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 豐富的兵團主題美術資源為中學美術教學提供多元的實踐渠道。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突出各地區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重視知識的內在關聯,加強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利用兵團文化資源,把表現兵團主題的美術作品融入美術欣賞教學,旨在提升學生在美術鑒賞中的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在欣賞作品之余,讓學生針對兵團主題進行創意表現,更加深入地理解兵團精神。
關鍵詞 兵團文化 美術欣賞 中學美術
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要“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鄉土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地方戲劇資源,歷史、政治、經濟、民俗等領域的事件,文化景觀、文化遺產和遺跡、各類傳統藝術等,發掘其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然而,現在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夠,課程設計缺少與當地文化特色的聯系。就兵團文化而言,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較多,針對中學生的審美教育則較少,現有的研究和實踐課程對兵團文化主題的美術作品中美的因素和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深度利用兵團文化資源,發掘兵團文化特色,將兵團文化主題美術作品融入中學美術欣賞教學,傳播美術作品中的真、善、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做到,熱愛兵團、熱愛美麗新疆,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力和文化理解力,落實核心素養。
一、篩選熟悉、有特色的教學素材創設情境
以湘版教材為例,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以單獨課題呈現,欣賞領域貫穿始終,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在本課教學中,筆者以“軍墾魂”為主題,對教學素材進行設計和規劃,篩選相同主題下的一系列美術作品進行比較欣賞,開闊學生視野。
在開展《用雕塑記錄時光》一課的教學時,筆者選擇雕塑作品《軍墾第一犁》作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活動。這件作品是石河子市的標志性雕塑作品,學生對它非常熟悉,但對作品的深層內涵及藝術價值還理解得不是很深入。因此,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雕塑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經過,使學生充分了解兵團的歷史。之后,再讓學生體驗作品中三個墾荒者用身軀拉動犁鏵的動作,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大塊面凸起的肌肉的塑造、人物身軀由貼近地面到挺拔依次向上向前的動作設計所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力,喚起學生對創業年代的聯想。此外,教師還利用學校的浮雕墻《鐘毓廊》表現第十中學的發展史。最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是軍墾戰士給綠洲播種理想和希望,讓這個城市的發展邁出了第一步。
由于教師創設了情境,所講內容是具體、形象、生動的,故而學生能夠對作品的藝術美形成深刻認識,能夠從多角度感知美。

二、發掘教材與身邊事物的聯系
教師應從美術各領域挖掘教材的可能性,不能就教材講教材。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對學生來說是可以看懂的,但教師要看到圖片、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充分聯系,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使學生在自身生活中對美形成系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的現實要求,對學生做出積極的引導。例如,在欣賞教材中楊志堅的油畫作品《冠軍的誕生》時,要求學生理解畫面質感的表現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與此類似,教師可選擇兵團藝術家用中國畫的形式創作的《一件軍大衣》,同時讓學生通過參觀軍墾博物館中的軍大衣,了解軍大衣背后的故事,喚起學生的體驗,理解作品。
教師:同學們,在軍墾博物館看到這件軍大衣,你們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
學生1:我似乎看到了老一輩軍墾戰士辛苦勞動的場景。
學生2:這件大衣上有這么多花花綠綠的補丁,還不舍得扔掉,可見當時的條件是多么艱苦!
學生3:我的衣服還沒穿幾次就不想穿了,覺得過時不好看,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這件軍大衣是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最珍貴的文物之一,它是一位叫王德明的老人捐贈的。王德明是一位支援新疆的軍人,他在轉業之后成為一名機肥工人。20世紀50年代,他在機肥班工作的時候,經常要拉架子車,因此這件軍大衣的后背部分磨損嚴重,從左肩到后背有一條縫,縫了又爛、爛了又縫,打滿了補丁。這件軍大衣的補丁很多,看似很亂,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大衣外面的補丁以藍色和綠色為主。這是因為當時物資比較緊缺,藍色和綠色的布都非常少,王德明覺得藍色和綠色是軍裝的顏色,盡量縫補在軍大衣的外面,實在找不到藍色、綠色的布頭,才在衣服內里用一些其他顏色的布縫補。這是一個老兵對軍人職業光榮感和自豪感的體現,也是那個火熱而艱苦的年代的無聲見證。
學生:這件展品讓我很感動,我們現在的城市這么美麗,生活很幸福,離不開老一代兵團人的艱苦付出。
三、邀請身邊的藝術家走進美術課堂
在欣賞兵團主題的美術作品時,筆者聯系相關作品的藝術家,請他們走進課堂,讓學生面對面與畫家交流,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解決各種疑問,真正做到“像藝術家一樣去創作”。教師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優秀作品鼓勵學生。
筆者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同時也在進行繪畫創作,在欣賞課上,展示過自己的兵團主題作品《花兒與遠方》和劉洪的油畫作品《老軍墾》。借此,筆者向學生講解中國畫工筆重彩的繪畫方法,同時也介紹了作品的創作背景。“雖然當時的環境很惡劣,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大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有一大批女兵來到新疆,為新疆的開發建設做出非常大的貢獻。我就是從博物館中的一張老照片中找到的創作素材,畫出了這幅作品。”




學生由此了解作品創作的方式、方法及作品風格,意識到藝術創作并不難,藝術家就在身邊,從而對藝術創作萌生興趣,增強創作信心。
四、欣賞與表現相結合
教師帶領學生觀看博物館中的老物件,如馬燈、水壺、石磨、水井等,引導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用畫筆臨摹老物件,表現老物件的質感,感受軍墾戰士的可愛。
綜上所述,豐富的兵團主題美術資源為中學美術教學提供多元的實踐渠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軍墾博物館、市區公園雕塑、學校校史浮雕墻等,都可成為教師創設學習情境的場所或材料,只要善加利用,便能衍生出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易于接受,并重點提升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