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少數民族地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雙重背景下,如何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作為國家意志嵌入的第一書記與多元化老年群體組成的“銀齡力量”之間的代際協同,對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具有歷史、現實和價值三重意蘊。在“國家—鄉村”雙重面向的分析框架下,考察老齡化發展程度不同的17個民族、涵蓋我國七大地理區域的42個民族村寨中第一書記與本土及外來銀齡力量代際協同的實踐樣態,分析闡釋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通過信任構建、目標統合、動力激發、典型培塑、教育賦能和資源鏈接等環節完成代際協同的建構過程,最后根據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老齡化相對程度較低、進程較慢的客觀實際,提出積極發掘四類關鍵老年群體潛力,促進資源騰挪,打好錯位戰、空間戰,提升代際協同統籌性、計劃性、結構性等建議。
[關鍵詞]第一書記;銀齡力量;代際協同;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0-0088-13
基金項目:
中國老齡協會2024年老齡政策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研究”、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2023年項目“老年志愿服務嵌入基層治理的生成機制研究”(SHZLYB2301)、成都市社會治理與終身教育基地2023年度重點項目“嵌入視角下老年志愿服務助推基層治理的經驗敘事和行動框架研究”(2023JDSZ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娟(1983-),女,重慶萬州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研究生,四川開放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積極老齡化政策與實踐;張雪永(1973-),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老齡化理論與公共政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同時也是老年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3%;其中鄉村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21億,占鄉村總人口的23.81%。[1]295鄉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7.99個百分點,呈現典型的城鄉倒置,鄉村地區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切口。[2]298-304占國土總面積64%且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少數民族地區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2022年少數民族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641.8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3.10%。[1]一方面民族地區人均壽命大幅度提高是黨和國家在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成果和重要表征,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另一方面,民族地區近年來勞動力和人才結構老化、家庭空巢化、村莊空心化、自治基礎薄弱化等問題同時凸顯,其經濟社會發展遭遇嚴峻挑戰。為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雙重戰略,2015年以來全國累計向貧困地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等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他們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名村干部協同合作,[4]引領村級黨組織建設,[5]引入新鄉賢、老年志愿團隊等外部人才資源助力產業振興、文化傳承和教育扶貧,[6][7]與本土老年協會合作促進村民自治,[8]帶領老年群眾發展“老年農業”[9]和互助養老[7],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將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的關鍵推動力和生力軍。“第一書記”這支平均年齡30多歲,研究生學歷接近一半的高級管理人才、知識分子隊伍,通過差序嵌入和協同賦權,[10][11]在與本土留守和外部引入的老年群體交流、互動、互助、協同的過程中,尊重、關心、愛護、發動“銀齡力量”,而這支銀齡力量在第一書記影響下也充分發掘自身治理意義和治理功能,轉化為激發鄉村自治韌性、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的代際協同為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積極老齡化提供了極具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鮮活樣本,對鄉村振興政策創新、民族孝道文化傳承和新型養老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代際協同緣起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對代際項目的研究。代際項目是指將年老世代與年輕世代聚集到同一空間中開展活動,雙方分享知識、技能和經驗,建立起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關系網絡。[12]近十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對國內外代際項目中的代際交流、代際支持、代際學習、代際互助(動)等現象開展研究,發現代際互動互助在促進代際學習[13]、老年人身體健康[14]、文化傳承[15]、隔代撫育[16]、鄉村精準養老與代際項目融合[17]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也有學者在基于對大樣本代際項目的分析后指出,當前國內關于代際支持、互動、互助的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家庭領域和文化教育領域,研究單一化、同質化較為嚴重,缺乏本土化視角分析維度和社會發展議題,還存在老年群體參與不足,代際互動深化發展欠佳等局限,研究范圍亟待拓展。[18][19]由此一些學者開始嘗試突破家庭領域,將“協同”理念和研究范式引入社會層面的、非血緣親緣關系的代際項目,融合協同學視野下的互助、平等和共享原理,如研究代際協同下的混齡居住,[20]代際協同共治破解農村互助養老難題,[21]引入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念構建縣域養老服務體系等宏觀社會議題。[22]
基于以上文獻考察,本研究強調“代際協同”有雙重意義:一是重點關注不同世代在建構共同目標、匯聚行動合力、形成正式或非正式共同體,最終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系統過程,回應老齡社會中年老世代和年輕世代的共同愿景,有利于在更廣泛社會層面促進代際共融;二是突破國內代際領域研究中范圍窄化和同質化的局限,基于當前現實國情,以代際切口嵌入老齡社會建設中黨和政府的重點工作。研究嘗試將駐村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代際協同的微觀實踐置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國家戰略交融的宏觀背景和制度框架下予以審視,系統梳理其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和價值意蘊,在分析厘清不同少數民族老齡化發展程度和趨勢的基礎上,選取17個少數民族、42個民族村寨中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代際協同的實踐樣本,深入考察“國家—鄉村”雙重分析框架下民族地區鄉村場域代際協同的關鍵要素、過程構建和效應功能,探索提出代際協同視野下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代際協同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價值蘊涵
(一)歷史維度:傳承發揚中國共產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光榮傳統
強調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引導各年齡世代和諧共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抗日根據地合作社暫行條例示范草案》(1939)、《邊區養老院組織規程(草案)》(1941)等早期社會保障制度就充分調動了革命根據地老年群體的生產熱情和革命斗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農村地區廣泛開展農村社會救濟工作、“五保”工作,推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大量革命老干部老戰士、烈士遺屬、孤寡老人的生活醫療有所保障,農村人均預期壽命得到迅速提高。[23]20-27改革開放后物質條件更趨豐富,黨和國家緊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標,不斷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建立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障制度,大力發展老年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探索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在農村地區,鼓勵低齡、健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老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還注重發揮農村老干部、老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主政時,專程看望和邀請一位鄉村老支書到地區機關,給副科級以上干部講戰勝困難脫貧致富的體會。[2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持續加強對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發表關于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25]“要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鼓勵老年人繼續發光發熱”。[26]《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三五”“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重磅文件出臺,進一步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在少數民族鄉村地區,黨和國家一方面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經濟投入力度,以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人才強國等戰略統籌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教育文化發展,提升社會養老保障覆蓋率,奠定少數民族個人和家庭的財富基礎,引導老年群體“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在身體、經濟條件改善的基礎上自愿主動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傳承發揚少數民族宗族、家庭意識強的優秀民族文化,提倡和重塑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觀念、新視角,因地制宜開展基于村落、聚居地的特色互助養老和村民自治,吸引老年“新鄉賢”回歸助推產業振興,組織各級各類老年志愿者團隊開展“銀齡計劃”“五老育人”“銀齡教師”“老校長下鄉”“老專家服務基層健康行動”等項目助力民族文化傳承和教育扶貧。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動多元參與“銀齡力量”的事實證明,在從年輕社會向老年社會的轉換過程中,在向第二個百年邁進的征途上,黨和國家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優良傳統,激勵老年群體自立自強的如磐初心,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中“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堅定意志實現了薪火傳承和血脈賡續,并彰顯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代際和諧共榮的時代意義。
(二)現實維度:老齡化背景下依靠鄉村內生動力的應然之策
首先,老齡群體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內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書記可以依靠也必須依靠的資源力量。當前,民族地區勞動力和人才老化是客觀事實,但若將“老”絕對性地等同于“弱”,不但有片面武斷之嫌,也忽略了各民族之間老齡化進程的差異和老年群體內部的異質性。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全國范圍內漢族地區相比,少數民族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較慢,老齡化程度也相對較低(表1),老年人口結構中低齡老年人占比較高(表2)。
由表1可見,少數民族人口的整體老齡化程度低于漢族6.1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老年人口占比僅15.99%,低于漢族鄉村地區8.93個百分點。
由表2可見,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的低齡老年人口(60-69歲)總體比例高于漢族地區和全國范圍,具體看來,60-64歲老年人口高于漢族2.33個百分點,60-69歲老年人口略高于漢族地區1個百分點。綜合表1、表2數據可見,在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老齡化的程度更低,低齡老年人的比例更高,1018萬多的老年人口中54.71%屬于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加之有研究顯示,在過去十年間,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的自評健康比例、預期壽命的增速都在不斷提高,[2][27]因此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仍可以從事小型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以隔輩撫育的形式助力家庭再生產,老年自治組織、老年志愿者團隊更是活躍于基層,在當地老年群體中起到廣泛的輻射和引領作用。不同民族鄉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也存在差異,雖然個別民族老齡化程度較高,如朝鮮族的老齡化程度高達30.23%,但老年人口總數僅15萬多,而苗族、回族、彝族、維吾爾族、藏族等鄉村地區老年人口總數較多的民族,老齡化程度遠低于全國和漢族的平均水平(表3)。因此,在少數民族鄉村地區,數量龐大但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的老年群體已成為年輕勞動力外流背景下本土農牧業生產的重要補充,這是無法忽視、無法回避、無法脫離的客觀現實;民族地區低齡健康老年人占比高的優勢,為國家統籌建立農村地區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提供了窗口期,為打好錯位站騰挪出寶貴的空間和時間。第一書記應順應形勢發掘和調動廣大老年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其次,基于策略主義的治理工具選擇角度,老齡群體尤其是其中的基層老干部老黨員是在鄉村層級貫徹執行國家治理意圖的“關鍵少數”。第一書記時有遭遇村級黨組織“懸浮式執行”“選擇性執行”上級政策,受年紀大資歷深的村干部漠視或排擠等困境,[28]甚至出現村干部庇護老年協會、組織群眾抗爭政府建設項目的極端案例。[29]村民的“圖利”困境、考核的巨大壓力和個人的成就動機,逼迫第一書記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在短期內單向鏈接個人和派出單位資源幫助駐村實現快速發展,而忽略村莊原有精英力量的發揮,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擠壓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30]但運動式項目、純“輸血型”產業,終究不是內卷式頑疾的治本之策。只有在“嵌入”治理過程中對本位治理主體實施多重改造,建立“培育、輔助、監督”的互動關系,[31]村干部的內生權威、鄉村熟人社會的差序格局將自然衍生出鄉村自治韌性。后面的文本分析和訪談也顯示,正是這些年齡偏大經驗豐富的村干部、老黨員以及他們帶領和發動的老年群眾、老鄉賢、老致富帶頭人等,充分釋放其優勢和潛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各個場域中廣泛參與、高效參與,書寫著治理主體老人有責、治理方式老人盡責、治理成果老人享有的銀齡敘事,表征出“老年人才也是人才”的時代議題。
(三)價值維度:實現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方案“代際篇”的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32]引導老年群體積極參與社會發展,是實現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內在價值要求。當前我國已進入長壽時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人口基礎。改革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促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是高度統一的。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生存、生活物質資料的滿足,也呼吁豐富的精神世界,以滿足人的豐富的、具有廣泛性的符合需要為實踐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3]189“全面的方式”從時空維度應涵蓋生命的各個階段,老年期作為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25]在老齡社會背景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滿足老年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也要觀照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在生活健康無憂、自我意識覺醒、參與熱情激發的前提下,挖掘自身潛能,凝聚群體價值,主動“老有所為”,切實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老年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與國際老齡組織建立聯系,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的信息交流和項目合作,多次發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白皮書,召開并參與了多次國際研討會,積極分享代際協同、代際融合的經驗做法。在減貧領域,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此過程中2億多中國老年人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任務最重、少數民族和鄉村人口數量最多的大國,在推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在民族鄉村地區落實落地的實踐中,系統總結第一書記和銀齡力量代際協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或為世界提供最大發展中國家老少共治、代際和諧的中國智慧,為構建21世紀友好包容全齡社會提供具有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中國方案。
二、樣本選擇與分析框架
(一)樣本選擇與方法闡釋
在樣本的選取上,考慮到民族地區“一村寨一特色”的客觀實際,無差別結構化問卷調查方法、單案例法均不能揭示老齡化進程和趨勢、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和特點。因此,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法”獲取研究樣本。作為一種質性研究的非概率抽樣方法,“目的性抽樣法”高度聚焦研究主題,不強調大樣本定量分析得出結論,而是研究者主觀判斷選取特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深度挖掘,其優勢在于為深度研究提供充分信息。為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現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代際協同的行動圖景,抽樣時遵循民族、地域兩個維度,兼顧民族代表性、老齡化程度異質性和地理區域均衡性。
在民族維度上,依托“七普”調查數據,綜合考慮以下三個因素:(1)樣本所在民族的人口總量在各少數民族人口總數排序中位于前、中、后不同位置;(2)統計該民族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并進行歸類,選取≥20%,10%—20%之間,以及8%—9.9%三種情況,分別對應人口結構的中度老齡化、輕度老齡化和瀕臨老齡化;(3)以2000-2020年間老年人口增長的幅度表征該少數民族老齡化進程的快慢趨勢,分為快速增長(增長幅度>10%)、較快增長(5%—10%)、較慢增長(0—5%)三種不同發展情形。按照以上指標確定17個少數民族,作為研究樣本首輪篩選標準(表3)。
如表3所示,在排列次序上,按照該民族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進行排序。表中既包含體量較大的民族,如人口總量排名前五的壯族(總人口1956萬,以下同)、維吾爾族(1177萬)、回族(1137萬)、苗族(1106萬)、滿族(1042萬),也選取了人口總量偏少但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民族,如朝鮮族(60歲及以上鄉村人口占比30.23%,以下同)、畬族(22.14%)、羌族(20.44%)、仫佬族(18.66%)等。
在地域維度上,立足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事實,樣本選取時還注意覆蓋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囿于廣泛田野調研的實際困難,樣本選取主要采用二手材料,從共產黨員網、人民日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央廣網和地方官媒網站等第一書記和老年群體協同互動的新聞報道中深入耙梳,初步篩選出符合表3中所列民族的176份文本,再進行分類提煉,按照民族代表性、區域代表性、信息飽和度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最終確定42份文本作為核心分析樣本(表4)。
由表4可見,核心文本涉及的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涵蓋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分別是西北(新疆、甘肅、青海)、西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東北(吉林)、華北(河北、內蒙古)、華東(山東、福建)、華中(湖南)和華南(廣東、廣西、海南)。綜合兩個維度,最終確定的研究樣本具有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民族代表性。
最后,為彌補新聞視角的單一,拓展研究內徑,還對主題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度訪談。訪談對象一類是回到派出地后的第一書記,一類是參與“銀齡行動”“老專家服務基層健康行動”等項目的老年志愿者,還有一類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老年協會等涉老組織管理人員。
解釋主義研究范式下常常關注微觀環境中的特殊性,研究者需要從參與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文本內容中,并不全是正面的案例,也有老年群體不配合第一書記的情況,但正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含糊不完整、乃至自相矛盾的文本,[34]313-317列舉這些文本的目的是展示在何種具體情形下,哪些策略、話語及行動是沒有效能的,第三部分將運用解釋學分析技術描述核心文本和訪談的含義。
(二)分析框架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緊跟人口結構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新態勢,積極應對挑戰,在老齡化背景下協同推進民族地區共同富裕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強黨對民族地區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體現在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協同的制度設計和本土實踐中,顯示出“國家—鄉村”雙重面向。在國家維度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嘗試在基層“送下去”和“引進來”:被國家意志賦予基層公權力、貫徹黨的路線方針的村“兩委”老干部、老黨員,和表征“干部下鄉”“權力下鄉”的第一書記,[31]都是“送下去”的代表,而數十年活躍在鄉村基層的各級各類如“銀齡行動”“老校長下鄉”等外來老年志愿者,則是“引進來”的典范。在鄉村維度上,整合激發不同群體的內生動力,推動廣大基層老年群眾、老年自治組織廣泛參與生產經營、養老互助、村莊自治、鄉風文明建設。文本和訪談考察發現,第一書記既作為國家權利嵌入的外部治理主要抓手,又在本土老年社會融入中成為積極老齡化幫扶的的重要推手,經過信任構建、目標統合、動力激發、典型培塑、教育賦能和資源鏈接等環節,形成與四大代表性老年群體的代際協同框架,共同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嘗試提出“國家—鄉村”雙重面向的分析框架(圖1),并在此框架下闡釋第一書記與銀齡力量協同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建構路徑,展現其互動邏輯,并分類分層剖析其路徑構建中的關鍵要素和流程(圖2)。
三、代際協同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過程建構
(一)信任構建
第一書記駐村伊始,其動機、能力常受到村干部、村民的質疑,易被貼上“年輕娃娃”“來鍍金的”等標簽。一些“村兩委”自身帶領農牧民致富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對第一書記存在觀望、警惕、抵觸等心理,開會村干部到不齊,甚至傳遞出“別干了吧,很難發展起來的”等消極聲音。[35]為推動工作,第一書記早起晚歸廣泛開展調研走訪,與村兩委干部圍坐在牛糞火爐旁商量如何發展,[36]與老黨員、牧民群眾深入交流談心,[37]拜村干部為老師學習當地語言,隨身攜帶“雙語便民聯系卡、藏文教材和藏文學習筆記本”,一有空就聽著錄音練發音。[38]第一書記充分發揚尊老愛老敬老的光榮傳統,進貧困戶家第一件事就問“老媽媽的腿痛好點了沒?”[39]有第一書記為老年村民拍攝照片,既有“結婚照”、生活照,也有老人極力要求的“遺照”,還制作上傳和老人們日常相處的短視頻,呼吁對留守老人的關注和關心。[40]
隨著第一書記引進的項目落地生根、村民的收入切實提高,第一書記和村民不斷拉近距離,其能力和品質逐漸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認可:“比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老頭子還像村里人”[38]“不僅是社區的領路人,還是我們的保姆,更像我們的兒子”。[41]第一書記也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入接觸,認識到“班子雖然年齡大,但是經驗豐富,底子深厚,有些村民怎么講政策都不聽,老支書一去兩三句話就說通了”(訪談W12214);“(老村長)會講好幾種民族語言,對臨近幾個村的規矩都很熟悉,簡直就是個‘百事通’”(訪談W12109)。有一位空巢老人,因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常去看望,甚至當“臨時兒女”陪護,老人去世前將自家宅基地上的幾間房、承包地、享受的福利等所有遺產全部交給村委會。[42]從認識、了解,再到“任期滿要換人希望他能繼續留下來”[43]的徹底信任,第一書記終于成為了鄉村熟人社會中的“熟人”面孔,這對于注重人情、鄉情、民情的民族村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地區堅持“換人不換村莊,輪崗不輪單位”更是保障了這種穩定的信任關系,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二)目標統合
養老和醫療是老年農牧民擺脫貧困的兜底防線,也是第一書記履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駐村責任中的關鍵,更是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老年群體能否發揮作用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第一書記以加強養老保障為切口,通過回應不同年齡層對老年人生活保障的訴求,統合不同年齡層應對老齡社會的觀念和目標。首先是統合家庭目標轉向集體目標。每個家庭的發展目標和利益指向千差萬別,但“每個家庭都有老人”,家庭成員都有為老人養老的義務和責任,這符合當前少數民族宗族、家庭觀念強,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客觀實際。第一書記千方百計增加老人的收入,減輕家庭的負擔,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低保補助、老齡補助、殘疾補助、計生補助、單親家庭補助等國家的轉移性收入向老人發放到位,幫老年貧困戶辦理養老保險(訪談記錄W12207),修建幸福院,[44]為老人免費送藥、組織專家下鄉義診,[45]為空巢老人設立“愛心餐桌”充當臨時陪護[41]等,向村民們強化“每個人都會老的”“孝順、尊敬老人是傳統美德”等觀念。[46]其次是統合不同層次老年人的目標。研究發現老齡化嚴重的鄉村村民觀念落后,“爭貧、扮貧、炫貧、賴貧、均貧”成為普遍現象。[35]有些村里大多數老年人無所事事,聚眾賭博、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的陳規陋習比較常見。第一書記通過修建文化院壩、書報閱讀室,組織歌舞表演等宣講黨的政策和新型文明鄉風;發動村里的老年致富能手給大家講思想變化、致富經歷,痛斥“等、要、靠”等懶惰思想,授之以漁地教授種植經驗(訪談E22316);動員村里的抖音網紅多拍攝農村紅白喜事、婆媳關系、鄰里關系等涉及老年群眾的日常生活故事,[47]讓老年群眾克服麻木、悲觀、自卑、仇恨等消極情緒,傳達“老當益壯”“老年生活也可以多姿多彩”等正能量聲音,“自打書記來,俺們日子一天一個樣兒,屋里亮堂了,心里也敞快了,越活越有勁兒!”[48]
(三)動力激發
共同目標達成后,第一書記的信心決心、老年群體的精氣神也隨之提振,一些視老人為包袱、拖累的負面看法也有所改觀,第一書記開始根據老人自身特點分層次分類別地激發老年群體的內生動力。組織年紀偏大、思想較為保守的村兩委干部到先進地區學習基層黨建的好經驗、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解放其思想觀念;[36]對70歲以下的黨員“設崗定責”,讓其“有事可做,有責要擔”,圍繞“感恩教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宣講黨的好政策,堅定斗志信心,主動做好表率。[39]對于普通老年群眾,第一書記通過探索新的增收渠道,開辦村集體產業,安排老人從事適當的輕體力活動,讓老人參與生產的獲得感、意義感得到提升。一戶貧困老兩口年齡大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第一書記利用該戶“家門前是大片的草山”的優勢,建議老兩口養殖適合散養、成活率高的新品種“陶塞特羊”,兩年后老兩口新建一座溫室養殖大棚,還用養羊的積蓄改建了6間瓦房。[42]一位老大娘子女在城里工作收入不低,但她在第一書記發動下“不想閑著”,利用空閑時間在第一書記在村里建的“盤秀園”上班,既發揮了繡工專長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還能賺7000多元補貼家用。[49]有的第一書記還引入評優評先、獎懲機制激發老年群眾們的競爭意識,比如組織開展家庭環境衛生評比,掛流動紅旗,給物質獎勵,對差的點名曝光。老人在這中間參與家務清潔,激發了自尊心和比學趕超的動力,“幫我們養成了愛講衛生的好習慣,現在村里每家每戶都干凈得很!”[43]一位貧困戶藏族老人看到第一書記和村里的黨員為村里發展忙前忙后,“‘野草草(蒲公英)’都變成了‘紅票票’(人民幣)”,深受感動,向第一書記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也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去幫助更多人。[38]
(四)典型培塑
榜樣對任何年齡階段都有引領示范作用,“銀發榜樣”更是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有些第一書記本身就是“老有所為”的典型。四川瀘州選派286名離退休干部到村擔任“黨建顧問”,其中84歲的“第一書記”何宗輝返鄉后當智囊、當磁石、當旗幟,為村民籌資修路,科學種植,匯聚“鄉賢”,被村民尊為“何大公”,[50]是老同志為黨和國家增添正能量的典范。第一書記還注意利用老年致富帶頭人在推進集體產業發展、帶動影響廣大群眾方面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發動他們做群眾思想宣傳工作。有老兩口在第一書記幫助下,幾經波折成功建設日光溫室種植蔬菜,獲得收益后主動幫助駐村扶貧工作隊一起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51]有位老大爺在第一書記引入的養殖產業中靠經營飼料一年能賺四五萬元,社會地位提高后主動擔任村里的事務管理委員會主任,和村干部搭檔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具體問題。[49]第一書記還注重總結老年人道德和經驗方面的優勢,培塑本土老年精英,如組織群眾以海選的方式推選“五老”、鄉賢、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組成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老年精英們利用個人威望不但讓國家的政策更有說服力,還及時化解矛盾,促進民主協商,帶頭制定并履行本村特色的村規民約,助力基層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47]
(五)教育賦能
終身學習是老年群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老年人可能因為身體條件原因學習效率有所下降,但他們仍有一定的學習意愿,尤其當學習效能與個人地位變化、家庭收入掛鉤時,學習的意愿更加強烈。第一書記邀請農業專家精準“把脈”,指導村民科學開展中草藥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52]在外來專家和本土老年村民共同營造的在地化教育場域中,“白頭挨著白頭,那場面特別令人感動”(訪談W11522)。近年來,國家以項目式推動老年志愿者團隊建設,對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幫助貧困鄉村地區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在四川樂山開展了二十年的浙川“銀齡行動”,老科技工作者們幫助當地茶葉產值增長到2.52億元,還開展“百村千戶科技促進行動”,設立“老專家科技服務營地”等平臺,提供家禽家畜養殖、中草藥和瓜果種植等產業技能技術培訓,惠及上萬人次。[53]
在第一書記組織推動下,外來老年志愿團隊“攜手”本地老年群體,開展未成年人教育。“老干部、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是各級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領導的老年志愿隊伍,“五老”在民族地區積極促進民族優勢文化的挖掘搶救、傳播交融和傳承創新,如和本土老文藝、老工匠、老手藝人一起,教青少年彈民族樂器、唱民族歌曲、縫民族服飾,[54]依托民族特色刺繡工坊建成“五老”民族文化傳承基地,組織本地村民制作紀念品銷往各大旅游景點。[55]民族地區的老人在家庭再生產中大多還承擔著隔輩撫育的角色,但因文化水平有限、教育理念缺乏,無法給孫輩以科學的教導,一些留守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網絡沉迷和電子產品依賴等問題。第一書記引入“五老”志愿團隊,利用其經驗、威望、專業、情感等優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五老”和村干部一起查搜訪匯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編纂成書繪圖上墻,配合黨史國史展板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講開課,“村民和孩子們看著聽著自己父輩祖輩的戰斗事跡,眼中禁不住泛起激動的淚花”。[56]
(六)資源鏈接
一是老年“新鄉賢”與第一書記雙向鏈接資源,推動家鄉產業提振。“新鄉賢”是指擁有一定資源,愿意資助家鄉發展的(退休)干部、企業家、專家、學者等,[57]其中老年“新鄉賢”更兼有濃厚鄉愁情懷和反哺奉獻精神。第一書記著力增強老年鄉賢的歸屬感、獲得感和成就感,通過邀請鄉賢召開座談會、參與村兩委會議事、民主協商等方式,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為老年鄉賢幫助家鄉招商引資、返鄉創業搭建更廣闊優質的平臺。[58]二是第一書記與當地老年自治組織鏈接開展基層自治。將熱心村級公益事業的老年人吸納為會員,負責老年協會工作,協助村黨總支開展互助養老、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治理等工作。[59]三是第一書記引導老年群體與村內青年群體資源鏈接促進代際和諧。年輕人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但生活和社會經驗不足,與老人生產生活經驗豐富但體力有所下降的特點正好形成互補。第一書記組織村里剩余青年勞動力成立“種植幫扶隊”,幫助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解決農忙季節中藥材的栽種、采收問題;[47]組織村里返鄉大學生以老年人為模特構思腳本,拍攝老人林間地旁采摘、烹飪的短視頻發到抖音、小紅書上,展示老人樸實慈愛、心靈手巧的形象;[60]有的老人還主動向子女學習視頻的拍攝剪輯,成為“花甲網紅”為村民直播帶貨增收。[61]
四、結論與展望
在少數民族鄉村地區,中央政策的強力推動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第一書記作為執政黨治理的權威代表“嵌入”,銀齡力量作為鄉土內生性自治的幫扶推手“彌合”,通過信任構建、目標統合、動力激發、典型培塑、教育賦能和資源鏈接,已基本構建起代際協同共同體的雛形,并逐漸發展為民族鄉村地區各年齡階層利益的聯結者和統合者。在代際協同中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四類代表性老年群體的重要作用,在系統分析其特點和不足的基礎上踐行優化實施路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環。一是要加強與老干部老黨員的協同,提升其組織力。發揮老干部“傳幫帶”、老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夯實建強鄉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重視“兩委”換屆關鍵節點,加強新老班子的平穩交接和團結協作。二是要加強與廣大老年群體的協同,挖掘其創造力。基于“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現象”在民族鄉村地區的客觀存在,[9]探索推進“老人農業”模式,激發廣大老年群眾的自主意識和參與熱情。三是要加強與本土老年自治組織的協同,凝聚其內推力。通過“拓展老年人參與公共決策、鄉村治理等政策措施”,[62]匯聚民族鄉村地區鄰里鄉親、守望相助的傳統文化精神,積極探索構建“老年協會——老年服務中心——老年之家——互助小組”的新型多層級互助養老模式,推進“五治融合”的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形塑多元參與格局。四是要加強與老年志愿團隊的協同,統合其外在牽引力。當前我國注冊志愿者總人次已達2.17億,[63]9五十六個民族之間的志愿服務體現了肝膽相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互助、奉獻精神,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既要發揮好基于血緣、地緣形成的互助養老、“時間銀行”這些本土老年群眾志愿者機制的作用,還要注意統合外來老年志愿團隊的力量,解決好志愿團隊之間缺乏溝通協作、項目交疊重復、項目長效化建設不足等關鍵問題,基于本土情況找準精準切入點實現短期項目效能最大化。實踐證明,在第一書記引導發動下,這四類關鍵“銀齡力量”已經開始展現出各自的優勢和潛力,但囿于制度設計局限和體系管理的壁壘,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息溝通不暢、資源共享不足、項目重疊交叉等問題,未能實現最大效能的合力,下一步如何實現各類銀齡資源的統籌整合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議題。
立足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老齡化的客觀實際,既要承認其人口加速老齡化的總體趨勢,也要考量其相對漢族城鎮地區老齡化程度較輕、低齡老年人口占比更多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窗口期錯位發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現資源、空間的有效騰挪。在大力推動民族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提升普惠性社會養老保障力度的基礎上,必須大力弘揚積極老齡觀,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關愛老年群體的物質精神生活,尊重發揚老年群體的潛力和創造力,激發鄉村的自組織韌性。21世紀全齡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將實現不分年齡、人人共建共享的美好愿景,隨著黨和國家對“代際”認識的不斷深化,代際協同或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被賦予公共性、福利性等更豐富的蘊涵。應在后期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等宏觀政策的頂層設計和推進實施中增加“代際”因素的人口結構考量,提升代際協同的統籌性、結構性和計劃性,逐步探索構建系統化科學化的代際項目評估測量體系,在統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鄉村振興戰略和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三重背景下展現中國特色的養為并舉和代際共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2]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社會保障體系發展[J].社會保障評論, 2023,7(02):31-47.
[3]潘松剛,楊利春.少數民族地區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18,(05):120-125.
[4]侯雪靜,高敬,胡璐.最深的牽掛——習近平總書記與脫貧攻堅的故事[J],求是,2022,(12):60-66.
[5]王同昌.第一書記銀齡村級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的行動路徑[J],中州學刊,2023,(03):20-26.
[6]尹訓洋.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治理的功能再生與制度建構——基于貴州省D縣新鄉賢組織的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01):105-112.
[7]田先紅,劉天文.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養老共同體構建研究:多中心治理視角———以G區Z鎮為例[J].理論探討,2024,(03):73-82.
[8]李心萍.論鄉村建設的主體、路徑與方向——基于湖北省官橋村老年人協會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9,(02):110-122.
[9]賀雪峰.鄉村振興戰略要服務老人農業[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03):1-5+90.
[10]趙兵.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振興[N].人民日報,2018-12-04(017).
[11]李丹陽,鐘楚原.駐村第一書記何以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基于“差序嵌入-協同賦權”的分析框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05):602-609.
[12]Newman S,Ward C,and Smith T,et al.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Past,present,and future [M]. Washington DC: Taylor and Francis,1997: 56-57.
[13]徐孝娟,王緒林,李霖,等.國外代際學習研究:理論基礎、協作共享空間和3P實踐——兼及我國代際學習項目模式的構建[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3):105-112.
[14]王富百慧,王梅,張彥峰,等.中國家庭體育鍛煉行為特點及代際互動關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11):31-38.
[15]汪璐蒙,李紅艷.“代際團結”:孝文化促進農村養老保障建設的機理分析——基于河南省S市Y村“以孝治家”項目的調查[J].中國農村研究,2021,(02):197-211.
[16]宋靚珺,楊玲,彭希哲.中國老年人隔代照料與健康后果的實證研究及政策思考[J].2020,42(01):55-69.
[17]劉婍妍,梁蕤,項嘉欣,等.農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代際互助養老的可能與范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08):196-199.
[18]孫茜,周慶紅.非家庭層面代際互動項目評述——基于近十年中英文獻的系統綜述[J].社會建設.2023,10(02):58-67.
[19]李俏,王建華.轉型中國的養老訴求與代際項目實踐反思[J].學習與實踐,2017,(10):81-90.
[20]肖競,呂妍,等.基于家庭生命周期代際協同的城市舊住區“混齡更新”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22,(06):62-71.
[21]郝亞光.以協同共治破解農村互助養老難題[N].大眾日報,2024-07-02(07).
[22]陳倩,吳玉韶.縣域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4,(01):56-64.
[23]曹建,劉清瑞.中國老齡事業發展概覽[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2.
[24]何國輝.學習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情懷[N].學習時報,2019-10-14(002).
[25]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EB/OL].(2016-05-28)[2024-08-12].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6-05/28/content_5077706.htm.
[26]重陽節,重溫總書記尊老愛老的溫暖瞬間[EB/OL].(2023-10-23)[2024-08-12].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3-10/23/c_1129932086.htm.
[27]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展評估——基于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民族學刊,2016,7(01):20-30.
[28]鄧軍,鄧國彬.第一書記制度與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甘肅社會科學,2023,(04):178-189.
[29]王輝.賦權與削權:鄉村治理的邏輯集及組合研究——以浙江H村老年協會的治理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22,19(03):12-23,165.
[30]曲延春.這支隊伍為何不能撤:第一書記制度的邏輯理路與優化對策[J].行政論壇,2021,28(04):83-88.
[31]孫經緯.干部下鄉: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治理的實踐書寫[J].學習與實踐,2024,(06):40-50.
[32]習近平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10-13)[2024-08-12].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13/content_5642301.htm.
[3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4][加]查爾斯·泰勒.世俗時代[M].張容南,盛韻,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
[35]吳昌良.雪域高原上的“跑腿匠”[EB/OL].(2020-08-18)[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18/ARTI1597711083261295.shtml.
[36]草原來了位“戴雷鋒帽”的書記[EB/OL].(2020-08-18)[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18/ARTI1597711196277305.shtml.
[37]昂江.“嘎提”與哈達背后的故事[EB/OL].(2020-06-20)[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6/20/ARTI1592617084054304.shtml
[38]小小蒲公英變成致富草——記四川理塘縣濯桑鄉下汝村第一書記任敏[EB/OL].(2020-07-20)[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7/20/ARTI1595225803804652.shtml.
[39]趙柱會.甘當彝鄉蝶變“鋪路石”[EB/OL].(2020-08-04)[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04/ARTI1596500561636400.shtml.
[40]定格微笑的“第一書記”[EB/OL].(2023-12-20)[2024-08-12].中國農科新聞網,http://www.nkb.com.cn/2023/1220/467331.html.
[41]旦達.搬遷點里的“孫悟空”[EB/OL].(2020-06-28)[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6/28/ARTI1593319826547266.shtml.
[42]河州“牡丹”——記甘肅臨夏州臨夏市王坪村第一書記馬興文[EB/OL].(2020-07-02)[2024-08-05].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7/02/ARTI1593677291354771.shtml.
[43]武尚.情系侗寨的扶貧尖兵[EB/OL].(2020-09-17)[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9/17/ARTI1600303535315779.shtml.
[44]陳天敏.畬山畬水“我的家”[EB/OL].(2020-09-23)[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9/23/ARTI1600821676372387.shtml.
[45]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EB/OL].(2020-12-08)[2024-08-12].央廣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513004546972803amp;wfr=spideramp;for=pc.
[46]吾斯曼·塔力甫.扶貧路上踐初心[EB/OL].(2020-07-27)[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7/27/ARTI1595807719799449.shtml.
[47]以擔當詮釋初心 用實干踐行使命|記沿河陽春村駐村第一書記黎順天[EB/OL].(2023-05-16)[2024-08-12].http://www.ddcpc.cn/news/202305/t20230516_6439480.shtml.
[48]四川江安:“最美老人”李時明帶領群眾致富奔康[EB/OL].(2020-11-18)[2024-08-12].宜賓新聞網,http://www.ybxww.com/fupin/html/202011/419458.shtml.
[49]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原第一書記蘇江寧:總書記來到我們新村[EB/OL].(2020-08-11)[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11/ARTI1597100629400610.shtml.
[50]84歲老人告老還鄉20年后當起鄉村振興“第一書記”[EB/OL].(2019-04-29)[2024-08-12].央廣網,https://sc.cnr.cn/sc/2014sz/20190429/t20190429_524595548.shtml.
[51]甘肅古浪縣黑松驛鎮西莊子村第一書記田鵬:總書記為移民搬遷想得真周到[EB/OL].(2020-08-20)[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20/ARTI1597878864551973.shtml.
[52]莫合買提·烏斯曼.發展中藥材 脫貧有“良方”[EB/OL].(2020-08-20)[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20/ARTI1597878864551973.shtml.
[53]浙川“銀齡行動”讓樂山茶農喜上眉梢——訪四川省樂山市老科協志愿者[EB/OL].(2019-12-09)[2024-08-12].民政部,https://www.mca.gov.cn/zt/n438/n1233/n1240/c1662004999979992626/content.html.
[54]從江秀塘:發揮“五老”作用傳承民族文化[EB/OL].(2023-08-11)[2024-08-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919989752440785amp;wfr=spideramp;for=pc.
[55]貴州黔西南:發揮“五老”獨特優勢 推動民族文化傳承[EB/OL].(2023-09-21)[2024-08-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609204354529700amp;wfr=spideramp;for=pc.
[56]臨淄毛托村:第一書記攜手“五老”共建紅色文化村[EB/OL].(2018-10-29)[2024-08-12].新浪網,https://k.sina.com.cn/article_5880141513_15e7bd6c900100f5xd.html.
[57]吳新葉,呂培.新鄉賢入場與鄉村響應:局外人代理的場景轉換[J].學術界,2020,(09):73-83
[58]高士鎮召開“桑梓情看變化話發展促振興”鄉賢座談會[EB/OL].(2023-03-20)[2024-08-12].https://www.wangjiang.gov.cn/public/19638318/2025452911.html.
[59]第一書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閃光品牌”[EB/OL].(2020-01-17)[2024-08-12].鄉村干部報,https://www.dxscg.com.cn/zxts/202001/t20200117_6477701.shtml.
[60]胡文.打造云朵上的“藝術鄉村”[EB/OL].(2020-08-12)[2024-08-12].共產黨員網,https://www.12371.cn/2020/08/12/ARTI1597186908238979.shtml.
[61]花甲老人當網紅[EB/OL].(2023-12-01)[2024-08-12].https://tt.m.jxnews.com.cn/papers/22/9358947.
[62]陳松林,余雨,劉婷.我國農村老齡政策演進研究——基于1982-2021年農村老齡政策的文本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4):92-106.
[63]張翼,田豐.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1-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24-07-05 責任編輯:秦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