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五部分專章部署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放在一起進行系統謀劃,旨在通過三要素的協同和配合推進科教強國戰略,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這一論述蘊含了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豐富的時代價值,突出了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支撐和戰略性支撐地位,是引領國家創新系統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遵循。
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時代價值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而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活動的共同支撐,這也正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任務,即通過“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眾所周知,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下,原有基于國際分工的全球化經濟體系遭遇嚴峻挑戰,產業鏈被中斷、被轉移等現象日漸增多,因此,新時代,要重建國內國際經濟體系的新連接,這個使命就歷史性地落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環節。通過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一方面,可以重塑原有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填補被轉移、被中斷的產業關鍵環節,讓中國的企業能在產業鏈中穩定地成長并有能力向產業鏈高端遷移,形成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擺脫在產業鏈低端徘徊,受制于人的困境;另一方面,通過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的研究,為世界持續提供新的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不斷開拓科技、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引領產業發展的方向,增強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安全性,從而促進和保障新技術新產品在國內國際經濟體系的流動,形成國內國際的雙循環。所以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本質要求。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23年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可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因此,通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供高質量發展所急需的高質量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從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通過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滿足老百姓對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提高勞動者素質;同時改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領域,通過高質量發展,打通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通道,為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生涯進階提供新的安排;在高等教育領域,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縮短中國和世界高水平大學之間的差距;通過高質量發展使我們大學在前沿科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數量、論文的影響力、創新能力等指標在全球的排名進一步提升。
在推動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中,更注重自主培養體系的完善和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養,推動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同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不斷有在新興科技領域的領跑者和開拓者問世,成為國家戰略科技人才,肩負起時代的重任。
在推動科技的高質量發展中,通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一方面打破在芯片、光刻機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的攻關,不斷形成我們的戰略優勢,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總之,通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質量資源。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7月赴江蘇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科技現代化一般認為是一個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同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其實質也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任務,即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所以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重視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也是近現代以來先進國家的一般規律和共同特點。16世紀的意大利、17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等世界強國在發展進程中的軌跡都印證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替代的貢獻和作用。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和德國的柏林大學是人類高等教育史上兩個重要的里程碑,開創了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兩大基本功能;英國蒸汽機的發明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二戰后美國的互聯網技術等的發明與信息技術革命等均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可見,近現代以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演變的過程,無一不是科教先行,然后有新興產業的出現和國力的強盛,乃至現代化的實現。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還是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無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每一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建設中,人口素質的提高既是提升勞動者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豐富勞動者精神世界的必然之選,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現代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通過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全方位提高國民素質就成為現代化的題中之意;通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提升生產力水平,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為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提供機會,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更是離不開科技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通過新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進人類生存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教育的作用,讓更多的公民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低能耗排放等等。所以說,“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和不竭動力。
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演進
“實踐是無止境的,理論創新也是無止境的”。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高度重視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我們黨對科技、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論認識和戰略部署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到科教興國戰略的正式部署和深入實施,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部署科教興國戰略,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科教興國戰略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內涵也不斷豐富發展,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重大命題。
第一階段(1995—2012年),科教興國戰略初步實施階段。早在改革開放初,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突出強調了科技和教育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他說:“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199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指明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把經濟建設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個時期,國家整體的科技實力和經濟能力還不強,所以主要是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以市場應用端為主,通過科技的進步推動經濟發展是其主要使命。這一核心內涵在此后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中持續貫徹落實。
第二階段(2012—2022年),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階段。在前期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基礎上,國家的整體科技實力有了大幅提升,創新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持續增強。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意味著科教興國戰略將不僅僅著眼于經濟建設領域,還在社會建設領域、國家治理領域等各個領域發揮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再次表明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不只在經濟領域,在社會發展等領域也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科技的作用從經濟領域向社會和國家治理等各個領域延伸,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均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處于中心地位。
第三階段(2022年開始),科教興國戰略的系統實施階段。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們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開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科教興國戰略獨立成章、專題部署,形成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總體框架。不只是突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聯動,協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不僅要在經濟層面支撐產業鏈安全,還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關鍵領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社會建設、政府治理和生態環境及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各個領域發揮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
基礎性支撐是指“教育、科技、人才”這三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資源在各個領域都要普遍發揮作用,無論在鄉村振興,在新興產業發展,在區域協調等各個方面,都有“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撐和推動。進入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重申“堅持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等,也意味著繼續堅持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鞏固“教育、科技和人才”在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因此,基礎性支撐指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基礎地位,顯示的是其普遍性。
戰略性支撐是指“教育、科技、人才”這三要素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僅要起作用,而且要在關系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重大問題和重點領域起到其他資源不能替代的關鍵性作用,進而構建中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新發展優勢,因此,戰略性支撐指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顯示的是其特殊性。
從科教興國戰略的發展演進可以發現,三個階段的科教興國戰略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發展階段的內涵與特色。共同點就是三個階段一脈相承,都是服務于每個階段國家提出的發展目標,都有“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參與和推動。不同點是,在前兩個階段,更突出科技創新的功能和作用;而在新的科教興國戰略中,更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間的協同和聯動,更重視三者間的密切配合和融合,更聚焦于新時代的核心任務,更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系統觀。
江蘇實施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路徑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四個新”,首當其沖就是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全國走在前、做示范,這是對江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江蘇推進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實現的新目標。江蘇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強化。
進一步強化系統觀念。推進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首先需要準確把握貫穿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深刻理解科教興國戰略中蘊含的系統觀體現出的整體性、結構性和層次性。整體性體現在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將“教育、科技、人才”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以共同的目標來引領和設計科教興國戰略。結構性是指在科教興國戰略中,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是科教興國戰略這一子系統中的關鍵要素,三者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科教興國戰略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這一大戰略的一部分,只有在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基礎上,才能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交通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提供持續的基礎性“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才能提升各個領域的創新能力。層次性是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科教興國戰略中,創新是中心、教育是前提,人才是基礎。教育既承擔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重任,其中高等教育還肩負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要優先發展;創新是經濟社會各項工作的引擎,又是各類工作追求的目標;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教育,最終都要由掌握高深學問和先進知識的人才來實現,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環環相扣,密切聯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推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共同譜寫科教興國戰略的江蘇篇章。
大力推進江蘇科技現代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核心是要求江蘇向科技前沿的世界水平高峰去攀登,在科技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在前、做示范,根本路徑就是加快實現江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的紫金山實驗室、南瑞集團、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是江蘇在科技創新中已經取得突破和正在爭取突破,接近世界科技前沿領域水平的單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是他念茲在茲、關心的重點。
從歷史角度看,江蘇是中國科技資源豐富的重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江蘇營商環境優良,經濟活躍、人力水平高,有發展創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在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中,江蘇6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結果在全國排名前30位,其中南京由2022年的第4位躍升至第2位,蘇州居第7位。
從國際視野看,科技現代化是我國從跟隨向領跑進軍,達到世界科技領先水平的新目標。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全球創新指數報告》 中,中國在全球的排名是第12位,江蘇南京在全球100強創新集群中位列第11,蘇州—上海集群排位第5,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全國走在前、做示范,還需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繼續攀登。以南京為例,南京在全球創新集群的排名靠前主要是因為科學論文的數量占比高,占總量的1.5%,PCT專利申請量占總量的0.6%。而排名第一的東京集群PCT專利數占總量的10.1%,科學論文數占比1.5%。可見,南京在基礎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多,有利于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和突破,而PCT專利申請量占比低,說明江蘇在前沿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方面還有差距,要走向科技現代化的前列,必然不能滿足于一般性的科技創新,要從過去的跟跑為主的科技創新模式轉為以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為主導的創新發展模式,盡快形成更多的新領域和新賽道,激發更多的新動能,塑造更多的新優勢,通過更多的自主性研發來實現科技水平的躍升。
充分發揮江蘇的教育和人才優勢。江蘇是全國的教育重鎮,有著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數字化時代,強化江蘇的教育和人才優勢,需要更加重視數字化技術在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作用,利用數字化技術打破知識傳播的學校壁壘,促進優質學術資源的普及。例如,利用數字化推進江蘇名師工程的課程打造,促進優質課題共享是促進區域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有益嘗試。高等教育更注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以應對國際格局變化,充分發揮江蘇雙一流大學數量和學科數量多的優勢,在自主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環節聚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科技創新工作所需要的各層次人才的需求,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黨校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