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花幾天就能作出整個劇組幾周才能完成的作品時,影視劇行業,尤其是短劇、廣告業務等會不會受挫? Sora生成的視頻能夠取代攝影師、導演和演員等工種嗎?
欣喜又慌張
近日,一位網絡博主發布了一部利用AI技術生成的《西游記》動畫短片,情節完整,細節豐富,引起網友熱議。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如果Sora能夠有效地利用多個1分鐘視頻來生成連貫、高質量的微短劇或電影,那么,它在畫面細節、光影、色彩等方面的表現可能會非常接近專業攝影師拍攝的作品。這是因為AI可以學習和模仿大量的專業攝影作品,從而在合成視頻時達到類似的視覺效果。然而,實際的表現還取決于Sora算法的復雜性和訓練數據的多樣性。對行業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可能引發對于版權和創意所有權的新討論。
Sora的出現確實讓一些從業者欣喜又慌張。攝影師李文嘉告訴記者:“我很擔心我的飯碗。Sora能零成本作出時機難遇、拍攝機會難得、成本巨高的影像,甚至從技術層面來說,Sora制作的部分視頻從畫面細節、光影、色彩、光影、道具、人物動作等方面來說,會非常接近專業攝影師拍攝的作品。”
中國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也表示,Sora可以實現一些人類無法拍攝的高難度的內容畫面。電影導演卓瀾認為,Sora應該對于做博主的朋友們比較有幫助,當需要文字生成視頻時,就不用從素材庫找文件了,特別是那種量產的,需要簡單表意的視頻;用得好的話,確實可以極大提高生產力和審美水平。
業內也有一些較為理性的觀點。導演、制片人陳亮表示,Sora完全具備了制作1分鐘到10分鐘的短劇,甚至20分鐘到30分鐘中長劇的技術可能性。但如果要制作90分鐘的電影,對于Sora的計算能力的精細程度、素材庫的豐富程度都有著極其高的要求,而且并不是那么容易能跨越的,這目前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Sora很難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種跨越。
Sora適合輔助創作,但缺乏情感表達
長期從事短視頻、短劇創作的何文彬告訴記者,從目前呈現的幾個AI作品來看,Sora的制作效果還是不錯的,非常適合輔助創作,有些效果的渲染或者拍攝可以通過這樣的AI技術來實現,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且有細化顆粒度的質量保證。關鍵在于縮短了制作時間,可以節省時間成本。
電視劇《繁花》后期主創采訪錄制的虛擬拍攝技術提供商之一洲明科技的副總裁、內容創意執行總裁劉俊向記者表示,一如一年前的ChatGPT,Sora的推出被認為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又一個里程碑時刻。但這個模型如此轟動,并不僅是因為AI生成的視頻時間更長、清晰度更高,而是OpenAI已經生成了一個與真實物理世界相關的視頻內容。“從文字(ChatGPT)到圖片(DALL·E),再到視頻(Sora),AGI不斷加速對影視制作全流程的覆蓋。”劉俊說,洲明科技正嘗試從影視制作的前、中、后期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新機會。
盡管Sora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它目前可能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AI可能在處理復雜的情節、細膩的情感表達或者文化特定的元素時遇到困難。此外,AI生成的視頻可能缺乏人類藝術家獨特的創意。卓瀾認為:“我理解的AI都是從已有的內容上構建起來的,而電影創作核心要求的是創新。”向凱也有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Sora制作的視頻目前還是存在跳幀、閃點等問題,對人物的情感表達比較生硬,技術還是沒有完全達到影視級別的要求,短期內無法替代攝影師拍攝的作品。
“Sora制作的視頻,與攝影師拍攝的影視作品沒有可比性,完全是兩個概念。Sora制作的視頻無論如何精細、如何完美,它都是基于素材庫分析和運算的基礎,然后在關鍵詞的提取之后進行數據分析,利用現有的素材庫進行生成。”陳亮分析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不認為這兩者之間有必然的取代關系。如果說真正有一點威脅的,可能對視頻展示、廣告行業會有些威脅。”
陳亮舉例稱,就AI技術生成的《西游記》視頻而言,看上去似乎有一定的觀賞性。“但是當我們深入去看它,就會覺得它非常冗長,因為所有的內容是基于已有的素材來進行分析和運算的。”
群演、基礎剪輯可能會被替代
向凱認為,像編劇、導演、攝影師、燈光師等工種,Sora是很難替代的,因為它不具備思考的能力,但是可能會把未來的制作周期大幅縮短。
數字化轉型服務行業從業者吳佳認為,電影還是要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今天的Sora是不知道這些的。“不管是《熱辣滾燙》還是《流浪地球》,電影里有價值觀,有一致性,你現在把劇本拆成1000段prompt(一種輸入形式,用于表示AI模型在進行特定任務時應該采取什么行動或生成什么輸出),對生成視頻‘不一致的地方,你再靠人去修正,這是很難的事情。”
吳佳也表示,影視中虛擬和現實肯定會融合在一起,會有很多創意出現。比如,《復仇者聯盟》那些動畫與真實世界結合在一起的電影,在導演手中會更豐富。3D建模師、渲染師可能會失業,群眾演員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但那些老戲骨、導演、編劇不太可能被替代。
郭濤認為,某些重復性較高且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可能會受到影響,比如某些基礎級別的剪輯工作。未來的影視制作可能是人類與AI合作的典范,而不是單方面的替代。
除了導演和編輯外,真人演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劉俊告訴記者,Sora可以提高虛擬拍攝的效率,但短期內難以替代類似《繁花》中“寶總”等真人表演的效果。
短期內,對于好萊塢或者有成熟影視制片經驗的團隊而言,Sora能夠提高實現特定場景的效率。“真人表演著重于演員細膩的動作和表情呈現,類似《繁花》中寶總、玲子、爺叔等真人演員的效果,短時間內很難被Sora替代。”劉俊說,機器可以輔助演員們,讓他們從繁瑣工作中釋放更多寶貴時間,來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存量影片可能在AI視頻輔助下進行重新制作,虛擬拍攝在Sora的賦能下可以創造更好的作品。”
“真人演員一定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我們去看一部影視作品也是看演員的演繹,并不是只看背景圖和特效。還有很多觀眾就是沖著自己喜歡的演員去看影視作品的。也有人說,其實可以用AI直接生成自己喜歡的演員形象去演繹作品,這里就會涉及侵權和倫理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由AI生成的。如果未來Sora能大量投入商業化使用,或許會影響到一部分短視頻、短劇和廣告的制作,但并非完全取代,而且AI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制作風險和倫理問題。”何文彬分析道。
對于Sora的未來,陳亮認為,任何一個技術從出現到真正的量產,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成本到底有多高,其實是沒有人能夠預料的。至于Sora是否可能取代影視行業的從業人員,陳亮認為:“無論是制片、導演,還是演員、攝影等工種,影視行業與其他行業最大的區別在于作品里有制作者強烈的個人意愿和情感傾向,這恰恰就是個人藝術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影視作品最核心的存在,我不認為Sora會具備這樣的能力,有些東西是科技永遠無法達到和取代的。”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揭書宜、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