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琪,張建英,韓煦,王巧鳳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任脈作為奇經八脈之一,具有“主胞胎”的重要作用和“陰脈之海”的重要地位,后世對任脈的循行、腧穴、臨床應用等多有探討和總結,但對于任脈名稱的含義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解和論述。古人對事物的命名蘊藏著其對該事物的認識,正所謂“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故對事物名稱的探討十分必要。歷代醫家關于任脈名稱的解釋雖說法不一,但大致分為三類:(1)“任”通“妊”,意為妊娠;(2)“任”通“衽”,任脈脈行腹中,猶如衣服的前襟——“衽”而得名;(3)“任”意為任維、任養,表明任脈可任維諸脈[1-2]。為進一步加深對任脈的認識,完善任脈理論體系,筆者對此三種說法略加考釋。
此說法可見于唐代楊玄操《難經集注》所載:“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3];唐代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云:“所以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之任養也”[4]。
此說法依據有四:從任脈循行看,“任脈起于胞門、子戶”,與婦人胞宮相關;從古文字學角度看,《正字通》記載“任,與妊、姙同”“任”即“妊”或“姙”的古字[5],“妊”可假借為“任”,如傳世本《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6]而《太素·尺寸診》卷十五中“妊”即作“任”;從經絡的起源來看,此種假說可能源于對經絡現象的觀察研究。黃龍祥[7]經過實際調查推測:“婦女在妊娠期間腹中線顏色變深,寬度增粗,長度變長,這很可能是古人提出任脈循行路線的重要根據,基于這種觀察,古人將腹正中這條線稱作‘任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從《黃帝內經》關于任脈的記載看,《素問·上古天真論》[6]總結了人類不同年齡階段的機能狀態,其中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體現了任脈對婦女妊娠的重要作用。
此說法的不足是經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生理性存在,而此假說只強調了任脈對于女性的重要性,故后世很多醫家提出疑問,如丹波元簡所著《醫賸》云:“予切疑任者妊也,在女子則可,至男子則窮矣。”[8]《靈樞·五音五味》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9],后世有些醫家認為此胞中為“女子胞”,并將其作為“任”表妊娠的依據,但天宦為什么不長胡須,“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于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沖任為氣血運行的通道,營血充盛,則可濡養皮膚,生胡須,天宦不長胡須是由于先天不足,導致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沒有營血的濡養,故不長胡須,而天宦為男性,并無女子胞,故此胞為女子胞的說法存疑。《素問·骨空論》[6]認為,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且提出“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的病候有性別差異,《黃帝內經》明確地分而論之。故從以上《黃帝內經》原文可以看出,任脈應男女均有,不獨存于女性,故此種說法在任脈的起點和任脈對于男子的作用等方面存疑。
此種說法可見于日本著名漢醫學家丹波元簡的《醫賸·八脈名義》,“因考四脈(任督帶蹻),皆取義于衣物耳。督也,又作裻,其脈行脊中行,猶衣之在于背后……督已為衣當中之縫。任則為衽之義,其脈行腹中,猶衣衽之在于腹前也”[8]。
此說法的依據為從經絡起源來看,古代經絡腧穴的命名常受到當時哲學、文學、天文學、建筑學、地理學的影響,自然界的天體名稱如日、月、星等;地貌名稱如山、丘、溪、泉等;建筑物名稱如堂、庭、宮、闕等,都可被古人用于腧穴命名[10],故有醫家推測奇經八脈的命名取自服飾。張書劍等[11]經過考證認為,“督脈在發現之初的命名意義與躳、裻等字的意義相同,但指背中”。馬仁智等[12]發現古人對奇經八脈的命名除了表明其功能外,也采用了取類比象的方法,將經脈循行特點與古代衣物服飾名稱結合加以命名。例如,“督”古代又指上衣背正中的衣縫,與督脈行人體后正中線的循行特點相應。任,通“衽”,指衣襟前面兩幅交界的中縫,與任脈行前正中線相同;“帶”,束帶,在古代則多指官僚貴族腰間系的大帶,帶脈以其橫行于腰腹之間,回身一周,狀如大帶故稱;“沖”者,古人在身前垂掛飾品的帶子,與沖脈在胸腹前側面循行特點相仿;蹺者,屐也,蹺脈則由其經脈從足而出名之;維與帷近,帷指幕旁下垂之帷幔絲。
此說法的不足為從古文字學角度缺乏依據,“衽”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如《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再拜稽首以衽受”[13]。《儀禮·喪服》載:“衽二尺有五寸。”[14]“任”與“衽”雖聲旁相同,但并無“任”與“衽”相互假借的記載。其次,“衽”字隨著服飾形制的變化有多重含義和位置,并不單指交于前正中線的衣襟[15]。《說文解字》:“衽,衣也。”[16]段玉裁注:“之字,一變為衿,再變為襟,字一耳。”[17]殷商、西周時期的傳統服飾為上衣下裳,上下身不相連屬,上衣有直領和交領之別,直領為對襟,交領為右襟掩覆于內,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此即為“右衽”。但春秋、戰國之交,出現了將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服裝,稱為“深衣”[18]。《禮記·深衣》載:“深衣蓋有制度……續衽鉤邊,要縫半下。”[14]深衣將左襟延長,由左向右纏繞至身后以形成“曲裾”掩裳之交際,此延長部分亦為“衽”。《說文解字》釋擷:“以衣衽扱物謂之擷。”[16]表明“衽”有負擔物品之用,可理解為是衣服位于左右兩側狀如木榫的下衣或深衣兩幅,不僅起到銜接作用,還可用來包裹小的物件,承載物品。段玉裁注:“凡言衽者,皆謂裳之兩旁。”[17]即衣下兩旁形如燕尾用于掩裳的部分。故上衣下裳之“衽”表兩衣前襟交界,確實在人體的前正中,但后兩種形制則與前正中線相去甚遠。
此說法可見于隋代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此脈上行,為經絡海,任維諸脈,故曰任脈”。
從古文字學角度,任為形聲兼會意字,“壬”既表聲也表義,《說文解字》釋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16]《史記·律書》曰:“壬之為言任也,言陽氣任萬物于下也。”[19]從《說文解字》的解釋可以看出,壬有任養萬物,婦人妊娠等意。后“壬”字用于表示天干后,發生了詞義轉移,這兩種義項改用任表示。《經籍纂話》中記載:“壬,任也,取其懷任”[20];《漢書·敘傳上》載:“初劉媼任高祖而夢與神遇”[21];《白虎通》載:“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22]《說文解字》載:“任,保也。”[16](據小徐本)此保當讀為抱。《毛詩詁訓傳》說:“任猶抱也。”故“任”之本義為抱,有任受、保養之意[23]。《詩經·生民》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24]“是任是負”因任與負對文,混言之通曰任,故亦謂負擔為任。這樣,“任”由“保(抱)”義引申出“負擔”義。此義項可以向兩個方向引申:一個引申出了名詞“擔子、行李”的意思,如《孟子·藤文公上》:“門人治任將歸。”[25]另一個引申出了“擔當、承受”之義,即擔當抽象的責任和苦難。如《左傳·僖公十五年》云:“眾怒難任,背天不詳。”[26]《廣韻·侵韻》云:“任,當也”。
故“壬”有任養萬物,婦女妊娠之意,用來表示天干后,這些義項改用“任”表示,而任有任受、保養之意后漸漸引申出了負擔之意,而負擔引申出了“擔子、行李”和“擔當、承受”抽象的責任和苦難兩個義項。故“任”確有擔任,任養之意。
從《黃帝內經》的記載看,《靈樞·五音五味》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者澹滲皮膚,生毫毛。”《靈樞·本臟》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9]沖任為氣血運行的通道,為經絡海,而經脈可行血氣而營陰陽,故任脈氣血充盛,可統任和濡養諸經,進而濡養肌肉、皮膚,生胡須。“可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婦人不長胡須是因為月經數脫血,故任脈、月經和婦女氣血密切相關。《素問·上古天真論》載:“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6]也強調了沖任對于女性月經和妊娠的作用。參考以上《黃帝內經》原文,任脈為經絡海,可統任濡養諸經,進而任養肌肉皮膚,生胡須,而《素問·上古天真論》在論及女性生理功能時獨重沖任,并非任脈獨見于女性,而是因為沖任的氣血亦與女性月經關系密切,所以多次強調。
綜上所述,“任”之本義——任維,任養。從古文字學角度,“任”確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者澹滲皮膚”的功能,也體現了其為“經絡海”,有任維諸脈,進而任養肌肉、皮膚,生胡須的重要作用。任脈、沖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并非獨見于女性,而是因為其與女性月經關系密切,故《素問·上古天真論》在論述女子生理功能時獨重沖任。
歷代醫家關于任脈名稱的解釋說法不一,大致分為三類:“任”通“妊”,意為妊娠;“任”通“衽”,表時任脈脈行腹中;“任”意為任維、任養,表明任脈可“任維諸脈”。筆者經過考證,發現任脈之“任”表妊娠的說法在任脈的起點和任脈對于男子的作用等方面存疑。任通“衽”缺乏古文字學方面的依據,故筆者認為任脈之任的初始含義應為“任維,任養”之意,表明任脈為“經絡海”,可統任、濡養諸經脈,進而任養胎兒、肌肉皮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