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實踐路徑,交往交流交融的場景不僅限于日常領域也包括各類應急場合。偏遠民族地區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多發頻發,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不高、備災意識和抗災素養薄弱,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時易因語言文化障礙被忽視和疏離,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亟須應急語言服務作為溝通橋梁和紐帶。應急語言服務的文化實踐促進中華民族情感交融,行動實踐促使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組織實踐促成中華民族利益互通。依據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挑戰,提出應急語言服務實踐路徑:重視應急語言服務內容的文化適應性,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歸屬感;培養儲備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紐帶;因地制宜建設應急語言服務傳播資源,激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力量源泉。
[關鍵詞]語言服務;共同體;語言政策與規劃
中圖分類號:C9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0-0128-10
基金項目:202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民族地區應急語言能力評價體系與建設策略研究”(23CYY06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姜昕玫(1989-),女,內蒙古通遼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國家語委)語言治理研究融智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秉h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薄吨袊伯a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民族地區通常位置偏遠、語言使用狀況復雜且自然災害易發多發,語言服務在社會安全治理體系各環節都起重要的信息傳遞作用,尤其在應急場景下助力各民族順利溝通、相互理解認同,有利于加強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應急語言服務是指針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監測、快速處置和恢復重建提供快速救援語言產品、語言技術或參與語言救援行動。[1]在公共衛生事件或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民族地區科普人員、救援人員、醫護人員、志愿者等亟須與當地群眾溝通協作,在他們防災應災身心脆弱時通過提供語言服務促進相互理解、增進彼此認同,進而牢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選取應急語言服務視角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路徑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更表現在應急場景中,例如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發生后,蘭州市6家醫院接收的128名災民中有80%災民因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不高造成醫患溝通困難,在語言志愿者提供翻譯服務后緩解了溝通矛盾[2];再如2024年1月西藏昌都的藏族患兒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就醫,也無法直接交流醫生為其一家尋找藏語翻譯志愿者解決了溝通難題。[3]通過應急語言服務,各民族無障礙溝通,共同抵抗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通過語言服務實踐增強了國家認同。在突發災難、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創和打擊時,少數民族如果因語言障礙不能及時獲取災害信息、或得不到及時救援和幫助、或不能獲得專業的心理撫慰,這些都會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因此,本研究立足應急語言服務實踐,從微觀案例出發,梳理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為語言政策、民族團結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參考。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概念闡釋、歷史進程、理論構建、實踐路徑等領域,其中實踐路徑包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公共政策引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目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是微觀實踐案例少、交叉學科研究仍需增強。[4]從語言學視角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研究可分為三類:一是從語言本體出發,梳理各民族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字等方面的相互影響,以此為論據證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現實和根脈淵源。[5][6][7][8]二是從語言生活視角,梳理各民族互學互用語言文字的歷史和現狀,以此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構成的實踐路徑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表征,具體包括兩個維度:其一是從共同性出發,增強各民族語言交流的一致性,梳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互構關系。[9][10][11][12] [13][14]其二是從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出發,論述各民族語言文字互學共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系。[15][16]三是從語言作為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符號影響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角度探討語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問題。[17][18][19] 總體看來,上述成果宏觀敘事研究多、微觀個案剖析少,且較少從語言服務視角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實踐路徑。
一、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民族地區應急語言服務現實需求和服務路徑為核心開展田野調查,為理論觀點的提出和論證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數據。研究設計圍繞應急語言服務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展開,供給方包括行政部門、醫護人員和作為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儲備的大學生,需求方包括城鄉居民和求醫患者,調查地為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調查方法為一對一訪談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調查時間為2023年7月。
(一)調查點
本研究選擇涼山州作為調查地的原因:一是涼山州屬“三區三州”地區,州內民族聚居地區或偏遠地區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掌握程度不高,有語言服務需求;二是涼山州地處南北地震帶中南段,是全國少有的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和地震災害高發頻發地區,[20]也是全國彝族最集中地區,截至2023年,州常住人口490.6萬人,彝族人口304.24萬人,占總人口的62.0%。[21]本研究在涼山州內選擇彝族聚居地區昭覺縣、喜德縣和州政府所在地西昌市作為調查點。日常應急領域方面,為盡可能覆蓋和了解不同類型社區的應急語言服務狀況,本研究在上述行政區域內選擇四類社區:(1)偏遠農村社區:昭覺縣日哈鄉,常住人口1588戶6469人,該鄉位于深山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2)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城鎮社區:昭覺縣城北鎮沐恩邸社區,集中安置來自全縣28個鄉鎮87個村的1428戶6258名村民;[22](3)市郊農村社區:西昌市開元鄉開元村,距市中心20公里,共893戶4029人;(4)縣域交通便利農村社區:喜德縣冕山鎮爾思村,常住人口950戶3646人,距離喜德西高鐵站6.6公里。①醫療應急領域方面,選擇當地少數民族患者常去的三個醫院作為調查點:西昌市人民醫院、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院和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二)調查方法
針對服務供給方主要采用深度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針對服務需求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以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皆采用一對一訪談式問卷調查法,即調查員當面訪談受訪者后由調查者圈選答案并在問卷空白處記錄額外信息。
1.問卷調查法
服務供給方:采用《涼山州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應急語言服務調查問卷》隨機抽樣獲取有效問卷68份,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2)語言能力;(3)日常診療語言服務需求及建議;(4)突發公共事件救援醫療語言服務需求及建議。采用《大學生應急語言能力調查問卷》訪談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學生,獲取有效問卷40份,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2)應急語言能力;(3)應急語言服務經歷和意愿。
服務需求方:采用《涼山州應急語言服務入戶調查問卷》在四個社區隨機抽樣共獲取有效問卷186份,問卷核對后錄入問卷星得出描述性統計結果。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2)語言能力;(3)災害預警及安全知識科普中的語言服務狀況;(4)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前、處理中和災后的語言服務需求。
2.深度訪談法
主要訪談提供應急語言服務的相關單位或部門,具體為:涼山州、喜德縣、昭覺縣兩級三地應急管理局、消防局、氣象局、防震減災局、民宗局、融媒體中心等部門或單位核心業務或應急語言服務相關業務的負責人(21名)。訪談提綱內容:單位雙語人才儲備狀況,單位業務范圍內應急語言服務狀況、問題及建議。
(三)問卷受訪者基本信息
服務供給方:68份醫護人員問卷中女性、年輕醫護人員占比較高:男性24人,占35.3%,女性44人,占64.7%;34歲以下41人,占60.3%,35歲以上27人,占38.7%。40份學生問卷中,女生26人,占65%,男生14人,占35%,均熟練掌握本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
服務需求方:186名受訪者皆為彝族,女性比例稍高(女性111人,占59.7%;男性75人,占40.3%),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群體比例均衡(25歲以下58人,占31.2%;26-45歲66人,占35.5%;46歲以上62人,占33.3%),低學歷群體占比較高(沒上過學79人,占42.5%;小學學歷40人,占21.5%;初中學歷40人,占21.5%;高中及以上學歷27人,占14.5%),不同類型社區受訪者人數接近(日哈鄉51人、沐恩邸社區40人、爾思村52人、開元村43人)。
二、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邏輯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語言溝通方式大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溝通雙方語言能力一致,采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地方方言或區域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溝通;二是雙方語言能力不一致,即雙方各自熟練掌握的語言文字不同導致不能順利溝通,這時便需要語言服務。目前在偏遠地區、農村地區、民族聚居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由于缺乏語言環境、超過最佳語言習得年齡等因素,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低,“三區三州”普通話普及率僅61.5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0.72%)[23],如果這些少數民族群眾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通過語言服務解決溝通障礙,則凸顯了共同體社會成員應對危機時的文化實踐、民族精神,表征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情感交融、命運與共和利益互通的現實達致,[24]244體現了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驅動、社會交往和利益支持邏輯。
(一)文化驅動邏輯:應急語言服務的文化實踐促進中華民族情感交融
語言服務可以助力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語言既是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應急場景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有助于各民族共同抗災、抵御外來風險。災難中的翻譯是一個高度語境化的書面與口頭跨語言和跨文化轉換的過程。[25]通過應急語言服務可以加深和促進各民族情感交融,構筑中華文化精神家園。
一方面,防災減災科普資料、宣傳視頻等翻譯成民族語言文字傳播是應急語言服務助力各民族之間防災抗災文化互動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是承載和傳承各民族文化的空間,其中也包括各民族防災減災備災救災文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語言服務翻譯成民族文字加強了各民族行為、習俗、信仰方面的災害文化溝通。
另一方面,災后心理撫慰使用少數民族最熟悉的語言可以更好地幫助其處理和應對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和困擾。語言有“表情達意、通事通心”的功能,國家通用語言主要起“達意、通事”的作用,而母語、方言還可以“表情、通心”。[26]使用少數民族最熟悉的語言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不僅是語言形式層面的溝通,還含蘊著母語文化的傳遞,即采用少數民族熟悉的諺語、格言、神話傳說、民俗故事及通過語言表達的習俗文化幫助受災者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更能減輕其心理負擔,并逐漸接受現實。因此,民族地區及時的語言撫慰不僅對受災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還能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促進各民族情感深度交融。
(二)社會交往邏輯:應急語言服務的行動實踐促使中華民族命運與共
民族地區應急語言服務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夠幫助各民族在抗災救災過程中跨越語言障礙,在實現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同時達成行動上的一致,在抵御災害時形成命運共同體。
一方面,在民族地區災中救援時,應急語言服務可以優化信息傳遞流程,使關鍵信息準確傳達至目標人群,從而保障救援活動順利開展。大規模災害發生后,救援人員能否與受災群眾順利溝通從而保障搜救工作順利開展,語言服務是關鍵環節。調查結果表明,18.28%的受訪者表示災害發生時,接受異地救援有語言溝通障礙,54.84%表示沒有障礙,23.12%無此情況,3.76%無法回答。問及如果災害發生期望通過什么語言或方言了解災害信息或與外界溝通(可多選),75.81%的受訪者表示期望使用彝語,53.76%期望使用普通話,5.91%期望使用當地漢語方言。通過語言服務減少語言障礙、提高救援效率可以使民族地區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在救災行動中細致入微的關心關愛,深切感受到個體和所在群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大家庭重要的一份子,從而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的應急語言服務實踐可以最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協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醫護人員、志愿者和普通民眾無障礙參與抗災救災活動,使各民族在抵抗災難時形成命運共同體,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調查結果表明,在抗災救援中遇到交流障礙時,61.8%的醫護人員期望有志愿者幫忙溝通,26.5%的醫護人員表示期望開發翻譯軟件或翻譯機。多語種、多形式的語言服務有助于增強各民族的信任感和參與度,為社會動員提供有力支持。
(三)利益支持邏輯:應急語言服務的組織實踐促成中華民族利益互通
應急語言服務助力民族地區在處理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各類資源整合和協調配合,促成中華民族在各類應急場景中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等高度一致。
一方面,應急語言服務的重要領域之一是輿情監測,應急語言服務可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利益。民族地區突發公共事件時,通過應急語言服務多語種、多渠道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真相、回應公眾關切可以更有效地引導輿論走向、維護社會穩定。多語種信息發布有利于覆蓋更廣泛、更基層群體,及時在受災群體中傳播正面信息、真實信息,有利于最廣泛地增強社會凝聚力。
另一方面,應急語言服務可確保救援物資、人員、技術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民族地區突發公共事件時,應急語言服務可作為橋梁和紐帶保障施救方和受災方在物資需求、人員需求、技術需求方面充分溝通,提高社會動員的效率和效果。公共突發事件發生時,17.7%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災害信息或與外界溝通時缺少語言翻譯、聽不懂相關訊息,8.6%的受訪者表示因為不識字看不懂下發的通知。因此,亟須應急語言服務保障災中災后施受雙方及時有效地溝通達到利益互通,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
總體而言,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應急語言服務實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急語言服務的文化驅動邏輯是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與核心要素,強調通過語言服務的橋梁作用增強各民族間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應急語言服務的社會交往邏輯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互動模式的基礎,強調應急語言服務促進各民族社會成員之間有效溝通、交流與合作。應急語言服務中的利益支持邏輯是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強調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平衡和協調各方利益,確保公共服務惠及中華各民族和各地區,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利益。換言之,文化驅動邏輯是關鍵,社會交往邏輯是基礎,利益支持邏輯是保障,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石(具體見圖1)。
圖1 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邏輯
三、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挑戰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過程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強化的過程。在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在災前預防、災中處理、災后撫慰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語言作為跨文化的橋梁和紐帶,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達成一致的群體共識和社會凝聚力。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挑戰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信息生態,三個方面。
(一)自然環境挑戰:自然災害類型多樣、事故災難多發頻發
受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頻率相對較高。一方面,民族地區發生的自然災害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旱災、雪災、沙塵暴、森林火災等。例如2010年8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常發生雪災;云南楚雄州在2000年以后發生了多次6級以上強地震。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多變以及生態環境脆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災害在這些地區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僅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我國大陸地區發生4.0級以上地震115次,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共發生草原火災3起,均發生在內蒙古。[27]
民族地區突發公共事件多發頻發的客觀事實是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需求,災害的頻發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是嚴峻挑戰。應急語言服務可化挑戰為建設的動力,通過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保障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的傳達和發布、妥善處理和安置災后救援,達到切實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以此增強民族地區群眾的社會歸屬感,使其認同并忠誠于中華民族共同體。
(二)人文環境挑戰:提供應急語言服務需考慮區域語言能力的復雜性、動態性
民族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聚居地區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偏低,如果突發公共事件,尤其涉及跨省跨地區救援時,應急語言服務就成為共同體各民族休戚與共的溝通橋梁。應急語言服務應在了解區域語言能力后,依據群眾語言服務需求提供幫助,但在實際工作中面臨區域語言能力評估的復雜性和動態性雙重挑戰。
一方面,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復雜性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掌握水平和程度差別較大,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各自治區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人口比例(2000年)從高到低分別為:內蒙古58.98%、 廣西50.39%、 寧夏44.34%、 新疆37.49%、 西藏16.10%,最高與最低百分比相差42.88%。[28]6第二,同一民族內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掌握水平和程度也差別較大,以西部地區蒙古族2015-2019年間調查數據為例,公務人員、教師、學生熟練掌握普通話的比例均在90%以上,不同地區農牧民群體熟練掌握普通話的比例存在差異,最高為青海烏蘭縣86.6%,其次是青海德令哈市83.4%、甘肅肅北縣75%,最低為新疆巴州32.5%。[29]第三,同一地區不同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存在差異,例如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村民熟練掌握普通話的程度存在差異:白族50.7%[30]、傣族61.8%[31]、景頗族43.3%[32]、傈僳族24.5%[33]、阿昌族54.5%[34]、德昂族32.3%[35]、拉祜族25%[36]。
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群眾語言能力具有動態性,服務提供方對群眾語言能力的評估缺乏相應的動態意識。民族地區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具有動態性,尤其是中青年勞動力群體,他們外出打工時國家通用語言能力顯著提升,當打工結束返鄉長期脫離國家通用語言環境時,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明顯下降,處在動態變化中。例如,日哈鄉一位村民表示“在外打工時還能聽懂會說一些(國家通用語言),現在都忘了?!迸c此相應,語言服務供給方對民族地區群眾語言能力的動態性認識不足,以致對民族地區語言能力和應急語言服務需求的評估出現偏差。訪談語言服務提供方不同層級負責人時,他們表示:“現在村民的國家通用語言能力都不錯,因為他們都可以外出打工。”
災害易發生地區與語言能力狀況評估難的地區存在大范圍重合共同構成了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挑戰。涼山州地處地震活躍區域,山火、山洪等自然災害也時有發生,受訪者熟練掌握普通話的比例不高(54.3%),32.8%的調查對象不識國家通用文字和民族文字,且語言能力處在動態變化中,導致服務提供方面臨系列挑戰。如果發生大型事故災難需要跨地區救援就需要應急語言服務搭建溝通橋梁。
(三)信息生態挑戰:防災減災信息資源供給不足,需求方備災意識和抗災素養薄弱
防災減災信息生態的建立對抗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防災減災傳播資源和防范意識可使人們密切關注災害預警信息,在災害發生時迅速反應并自救互救,這種共同面對挑戰的經歷有助于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從而減輕災害損失。在民族地區,因傳播資源建設人才不足、經費有限等因素,防災減災信息生態不夠健全;又因受教育程度不高、風俗習慣有差異,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薄弱。
一方面,服務提供方供給的防災減災有效信息資源不足,群眾獲取各類防災減災信息時存在一定的語言文字障礙。服務提供方表示因應急資源包含的專業術語多、規范要求高,且翻譯人才有限,僅部分上級或同級單位要求譯制的資源才會制作民族語版本。有效信息資源構建不足,部分群眾表示接收各類安全信息時有障礙。33.34%的受訪者表示了解食品藥品安全相關信息時有語言文字障礙,41.93%的受訪者表示在了解消防安全知識時有語言文字障礙,主要原因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不高和不懂專業術語。
另一方面,服務需求方備災意識薄弱,不主動了解極端天氣、消防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信息。65.59%的受訪者表示平時不收看天氣預報、不注意極端天氣變化,6.99%的受訪者表示不想或不主動了解消防安全知識,24.19%的受訪者表示平時不主動了解食品藥品安全知識。
通過語言服務可以消除民族地區群眾在了解防災減災知識時的語言障礙,增強其備災意識和抗災素養,同時語言服務也可以疏解宣傳教育、培訓演練中的溝通障礙,提高民族地區群眾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有助于提升社會整體的防災減災能力,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四、應急語言服務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在建設和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過程中,培養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是重要環節。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應急語言服務可加強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和聯系,即應急語言服務實踐是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實踐路徑需要服務提供方依據群眾語言能力和服務需求做規劃,包括重視服務內容的文化適應性、培養儲備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和建設應急語言服務傳播資源。
(一)重視應急語言服務內容的文化適應性,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歸屬感
中華民族文化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異性,民族地區應急語言服務既要注重語言服務內容的共同性,也要考慮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利用適切的服務語種、服務形式幫助群眾在不同應急場景有效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理解,強化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歸屬感。
第一,服務語種方面,應急語言服務內容的文化適應性首先表現在針對服務對象的語言能力選擇合適的語種及相應的語言形式,即依據服務對象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水平選擇語種或選擇某一語種的簡明形式。例如75.8%的受訪者表示災中希望通過彝語了解災害信息、58.6%的受訪者表示災中希望通過漢文了解災害信息,因此面向類似涼山州語言文字掌握狀況的地區,應優先選擇民族語言和簡明漢文形式提供服務。
第二,服務形式方面,應急語言服務內容的文化適應性還表現在針對服務對象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采用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做服務。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利用傳統曲藝形式白曲科普疫情防控、平安法治、嚴禁亂砍濫伐、防止森林火災等內容,通俗易懂。蒙古族地區的“烏蘭牧騎”宣講隊采用蒙古族傳統曲藝形式“好來寶”宣講健康衛生、安全知識,效果良好。涼山州涇陽縣組織了彝語宣講隊,聯合當地歌舞團,進村宣傳應急安全知識,獲得好評。因此,選擇具有較強文化適應性的服務方式有助于提升服務效能,保障各民族在應急場景的不同階段積極交流融合。
(二)培養儲備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紐帶
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是提升應急語言服務質量的核心與關鍵,他們的業務能力直接關系到服務效果,也影響著溝通雙方的情感聯結。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可分為三類: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
第一,重視培養和儲備應急語言服務專業人才,包括語言翻譯人才和培訓人才,助力溝通雙方跨越語言和文化鴻溝,建立情感聯結。語言翻譯人才的儲備方向是“應急技能/應急知識+語言翻譯”,具備多語多言能力,能夠在突發事件中提供及時、準確的翻譯服務。語言培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旨在幫助應急救援人員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救援群體的迅速響應、協同作戰。建議充分利用大學生雙語和多語人才,建立志愿者培養、培訓和服務機制。調查表明,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多語多言能力突出,少數民族語言相關專業90%以上受訪者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和本民族語,10%表示參與過家鄉疫情防控應急語言服務,100%表示突發事件發生時愿意擔任應急語言服務志愿者并接受相關培訓。
第二,重視培養和儲備應急語言服務管理人才,包括語言規劃人才、語言咨詢人才,這類人才可助力提升應急語言服務管理效率和水平。應急語言服務規劃和咨詢人才在應急備急時可從語言服務產品供給、政策制定、需求分析、預案制定和調整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例如,2023年10月27日,由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防災科技學院作為智力支持,聯合甘孜州應急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單位)舉行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特大地震災害應急語言服務演練”,在快速響應指揮、救援與疏散、戰地醫院醫療救護、孤島救援、多語宣傳與心理撫慰等場景中演練藏語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嘉戎語等不同語言的應急服務,[37]檢驗和展示了應急語言服務在特大災害中起到使各民族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溝通聯結作用。
第三,重視培養和儲備應急語言服務技術人才,利用語言技術為應急語言服務提供支持,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在大語言模型、機器翻譯、語音識別等技術的賦能下,應急語言服務亟須培養和儲備服務技術人才,利用語言技術和相關設備代替人工翻譯,可在一些場景下減少人員傷亡和交叉感染。調查數據表明,26.5%的醫護人員認為應急場景需要翻譯軟件或翻譯機,10.3%的醫護人員認為應開發適用應急場景的醫患翻譯平臺。應急語言服務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應用和推廣不僅可應用于突發事件,也可用于急診醫療、司法執法等其他專業性較強領域,在這些關鍵領域發揮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情感交融的作用,加強和深化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和實踐,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發展。
(三)因地制宜建設應急語言服務傳播資源,激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力量源泉
應急語言服務傳播資源建設包括硬件資源和媒介資源,媒介資源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資源建設發揮的效能貫穿災前、災中、災后,資源建設內容既用于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宣傳,又助力災中訊息溝通、災后心理撫慰。在各類應急場景,通過有效的應急語言服務傳播資源,可以凝聚各民族共同意志和力量,共同應對挑戰。
第一,注重建立口語類傳播資源。一方面,在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方面,應注重宣傳資源供給與當地居民語言文字能力相匹配。民族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群眾語言文字掌握和使用特點是:民族語能力高于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文字掌握能力普遍偏低。服務提供方發放的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資料大多仍以書面材料為主,例如宣傳單、手冊、書籍、橫幅、印有防災知識的小禮物等,涼山州消防局還專門制作了彝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并用的《守護青山、保衛家園——大涼山防火安全讀物》[38],但受訪者中,能夠讀寫彝文的僅占13%,熟練掌握彝語的占97%。另一方面,在災中救援和災后心理撫慰的需求上,民族地區居民也偏向口語化需求,期望面對面口譯的服務形式。問及受訪者期望以何種形式接受災后心理撫慰,45.7%選擇面對面專業心理咨詢。受教育程度較低、語言能力較弱的群體在災中最期望獲取信息的手段是大喇叭、面對面通知。因此,建議增加口語化應急語言服務資源:宣傳片、短視頻、廣播節目、宣講活動、大喇叭等,在應急語言服務資源的調配和供給方面注重向口語化資源傾斜。
第二,多方協同共建優質傳播資源。優質傳播資源建設需要政府不同部門、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通力合作,建議地方應急管理局、防震減災局、消防局等有科普和救災需求部門與地方語委、融媒體、出版社等單位加強合作與聯系,并形成相互支持機制、共建優質資源。例如涼山州消防支隊設全媒體中心,該中心與州融媒體中心、涼山日報社緊密合作,在組織上融合共建、業務上相互學習,如果在宣傳中遇到語言文字翻譯問題則聯系州語委、州電視臺核對確認,在這種協同機制下,創建出了高質量的消防安全科普資源。
五、結語
語言服務是各民族深入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在應急場景中還表現為助力各民族實現情感交融、命運與共和利益互通,有益于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是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客觀需要。[39]曼德拉(Nelson R. Mandela)曾說:“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交流,他只會記在腦子里;如果你用他的母語與他交流,他將會記在心中?!盵26]在面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時,民族地區、偏遠地區語言弱勢群體易因溝通障礙被忽略和疏離,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丁笆奈濉眹覒斌w系規劃》明確指出要“提升應急救援人員的多言多語能力”。加強應急語言服務實踐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為凝聚各民族人心、提升其文化歸屬感、強化國家意識提供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注釋:
①日哈鄉、開元村、爾思村人口數據由當地村民委員會主任提供。
參考文獻:
[1]王立非,任杰,孫疆衛,等.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研究現狀與機制體制建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42(01):21-30.
[2]孫春穎,楊書俊.青海玉樹救災中的語言障礙與語言援助[C]//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商務印書館,2020:12.
[3]新華網. “尋找在杭藏語志愿者”,牽動全城求助消息的背后[EB/OL].(2024-01-24)[2024-03-06].http://www.news.cn/local/20240124/80ab389f92fe4b4da57d9a f5df61a78 b/c.html
[4]高進,祖力亞提·司馬義.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述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01):51-60+183.
[5]戴慶廈.從語言上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J].民族語文,2022,(02):3-10.
[6]王遠新.混合語的特征及瀕危語言的維系:新疆少數民族交融過程中塔塔爾語的例證[J].民族語文,2020,(04):15-28.
[7]王遠新.民族交往的語言表現:新疆漢語方言中的維吾爾語借詞使用研究[J].民族語文,2021,(04):3-15.
[8]孫伯君.漢字對民族古文字的創制和書寫的影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01):25-32.
[9]周慶生.論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共同體[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05):33-49.
[10]萬明鋼,安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04):52-58.
[11]王理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制度的憲法邏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3):49-58+183.
[12]姜杰,青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互構邏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02):1-8.
[13]徐黎麗,許浩東.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文化作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06):22-28.
[14]石琳.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共進路徑[J].民族學刊,2021,12(08):46-53+125.
[15]納日碧力戈.多民族語言生態:互聯的中華民族共同體[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9(06):10-17.
[16]蘇金智.新時代民族語文工作要重視中華民族共同語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J].語言規劃學研究,2019,(01):20-22.
[17]張軍.中華民族語言認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
[18]納日碧力戈.中國各民族的國家認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19]賈海霞,畢青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言符號建構[J].民族學刊,2022,13(10):24-30+131.
[20]涼山州防震減災服務中心.《涼山彝族自治州“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政策解讀[EB/OL].(2023-06-02)[2024-07-17]. https://www.lsz.gov.cn/xxgk/ghjh/ghjd/202306/t20230602_2491827.html
[21]涼山州統計局.涼山州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6-25)[2024-07-17].https://www.lsz.gov.cn/xxgk/tjxx/tjgb/202406/t20240625_2694544.html
[22]涼山廣播電視報.從“搬得出、穩得住”到“融得進、能致富”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EB/OL].(2020-08-24)[2024-07-17].http://www.ls666.com/html/2020-08/24/content_24387.html
[23]陳麗湘. 論新時代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50(06): 164-174.
[24]詹小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5]Cadwell P, O'Brien S.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disaster ICT: an ecosystemic model of understanding[J]. Perspectives, 2016, 24(04): 557-575.
[26]李宇明.語言是文化的鴻溝與橋梁[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34-42.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2024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EB/OL].(2024-07-12)[2024-07-20].http://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407/t20240712_494600.shtml
[28]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 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7[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
[29]王遠新,趙婷婷.西部蒙古族地區建構和諧健康語言生活的實踐與思考[J].民族語文,2022,(05):3-14.
[30]王遠新.洱海白族村落的語言生活——大理市大理鎮白族村居民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C]//語言田野調查實錄(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264.
[31]王遠新.“一寨兩國”的語言生活——云南省瑞麗市云井村村民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04):147-160.
[32]王遠新.中緬邊境移民村的語言生活——瑞麗市勐力移民村村民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C]//語言田野調查實錄(11).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226.
[33]康寧.怒江州六庫鎮傈僳語使用活力調查[C]//語言田野調查實錄(11).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249.
[34]王遠新.“中國阿昌第一村”的語言生活——芒市龍昌移民村村民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C]//語言田野調查實錄(12).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7: 305-306.
[35]王遠新.德昂族村落的語言生活——芒市出冬瓜村村民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C]//語言田野調查實錄(12).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7: 328.
[36]趙小兵,陳麗湘.拉祜族、蒙古族聚居區語言文字使用調查[C]//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7.
[37]甘孜州應急管理局.甘孜州開展特大地震災害應急語言服務演練[EB/OL].(2023-10-31)[2024-07-26]http://yjj.gzz.gov.cn/fmxw/article/537939
[38]劉姣嬌,賴飛.守護青山 保衛家園——大涼山防火安全讀物[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22.
[39]張軍.語言文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與實踐[J].民族語文,2023,(06):3-12.
收稿日期:2024-07-02 責任編輯: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