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彝海結盟”不僅是“彝漢一家親”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光輝典范,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分析“彝海結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價值,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增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堅持自古一家、多元一體,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堅持黨領導的核心地位,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堅持社會發展正確方向,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充分發掘“彝海結盟”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引導價值、民族團結教育價值、革命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圍繞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范例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彝海結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0-0046-08
作者簡介:王梓安(1995-),男,四川普格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黃信(1971-),男,四川南充人,西昌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紅色文化。
“彝海結盟”是黨在早期依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制定民族政策成功實踐的典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民族觀,是我黨民族工作的經典之作,是民族團結史上的豐碑;更是“彝漢一家親”的見證,體現了彝漢命運共同體的親密關系。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當前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高質量推進民族工作,充分挖掘“彝海結盟”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影響及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價值,取得了系列成效。
以“彝海結盟”為關鍵詞對相關文獻數據庫進行搜索發現,相關新聞消息比較多,學術研究較少且多數是探討“彝海結盟”在革命史上功績、在民族團結和在民族政策方面的貢獻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等。比如,果洪升的《彝海結盟的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1]張克蒂的《試論彝海結盟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2]等;文章主要探討其在革命史上的功績楊紹猷的《彝海結盟和黨的民族政策──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3]馮祖貽的《彝海結盟與長征中我黨的民族政策》[4];楊荊楚的《民族團結的光輝典范──紀念彝海結盟六十周年》[5]等;文章主要探討彝海結盟在民族團結方面的貢獻鄭錦陽、趙桂英的《論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紅軍長征中彝海結盟的啟示》[6]等。文章則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論述了彝海結盟的價值。但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探討“彝海結盟的時代價值”等相關問題的學術研究還比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推動現有研究的創新。
一、彝漢一家親的歷史淵源
(一)彝族同源神話中的彝漢關系
彝族與漢族同源共生的歷史記憶由來已久,并在神話傳說的代代相傳中不斷強化“彝漢一家親”的血緣認同感。對于這方面的例證,彝族同源神話《洪水漫天地》[7]記載道:遠古的時候,上下兩界為了賦稅糾紛不斷,天界橫征暴斂,人界不堪重負民不聊生,于是傳信給天界,從此不會再交任何稅賦。天君恩迪谷茲火冒三丈,遂派神野豬頻頻將下界已犁好的地復原。下界篤慕三子,長子說,這只神野豬捉來殺;次子說,這只神野豬捉來打;三弟說,這只神野豬捉來問。天君懲罰他們抓神野豬,便讓大地洪水泛濫。篤慕三子啊,長子入金柜,沉入水底;次子入銀柜,沉入水底;三弟入木柜,被洪水浮到水面上,漂至圖爾山頂。天君出門觀人間,只見三弟煮飯吃,一縷青煙飄到天界。世間人類哦,就剩篤慕三弟,篤慕惹牛呀,人間無處娶妻,于是求天君恩迪谷茲的小女兒嫁到人間來。天君為了償還人間滔天的債,便同意了閨女嫁到人間。人間篤慕惹牛哦,誕下虎背熊腰三子,但都無法開口說話,為怎樣才能說話發愁。第一次,派人間能飛躍的人去問天君,天君恩迪谷茲不開口,人間使者兩手空空歸。第二次,派一只能帶話的蜘蛛去問天君,天君恩迪谷茲不開口,蜘蛛都被天君切成兩段丟到大地上。第三次,派一只叫阿噗育瓊的小鳥去問天君,這只智慧卓絕的鳥覺得無法問到答案,于是藏在天君主臥旁偷聽,等有了答案立馬飛回人間,終于天剛蒙蒙亮時,天君夫人開口問,既然你知道辦法,為何不告訴他們?天堂恩迪谷茲對夫人說,他們讓我厭煩,不然去深山砍三根老竹燒爆,三個啞子便自會開口言語了。竹子爆裂時,首先,長子開口了,說了一句啊喲喲,他便成了漢族先人;其次,次子開口了,說了一句阿紫格,他便成了彝族先人;再次,三子開口了,說了一句哦呀呀,他便成了藏族先人。
從以上這個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武吾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漢族、彝族和藏族的祖先,這一神話不僅反映了彝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親緣關系,更強調了彝漢兩族在遠古時期就有著共同的血緣和文化淵源,通過竹子的爆裂和兒子的反應,神話巧妙地構建了彝漢兩族同源共生的歷史記憶,為后世的彝漢文化交流與互動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二)彝文典籍中的彝漢文化交融
在彝文古籍中,“彝漢一家親”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彝族創世史詩《查姆》[8]中,涅儂撒薩歇通過燒竹子使啞巴會說話,其中“阿嗞嗞”成為了彝家的祖先,“啊呀呀”則成為了漢家的祖先,這一神話不僅揭示了彝族與漢族在語言文化上的親緣關系,更強調了兩個民族在創世之初就有著緊密的聯系和相互依存。無獨有偶《釋息勒俄》與《勒俄特依》是彝族兩部重要的史詩,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彝漢文化交融信息,《釋息勒俄》中描述了彝族與漢族在農業生產以及手工藝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如“漢家女子來采棉,漢家男子來挑棉;漢家女子紡成線,漢家男子織成布”就生動描繪了彝漢兩族在手工藝方面的相互學習與借鑒。《勒俄特依》則更加詳細地記載了彝族與漢族在地理分布、生產生活以及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如“武吾的三個兒子分住在三方:武吾拉葉是漢族……武吾格子是彝族”就揭示了彝族與漢族在地理分布上的相互交錯與融合。而“犁時在一起,犁完各在一方;彝漢相交往,出門在一起,歸家各走各”則進一步強調了彝漢兩族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緊密聯系與相互依存。
彝族自古與各民族和諧共居,友好往來。據彝族畢摩口述,部分彝文古籍文獻與漢族地區存在緊密聯系或來自漢族,如《蜀地贖魂經》《蜀地逐猴債經》《漢地屠猴經》《埋葬夷疾蜀病經》等,古籍名稱中的“蜀”“漢”即指漢族,說明歷史上彝漢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已經十分密切,文化互鑒與互嵌日益強化。其中,《蜀地贖魂經》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開頭部分奉勸游魂不要相信和羨慕蜀地(漢區)的榮華富貴,不要留戀蜀地,速速從蜀地歸來,否則稍不注意就會被抓進高墻內牢獄里;中間部分主要描述入獄后的痛苦折磨;結尾部分歌頌歷代畢摩大師請佑神前來助法,幫助游魂從蜀地牢獄里掙脫鐐銬枷鎖,回到自己的家里守舍。《漢地逐猴債》主要是各種神祇前來判別是非曲直,并助法驅猴除癆。內容包括猴癆的發生過程,猿猴的生活習性與截斷猴癆的回歸之路。《漢地屠猴經》認為猿猴得病后,在人間傳播開來,所以向諸神祈求公道,控訴癆病鬼怪的惡行,請求諸神助法驅逐癆鬼,教導人們注意防范猴瘟癆疾。此類彝文古籍對研究彝漢(夷蜀)兩族的社會互動與文化融合具有較高價值。
彝族的神話傳說和文獻中大量記載了彝漢一家親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不僅為我們揭示了彝族與漢族在遠古時期就有著緊密的聯系并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更強調了多民族在文化上的同源共生關系,這不僅體現在神話傳說和文獻中,更深深植根于兩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之中。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們應該積極主動,繼續加強彝漢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彝族自古與漢族共處,友好往來。彝漢兩種語言文字也有很大相近性:兩種語言同屬于漢藏語系,同屬于分析性語言,二者主要的構詞手段是復合造詞,彝語中大量借用新老漢語詞匯,兩種文字都屬于象形表意文字。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彝族、漢族屬于橫斷山區“漢藏羌彝”民族走廊上的世居民族,也是“靈關古道”沿途主要民族,兩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民眾間頻繁的交往,風俗習慣上的交融互認,成為常態。各個時代都有“彝漢一家親”的故事流傳,見證著彝漢命運共同體的親密關系,紅軍長征中的“彝海結盟”更是這樣的典范。
二、“彝海結盟”的光輝史實及重要意義
“彝海結盟”是共產黨領導紅軍長征途經四川涼山地區留下的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對黨的早期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實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具有重要影響。
(一)黨在長征期間堅持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的政策主張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紅軍于1934年10月被迫開啟長征。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在長征期間途經偏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獲得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顯得十分重要。紅軍長征渡過金沙江后進入涼山彝區,會理會議后,毛澤東就指示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過彝區關鍵是宣傳好、執行好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與彝民達成友好。1935年5月20日紅軍到達冕寧縣,朱德總司令頒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①提出:“一切彝漢平民,都是骨肉兄弟”;“尊重彝人風俗”;“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9]紅軍要向彝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幫助少數民族的政策主張。紅軍反對國民黨對少數民族的壓迫,在攻下冕寧、越西后,打開“彝卡”釋放被關押的“坐質換班”的彝族頭人親屬,發給他們新衣,備酒飯款待,發給銀圓作路費讓他們回家。被釋放的彝人感激紅軍,萬分激動高喊“紅軍卡沙沙(感謝紅軍)!”“紅軍瓦瓦苦(紅軍萬歲)!”
(二)“彝海結盟”的光輝史實
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在冕寧縣瀘沽鎮決定分兵,主力選擇經過大涼山彝族地區前往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繼續北上。大涼山彝族地區是紅軍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經過的是彝族果基家支的地盤,位于冕寧以北彝海至石棉南埡河一線。紅軍長征時期,當地彝族還處于奴隸占有制社會。由于歷代統治者對涼山實施的封鎖政策和民族壓迫政策,導致當地彝族對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持有強烈的排斥和敵視情緒。
1935年5月20日,紅軍先遣隊偵察連小分隊抵達冕寧彝族區額瓦埡口時,遭到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在冕寧地下黨黨員陳志喜的協助和介紹下,劉伯承司令員與彝族果基家族支頭人小葉丹在彝海邊會面并進行了交談。5月22日,劉伯承和小葉丹遵循彝族的傳統,在冕寧彝海邊舉行儀式,歃血為盟義結生死兄弟,小葉丹同意護送紅軍通過彝區果基家支地盤。紅軍得以成功通過了百里彝區,快速到達大渡河安順場。后來劉伯承元帥回憶,“如果不結盟,再推遲三天,蔣介石的重兵就調到大渡河堵住我們,就可能走石達開的下場”。[10]“彝海結盟”為處于生死境地的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節省了時間,對紅軍長征途中成功擺脫從金沙江以北至大渡河以南敵人的圍追堵截起到關鍵作用。
(三)“彝海結盟”的重要意義
“彝海結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留下的一段民族團結佳話,也是黨早期的民族政策實踐的杰出典范。這一事件充分展現了黨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政治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體現了黨在民族關系上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團結互助的主張。“彝海結盟”體現了“彝漢一家親”的深切情感,黨堅信中華各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必須以尊重、誠意和信任來幫助和解放少數民族。這一歷史事件為紅軍長征途中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范例,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近現代史上民族團結的豐碑和民族工作的典范。
三、“彝海結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時代價值
在新時代,要充分挖掘“彝海結盟” 的歷史資源,進一步發揮其影響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推進“五個認同”[11],鑄牢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增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彝海結盟”是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共同與中外反動勢力作不屈的斗爭。彝族人民和紅軍對國家命運具有強烈的擔當,對祖國前途深情關切,彝漢同胞親如一家。紅軍到達冕寧后,貼出布告宣示: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劉伯承率領紅軍先遣隊模范地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工作隊向彝族同胞宣傳黨的主張和民族政策,表明彝漢是兄弟關系,要共同反對壓迫,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和擁護。小葉丹被紅軍的誠意深深感動,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以示彝漢世代友好。
我們的偉大祖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由眾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形成的,各個民族相互依存、世世代代友好相處、命運與共,堅持民族團結、反對分裂、主張統一是主要價值追求,是悠久的歷史傳統。弘揚“彝海結盟”精神旨在培養各民族的民族團結意識、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的歷史悠久,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命運共同體,保持祖國的統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引導各民族同胞同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團結的反動勢力作堅決作斗爭。
(二)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自古一家、多元一體,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記載的神話故事中,先祖居木吾吾與天神女兒俄馳尼乍婚配,生下三個兒子。大兒子武吾拉葉是漢族,壘起石頭作地界,住在平原。二兒子武吾格子是彝族,打起草結作地界,住在高山。三兒子吾吾斯沙是藏族,插上木牌作地界,住在高原。這個神話故事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家人,我們的疆域、歷史、文化、精神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國的歷史就是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生活、不離不棄、共同承擔榮譽與恥辱的歷史。
“彝海結盟”體現了紅軍與彝族人民命運與共,共同革命、共同解放的意愿。紅軍中包含中國各個民族的成員,各民族聯合起來共同推翻反動階級壓迫,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各民族如同兄弟姊妹,心靈相通、利益共享,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只有萬眾一心,齊心協力,團結一致,以統一的中華民族身份出現在世界舞臺,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文化代表著國家獨特的精神象征。文化認同無疑是最為根本和基礎的認同,它扎根于集體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和諧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文化集大成的統稱,各民族傳統文化均融入其中。中華文化為主干,各民族文化則為其枝葉,只有中華文化根基深厚才能使得各族文化繁榮昌盛。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和”的理念,尊重不同民族的傳統習俗、語言文字和經濟發展差異,追求政治的統一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求同存異、共同繁榮。中華文化源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每一次歷史上的民族融合事件都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使其具有豐富、多樣、統一的文化傳統。
“彝海結盟”歷史中,紅軍尊重彝族的風俗,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頭人小葉丹同飲雞血酒向天地盟誓,結為異姓兄弟表達了共產黨對少數民族風俗的尊重,追求的是團結一致、爭取共同解放的政治目的。民族團結、共同解放就是價值認同,就是文化認同。當前,要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同的民族應該去除偏見和狹隘,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珍惜共同團結奮斗過程中產生的代表國家和中華民族利益的文化價值觀,注重構建文化上的共同性和整體性。
(四)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自覺承擔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民主革命時期,共產黨堅持領導和組織人民共同斗爭才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建立起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人民對國家的管理。開啟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通過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新時代,黨的二十大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歷史表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華各族人心所向、命運所系,是中國近百年歷史的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
“彝海結盟”得以成功,根本原因是黨的正確領導和正確決策。紅軍進入涼山后,在會理會議上提出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團結互助的原則處理民族關系,總政治部發布《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強調正確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重要意義和行動禁令。毛澤東認識到過冕寧彝區關鍵是正確執行民族政策,在西昌縣鍋蓋梁親自向劉伯承交代:“先遣隊的任務,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傳我們黨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去與彝族達成友好。”[12]
我們一定要從“彝海結盟”中得到啟示,堅持黨的領導是維護團結、互助民族關系的政治保證。削弱黨的領導地位就會導致良好的民族關系被別有用心的政治勢力挑撥離間,造成民族關系惡化,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被破壞。堅持黨的領導、相信黨的領導、認同黨的領導,是近代以來百年歷史經驗的啟示,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則。
(五)發揚“彝海結盟”精神,堅持社會發展正確方向,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方向、道路的問題是全局問題、根本問題、戰略問題,至關重要。“彝海結盟”作為我黨早期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范例,其要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秉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互助的原則方向;同時,靈活地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和彝族同胞的需求,妥善處理民族關系和問題。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這一歷史事件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正確運用,堅持團結互助的正確方向,堅持彼此認可的恰當方式。在處理民族關系時,“彝海結盟”的方向和原則是正確的,而具體的實踐過程“歃血結拜”則具有特殊性,這是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生動體現。
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經過百年斗爭、選擇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目前正為全面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開啟新征程。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們創造了經濟飛速增長和社會穩定長期持續的雙重奇跡。在2020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開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實邁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自主開創的發展道路,不僅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理論和制度,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精神。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中,我們要秉承“彝海結盟”的精神,保持正確的方向,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四個自信”,堅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想。各個民族的人民都自覺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并且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的理想,匯聚起智慧和力量。踔厲奮發、勇敢擔當、堅定前行,迎接中華民族強國夢的輝煌時刻。
四、以“彝海結盟”的時代價值為啟示,促進新時代涼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特征,鞏固良好局面,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13]發揚彝海結盟精神,講好彝海結盟故事,充分發掘其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引導價值、民族團結教育價值、革命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新時代涼山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充分發掘“彝海結盟”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引導價值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也曾是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在“彝海結盟”作為黨早期民族工作范例的影響下,黨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促進涼山社會實現了兩次“千年跨越”。
1.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千年跨越
1950年3月涼山地區獲得解放,1952年10月涼山彝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55年改名為涼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初,四川省委批準了涼山地委的民主改革和平叛計劃。到1958年春天,民主改革和平叛斗爭取得全面勝利,徹底消除涼山地區長達千年的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的束縛,廢除了等級隸屬、等級剝削、等級婚姻等落后社會制度。涼山的社會發展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巨大飛躍,擺脫奴隸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人民解放、政治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基本制度,消除長期導致該地社會和經濟停滯的根本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開啟全新篇章。
2.從深度貧困到全面小康的又一個千年跨越
擺脫貧困,過上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國社會的千年愿望。《詩經》曾提到小康社會是人們一直渴望的富足生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14]涼山作為脫貧攻堅時期的深度貧困地區,能夠徹底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又一次千年巨變。
民主改革后的涼山,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并沒有隨之改變,同時受社會發育程度和經濟、歷史、文化等復雜因素的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經濟水平依舊滯后。全州11個民族聚居縣都屬于深度貧困縣,占全省貧困縣的30.6%。截至2014年底,全州78.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500萬人)的15.7%,貧困發生率高達17.6%,較全省(7.53%)高出約10個百分點。2014年全州共有2072個貧困村,占全省貧困村(11501個)的18%,其中深度貧困村達1350個。2019底,全國剩余52個未摘帽貧困縣,有7個在涼山,最貧困的10個縣,有6個在涼山,屬于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涼山成為了全國貧困落后的特殊樣本,成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15]
涼山州先后經歷了國家“八七扶貧”“新一輪扶貧開發”“精準扶貧”等幫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四川省委領導下,在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傾情幫扶下,涼山人民感恩奮進、埋頭苦干,2020年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打贏脫貧攻堅戰標志著千百年來貧窮落后的大涼山,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時代跨越,寫就了中國脫貧故事的生動一頁。涼山脫貧攻堅的勝利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涼山人民苦干實干下,在全國人民同心幫扶下取得的。四川省將涼山脫貧攻堅展覽館命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以此銘記涼山人民的脫貧攻堅成果和為之無私奉獻的英模。
涼山作為“彝海結盟”紀念地、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發展兩次“千年跨越”,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治制度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性。
(二)充分發掘“彝海結盟”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民族團結教育價值
彝海結盟是十分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傳承著黨的“民族團結、民族互助、共同進步”的政策主張。涼山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深度推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工作提質增效顯著。先后于2017年、2023年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2020年11月《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頒布,標志新時代涼山州的民族工作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條例》的實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標納入法治保障,不僅使各族干部群眾的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更加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更加堅定,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明顯增強,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和諧民族關系也得到了鞏固。
推動民族關系廣泛交往、深度融合。涼山州一直致力于組織“民族團結宣傳月”,打造“彝海結盟地、五彩大涼山”這一品牌,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政府年度計劃中,連續38年開展相關活動,通過宣傳教育手段不斷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和進步性。涼山州努力建立共融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鼓勵各民族人民在各個領域互相融合,進而增進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構建以黨建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的民族鄉村、社區治理體系,依法依規實現鄉村、居民社區共治共享、共事共樂,不斷夯實各民族間交往交融的社會根基。
(三)充分發掘“彝海結盟”作為典范紅色文化資源的革命精神教育價值
發揚“彝海結盟”的革命精神,就是感黨恩、跟黨走,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執政能力。涼山州第九次黨代會明確了具體的奮斗目標,其中包括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持續進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
以黨建為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要求,鞏固黨在民族工作中的全面領導地位,積極探索以黨建為引領的創新模式來推動民族工作的發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在基層得以有效貫徹執行。涼山的村寨和鄉鎮全面創建“黨建+民族團結”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提升服務質量,增強人民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涼山將“黨建+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列入“十四五”規劃中,并將對各級黨組織進行的政治巡察納入績效考核目標。
注重主流文化的傳播和影響。涼山州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培育,狠抓“一村一幼”,從兒童開始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大力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常態化的干部教育和國民教育中。州政府以重點文化項目為抓手,進一步助推了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民族地方法治重點領域。將法治思維、法治理念融貫于民族工作和各項工作之中,培養少數民族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涼山州政府重視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州政府提高涉民族地方法規和自治條例質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確保了民族工作在法治軌道上穩健運行。近二十年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制定了《涼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地方性條例20余份,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和地方特點的民族法規體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法律依據。
“彝海結盟”不僅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豐碑,更為新時代高質量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做好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為指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發掘“彝海結盟”的時代價值,持續增進“五個認同”推動民族工作的提質增效,以中華民族大團結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全實現。
注釋:
①《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 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參考文獻:
[1]果洪升.彝海結盟的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J].民族研究,1996,(02):27-32.
[2]張克蒂.試論“彝海結盟”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J].西昌師專學報,1996,(03):44-48.
[3]楊紹猷.“彝海結盟”和黨的民族政策──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6,(06):47-51.
[4]馮祖貽.“彝海結盟”與長征中我黨的民族政策[J].貴州民族研究,1991,(02):1-6.
[5]楊荊楚.民族團結的光輝典范──紀念“彝海結盟”六十周年[J].民族研究,1996,(01):11-16.
[6]鄭錦陽,趙桂英.論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紅軍長征中彝海結盟的啟示[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7,22(04):430-436.
[7]《彝族傳世經典》編委會.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
[8]郭思九,陶學良.查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9]中國共產黨涼山歷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64.
[10]杜瑯.劉伯承與小葉丹[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11]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12]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涼山記憶——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涼山暨彝海結盟80周年[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
[13]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J].求是,2024,(03):4-8.
[14]詩經[M].王秀梅,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15]盧健,彭穗寧.涼山脫貧:我們黨領導涼山實現的第二次重大歷史性跨越——寫在建黨100周年之際[N]. 四川黨校報,2021-05-30.
收稿日期:2024-05-11 責任編輯:王 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