◎梅 子
(漯河市廣播電視臺,河南 漯河 462000)
鄉村(Rural)是指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人口較城市更為分散的地理居住環境,意義與農村相近,常與青山綠水、安靜、閑適的生活節奏相聯系,一般風景宜人,空氣清新,較適合人群居住,民風淳樸。元素是指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鄉村元素的自然意義即自然元素,就是以鄉村景色、田野山林、池塘小路、本土建筑等所構成的景觀現象的綜合體現,是一種物質的、有形的實體元素。目前,我國美麗鄉村創建勢頭強勁。
打造美麗鄉村,營造“美”的意境,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有鄉村特色元素做支撐。那么,如何使這些鄉村特色元素被群眾廣知,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并將其融合到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筆者認為,應該是目前廣播媒體人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大量的篇幅闡述鄉村振興工作,并明確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足以見得鄉村振興工作在今后一個時期內是從中央到地方重點予以關注的。作為漯河市的市級媒體,應該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憑借自己的力量助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以此來提高漯河的知名度、影響力。筆者認為,首先要提高認識,認識什么是鄉村元素,何為特色鄉村元素,這樣才能采取一些針對性辦法,使特色鄉村元素真正被了解、被關注、被熟知,并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
只有被了解才能更好地予以推介,這也是使特色鄉村元素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最基礎的一步。鄉村旅游、果蔬種植、中草藥種植、5G+智慧農業等,漯河市一大批特色產業的興起,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助力了鄉村振興。召陵區召陵鎮大徐村成立了富農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建成西瓜種植基地,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注冊了小吊瓜“新大徐”商標。
大徐村吊瓜作為漯河市知名西瓜品牌,成為了大徐村的“明星”。2020 年,大徐吊瓜注冊了“新大徐”商標。2023年種植西瓜1 800 畝,比2023 年增加了300 畝,西瓜品種也增加了。村里60%的人都種了吊瓜,爭做西瓜種植能手、致富能手。村里西瓜遠銷北京、上海等地。村民得到了實惠,干勁兒越來越足。
鄉村要振興,產業來支撐。臨潁縣依托王崗鎮梁崗村小辣椒種植基礎,扶持發展示范性麥椒套種基地,并在毗連的三家店鎮、瓦店鎮全面鋪開。目前,共建成標準化麥椒套作種植區40 萬畝,麥椒套種占比60%以上,按照畝產小麥800 斤以上、小辣椒干椒600 斤以上,比傳統模式種植畝均增收2 000 元以上。
臨潁縣把小辣椒作為特色產業,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將水肥一體機、病蟲害監測器、巡航無人機、植保無人機、田間氣象站、墑情監測站等“硬核裝備”,通過智能物聯網控制中心將所有現代化農業設施聯系起來,提供數據監測、指標分析、指令下達、田間管理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服務。帶動相關鄉鎮高標準農田種植55 萬畝以上。帶動辣椒優勢鄉鎮種植面積超過40 萬畝,年產量超過15 萬噸,產值超過18 億元。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所長鄭國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農業就是要引領我們傳統農業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我們現在還是在示范應用階段,未來10—15 年,我們整個農業的發展模式可以說就是這種模式,未來的方向就是這種方向”。
目前,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新業態。發展智慧農業,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與農產品高效流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營效率、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力量。
臨潁縣瓦店鎮大李村,是中原大地千千萬萬個普通村莊的縮影。村莊位于臨潁縣城東部,瓦店鎮西南部,北臨G344 國道,京港澳高速穿村而過。村莊結合自身實際,著力發展集文旅、康養、研學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通過改造村空置的舊民居入手,主打“鄉愁文化”,打開了大李村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經過三年的努力,現已基本具備雛形。截至目前,全村吸納社會資金700 余萬元打造文創民宿近20 處,接待游客25 000 人次,其中各類旅行團57 個,營業收入130 余萬元。綠色發展讓鄉村“美”起來。大李村還解鎖時尚元素,打造拍照打卡一條街,繪制以拍照互動為主題的藝術墻繪,把“鄉愁”元素用藝術的形式加以表現,用色彩裝扮美麗鄉村,用畫筆展現美好生活。不僅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拍照打卡的游客,也為村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過上了“居住在農村,生活在畫中”的幸福生活,群眾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美麗大李”成了十里八村向往的地方。
舞陽縣文峰鄉通過招商引資,招引龍頭企業河南華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以龍頭帶動作用拉動產業升級,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河南華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增強科研力量,豐富種植品種,在研發食用菌新品種種植外,還積極把成熟的便于群眾就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推廣到農戶。目前,河南華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1 500 畝。舞陽縣文峰鄉發展食用菌種植,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全鄉農戶進行產業化發展,走出了一條民富村強的鄉村振興之路。
舞陽縣章華鄉后古城村依據獨特的東不羹文化優勢,成功入選“第五批河南省傳統村落”,成為漯河市唯一入選村落。后古城村位于漯河西50 公里處,1980 年被舞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0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古城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叫東不羮城,為楚國北方的邊塞重鎮。以前深翻土地、興修水利、挖坑塘,一些石器、陶器和錢幣等文物多有出土。現有古城墻,石墓潭遺址等。舞陽縣志上說“石潭,沙河南岸,緊依古城,石級砌底,東西長里許”。北城墻西段緊依沙河,其實是一座大石壩,人們稱大石壩為石頭嶺。楚國在這里筑城屯兵對于兵力的調遣和物資的運輸很有利,有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石頭嶺全長2.5 公里,高50 多米,全部用石頭砌成。塊塊巨石緊緊相挨,層層石階相錯,小的有幾百斤,大的有幾噸重。春秋時,古城村所處的位置是楚國北部的邊防重鎮,為保護城池,楚國用多年時間修成石頭嶺,它高大堅固、雄偉壯觀,雖然歷經2 000 多年的歷史滄桑,但依然保存完好,石頭嶺再現了2 000 多年前楚國北部邊塞的森嚴和繁榮。
“我愛你”“謝謝你”,在源匯區問十鄉曹店村的有機葡萄園里,到處都掛著這樣的牌子,樹叢下還有太陽能播放器在播放著優美的音樂,不僅如此,葡萄園里還單獨留著四行葡萄讓小鳥來啄食,在這里,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來這里采摘的市民絡繹不絕。
被了解過之后,才可以被關注、被熟知,這是使特色鄉村元素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最關鍵的一步。
鄉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為。推介的意思是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組織介紹,有推廣介紹之意。鄉村推介,自我推介是首選,因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鄉村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留守鄉村的村民,還是已經走出鄉村的大學生、在外務工人員、在外安家立業人員等,只要是屬于或者曾經屬于這個地方,那么應當把推介家鄉看作是一種責任。
正如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言:“任何技術都傾向于創造一個新的人類環境。”在指尖時代的今天,我們的一次點擊,一個觸碰,都有著無限的可能。可能讓我們的鄉村、讓我們的特色元素廣為人知。互聯網的強大,使得我們傳播的受眾群不再僅僅是微信好友、同事、親人,也不僅僅局限于漯河市及縣區、周邊地市、河南省內,可以走得更遠,包括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而作為本地媒體,廣播發聲應該分享這些信息,及時匯總并積極推送,用廣播傳播方式讓不同的更多的受眾群知曉、了解。這種宣傳推介方式的好處在于可以不用考慮外力、人為等因素,自我推介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推介方式。
通過媒體進行傳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些新聞人的重要使命。
為更好地宣傳鄉村特色元素,我們把品牌打造作為提升欄目辨識度、美譽度的重要抓手,強化功能定位,提升內在品質,用品牌欄目帶動影響力。向上借力,用好上級平臺欄目,宣傳推介好漯河形象。與河南衛視《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在實踐》欄目合作,制作播發《美麗鄉村 商橋村的“食尚年華”》,在全省宣傳中彰顯了漯河元素。與中央臺駐河南記者站聯合,在央視農業頻道和新聞頻道開展3 場春季麥田管理現場直播。
同時,堅持以新聞頭條為引領,把社會新聞、新聞鏈接、主播快評、典型報道等內容有機串聯起來,使新聞報道思想性強、主線清晰。以短視頻策劃和正能量作品傳播為抓手,以傳統文化、現代科技、溫情路線為先導,及時推送,讓鄉村振興凸顯力量。充分利用網絡直播這一宣傳形式和流量風口,通過漯河手機臺APP、抖音、快手號等平臺,共進行了中國豐收節、“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食博會開幕式等14多場直播活動,累計在線觀看達到500 萬人次,為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可采取單位(公司企業)+特色產品的方式,技術單位出技術,推廣公司出推廣,包裝企業出包裝,自媒體出技術等,各司其職,共同發力。例如,農業部門應該針對鄉村特色產業加強農業技術培訓,使其鄉村特色產業質量更有保障,效能更加凸顯,這樣既結合了工作實際,又能為助推鄉村特色產業貢獻一份力量。又如,包裝企業在包裝設計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使鄉村特色產業包裝更具有個性特色,更能代表本地專門屬性,讓其更具有傳播力和辨識度。再如,網絡推廣公司,可利用推廣資源和優勢,利用自己豐富的營銷經驗,專業強大的互聯網推廣隊伍,為其提供專業、有效、全方位的推廣,這樣可以做到全力打造鄉村特色品牌,精準營銷,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在指尖時代,短視頻成為記錄、推廣當下鄉村生活、鄉村特色產品的一種新的流行表達方式。依靠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政策,短視頻平臺也帶火了大量的“鄉村網紅”。華農兄弟等,不僅是其個人,而且其特色產品也火了起來。但是大部分鄉村對于玩轉短視頻還存在著不熟悉、不懂得、不知道玩法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擾,此時需要漯河自媒體和網紅站出來,給予他們一些推送、吸粉、熱榜的方法和技巧。
沒有這些直接職能的單位和企業,可選擇每個單位、企業分包一個鄉村參與宣傳推介,宣傳推介的鄉村特色產品應具有非常鮮明的漯河本地特色,單位干部職工可組團去實地參觀考察,并結合單位實際,選擇獨具特色的介紹方式,一定要團結一心,共同發力。此時,廣播媒體就把這些助力方式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其中,起到推介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當然,也可采取市民身臨其境走入其中的方式,通過打卡、研學、文創等形式,切身感受才能有不一樣的收獲。這樣,通過鄉村自我推介+全媒體助力+全社會共同參與,就能夠使特色鄉村元素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
鄉村特色元素成為高頻詞之后,如何將其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漯河市第八次代表大會明確表示,未來五年要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近年來,漯河市圍繞“6+8+4”三個層次特色產業體系(“農產品加工、優質專用小麥、生豬養殖、肉蛋禽養殖、小辣椒、食用菌”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肉牛、奶牛、肉羊、花生、鮮桃、葡萄、草莓、中藥材”等八大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和農業生產性服務”等四大新興產業),研究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特色產業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果的指導意見》,精心謀劃鄉村產業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項目,形成了舞陽縣食用菌、臨潁縣小辣椒、源匯區面制品和奶制品制作、郾城區畜牧業、召陵區寵物食品制作等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其中,舞陽縣文峰鄉年生產鮮香菇達2 萬噸,形成了以李斌莊村為核心,輻射周圍9 個鄉鎮20 多個自然村的香菇產業帶,帶動近萬名村民種植致富;臨潁縣小辣椒種植面積達44.3 萬畝,年產量13.7 萬噸,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種植小辣椒100 余萬畝,發展辣椒加工企業300 余家,成為豫中南最大的小辣椒產銷集散地,所形成的“麥椒套種、農食融合”模式得到肯定。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全市鄉鎮特色產業還存在集而不群、特色知曉度低、特色不夠鮮明、特色產業較少、產品相似度高等問題,我們應立足漯河實際,借助中國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積極發現并強力打造漯河特色產業,貼上“漯河制造”商標,共同推進漯河高質量發展。
總之,我們應該結合上級指示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做好鄉村振興宣傳工作,通過鄉村自我推介+全媒體助力+全社會共同參與,使特色鄉村元素成為廣播宣傳高頻詞,然后將其融入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雖困難重重,卻依然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