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前期對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原因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紫禁城65起火災位置、火災成因及火災季節進行交叉分析,結合相關時期奏疏、實錄等文獻資料,于宏觀層面上深入分析紫禁城內古建筑火災與建筑布局演變、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為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紫禁城;火災分布;建筑功能;建筑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98.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02-0001-05
故宮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其前身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據不完全統計,紫禁城在明、清兩朝時共經歷過65次火災[1]。由于兩個朝代建筑功能及布局有所不同,火災發生的時間、季節、位置及原因也各有特點。為更好揭示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分布規律,擴充類似古建筑群火災防治基礎數據,本文擬通過采用科學的統計方法,結合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事故時間和空間因素,于宏觀層面上分析火災與建筑布局演變、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為類似古建筑群保護提供參考依據。
1 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發生的時空特征
據不完全統計,紫禁城于明、清兩朝共發生火災65次,其中明朝占比71%,清朝占比29%,每次火災均伴隨不同程度的損失,尤其以建筑損失所占數量最多[1]。由于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建筑功能有所區別,氣溫、濕度等氣候因素不同,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分布呈現不同特征。
1.1? 季節變化特征
有研究顯示,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主要發生于冬季和夏季,各占總數的31%和21%[1]。在此基礎上,明、清兩朝火災隨季節變化而各有不同。
除季節不明因素外,明、清紫禁城火災呈現“明冬多于清冬”的特點。對于上述情況,筆者在前期研究中曾總結為,受北京所處北方地區季節因素影響,冬季氣溫低需用火之處較多,且許多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也多在冬季舉辦,故造成了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多發于冬季。
此次研究中,筆者結合紫禁城火災人為因素資料對上述設想進行了進一步印證。如圖1所示,明朝紫禁城內因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火災數量最多,占明朝火災人為因素的69%,而清朝則幾乎沒有此類原因引發的火災。最早關于紫禁城的火災記載,就是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午門“鰲山燈火”火災。
明代官員沈德符所撰《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九之“鼇山致火災”記載:“鼇山燈火,禁中年例,亦清朝樂事,然亦有最出意外者,如永樂十三年正月之壬子,鼇山火發,焚死多人,都督馬旺亦與焉”[2]。《大明實錄》也有類似記載:“壬子夜,午門外燈山火,有倉卒不及避而死者,都督同知馬旺預焉”[3]。這場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務損失文中雖沒有明確記錄,但是燒死了一名從一品的都督同知馬旺。此后,明代因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火災仍時有發生,造成損失不計其數。
清廷入駐紫禁城后吸取前朝教訓,為減少因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火災事故,在幾方面進行了改進。將燃放煙花的場所移至皇城之外,并設立專門場所進行集中燃放,以控制燃放范圍。并且制造煙花爆竹的作坊在開業前必須到官府注冊,獲得批準后方可掛牌生產,還需配備滅火防范措施。在此基礎上,每到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日,清朝五城兵馬司衙門在城內嚴格巡查,發現違規制作、出售和燃放者,一律予以處罰。
1.2? 空間變化特征
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成主體工程建造,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又進行了多次重建、擴建和續建。紫禁城內整體空間布局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進入清朝統治時期后,對部分建筑進行了修復及改建,但整體形制布局仍沿用明朝舊制。
由圖2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中間高東西低”“外多內少”的特點。除無法考證因素外,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多發于中路,即由午門至神武門這條軸線。其中又以外朝中路火災最為頻繁,占總比的23%。外朝中路作為明、清時期紫禁城政治活動中心,承擔著舉辦重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等)及重要節日(如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等)活動、頒發詔令、日常辦公、宴飲會客等任務。由于該區域重大活動頻繁、人員往來密集,用火情況復雜,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火災并出現撲救不及時的情況,因此火災頻發。
內廷中心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兩側多伴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
由圖3對火災位置、火災成因及火災季節進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除不明因素外,明朝時期火災高發于夏季,且以外朝中路居多,自然因素為主。前期研究中曾提到,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自然因素以雷擊為主,且清代少于明代,主要原因是清代比明代更重視對自然氣象的觀測,這一點在本文中也得到了進一步印證。
據不完全統計,紫禁城在明代曾16次遭遇雷擊,僅外朝中路雷擊火災就有7次,其中又以嘉靖年間發生的次數最多,為4次。據《大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奉天等殿門災。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戍刻火光驟起,初由奉天殿延燒華葢、謹身二殿,文武二樓、奉天、左順右順、午門及午門外左右廊盡燬,至次日辰刻始息”[4]。這場堪稱紫禁城最大的雷擊火災,最終造成三大殿完全燒毀以至被迫重建,其格局與明初相比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面闊、進深、柱子的直徑等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縮減,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加大了前三殿的防火間距。
清代火災高發于冬季和夏季(圖4),人為因素居多,其中冬季火災集中于外朝中路,夏季火災集中在外朝西路。這與外朝西路建筑的獨特用處密不可分。
紫禁城外朝西路主要建筑包括武英殿、浴德堂、咸安宮、南薰殿及西華門等,其中又以武英殿區域為主體中心[5]。武英殿始建于明初,清代曾用于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后作為刊刻和貯存書籍、版片的書局。浴德堂位于武英殿院內西北平臺上,是清代詞臣校書的值房,專司刊刻、裝潢書籍等事宜,后墻筑有鐵制壁爐供燒水之用。因清代于武英殿設御書處,該室遂改為蒸紙處,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用。由上述情況可以看出,以武英殿為中心的紫禁城外朝西路長期被用來刊印、裝潢、存貯書籍,其建筑功用與“紙”密不可分,而火災的由來亦與“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代歷朝起居注合集》卷三十一記載:“本月二十日夜間,西華門內武英殿不戒於火,延燒至三十餘間,雖經該管各員會同步軍統領,督率兵役,趕緊撲滅,將西配殿及附近各處,設法保護究屬疎於覺察”[6]。武英殿這場火災起因為當晚匠役在裝潢作點香吸煙,余火引燃存放廢紙從而引發火災[7],終因撲救不及時以致延燒房屋37間,但最為嚴重的是大量庫存書版、書籍、材料、印刷工具等都有所損毀,損失難以估量。
2 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事故時空成因分析
通過對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分布的研究發現,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中路多于東西兩側、外廷多于內廷的特點。在明、清兩個年代下進行細分,情況又有所不同。明朝火災高發于夏季,且以外朝中路居多,火災原因為雷擊等自然因素;清代火災高發于冬季和夏季,其中冬季以外朝中路居多,夏季火災大多集中在外朝西路,大部分由人為因素引發。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2.1? 紫禁城所處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復雜
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期”時期。中國研究者多將15世紀后期至19世紀末氣候寒冷期作為小冰期,對應朝代恰是明、清時期,因此該時段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8],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衰落等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此期間。當時的紫禁城地處華北大平原北部,受天氣和地理位置影響,一年中約150天屬于冬天,取暖、照明、廚房等生活用火需求大。加之此期間正值明、清朝代更迭,戰亂、人為縱火等時有發生,所以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在時間上多發于冬季,且呈現出“明冬多于清冬”的特點。
至于為何明朝火災高發于夏季,且以外朝中路居多,筆者猜測可能是由于紫禁城的特殊地理位置。紫禁城地處北京落雷區[9],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圍繞護城河,且午門以北有內金水河,給外朝中路區域提供了潮濕環境。外朝中路位于南部空曠區域范圍內,建筑基礎為碎磚層和灰土層交疊的多層結構,防水性能好、電阻值高,因此導電性能差。加之奉天、華蓋、謹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單體建筑體量高大,正脊兩端吻獸體量較其他區域建筑突出,且部分吻獸前后安裝鐵鏈加固及金屬體寶頂裝飾,較其他部位更易發生雷擊,致使閃電火花或電流引燃木材,造成雷擊起火。
2.2? 避雷設施象征意義大于實用性
紫禁城在明代營建之初已有雷電防護意識,但限于對雷電的認識,多采用“辟邪”的防雷措施,如在屋頂正脊中心脊瓦下埋入放著“鎮物”的“寶匣”[10],或在建筑脊檁下附加具有吉祥寓意的承重件“雷公柱”和“太平梁”,寓意佑護建筑不會遭受雷擊。清代雖在建筑上加裝了鴟吻、鐵帶、鐵鏈等類似避雷針的裝置,但從現代雷電防護知識看來,上述方法缺乏科學性,并不能真正起到防雷作用。
2.3? 建筑形制對火災影響密切
明、清時期紫禁城除建筑名稱不同外,建筑的規模和形制也發生了變化。有研究認為,太和殿(奉天殿)自永樂初建被雷擊燒毀后,經歷了明正統至清康熙年間的幾次重建,不僅建筑風格、規制、材料發生了變化,建筑體量更是明顯縮減[5]。《大明實錄》記載,“我思舊制固不可違,因變少減,亦不害事。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云”[11]。由此可以看出,奉天殿在嘉靖之前長約100m、寬約50m,面積約5000m2,比現在的太和殿面積(約2377m2)大了兩倍左右。加之嘉靖朝重建前三殿時三臺仍按照原來基礎修復且保留至今,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間的間距在明朝時期比清朝更顯密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防火間距小”。清代吸取了明代的經驗和教訓,在重建時更多考慮了防火因素,廢棄了明代前三殿周邊木質的廡廊及斜廊連接方式,改為磚石砌成的階梯狀防火墻,在保和殿前東西聯廡廊中加設封火山墻七道[12],又將左翼門、右翼門、體仁閣、弘義閣獨立出來,避免了火勢的蔓延。除了上述改動外,清代重建時還將中和殿向“工”字形臺基正中偏北的位置進行偏移,保和殿位置也較明朝時北移,使前三殿各建筑之間的間距更為寬敞,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防火間距。
2.4? 缺乏規范火災調查制度
盡管清代對部分建筑形制進行了改建,但防火意識的匱乏及火災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火災在紫禁城內仍偶有發生。前期研究顯示,人為因素引發的火災為明、清時期紫禁城火災總數的51%,其次為自然因素,占總比的25%,但鮮少有人關注不明因素(占比24%)引發的火災[1]。從這類火災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屬于人為因素,即用火不慎。在已有記錄火災中,之所以頻繁出現火災原因不明,主要是缺乏火災調查制度。
火災調查作為現代社會專職消防機構的一項職責,內容包括調查火災原因、統計火災損失、依法對火災事故作出處理、總結火災教訓等內容,且從事該行業人員需要具備火災專業知識。由于歷史條件限制,明、清時期對于紫禁城火災事故的記錄分散于各類奏疏、實錄中,并未有成系統性的專門典籍進行記載,更無專門針對火災原因的調查與統計。無詳細火災原因記錄對火災原因認定難度較大,造成了大量火災案例變成了“無法考證”,可以給后世進行參考的信息少之又少。
3 結束語
本文在前述對明、清時期紫禁城的65起火災事故分析結果基礎上,分別對明、清兩個時期紫禁城火災位置、成因及季節進行交叉分析,并結合歷史文獻進一步歸納了兩個朝代火災規律及可能造成的成因差別,從中獲得了幾點古建筑消防安全保護工作啟示,結論如下:
①強化環境監測,構建科學防護體系。以明、清時期紫禁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結構材料為磚、木,相較于世界上其他采用石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筑體系,更易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和自然災害的破壞。這也導致了中國古建筑雖然歷史悠久但完整保存至今的較少。以明、清時期紫禁城為例,自然因素占總比的25%,且清朝雷擊事故比例遠低于明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更重視對雷電等極端天氣的監測。禍不單行,除了雷擊外,溫濕度、地震、旱災、臺風等都可能從側面加劇火災的損害,所以加強對古建筑環境的監測,可以通過數據的累積,總結各指標的變化規律,為構建科學的火災及其他災害防護體系提供良好基礎。
②遵循建筑形制,創造防火條件。由于歷史因素,古建筑的外觀、形制等客觀條件已成定性且難以由外力進行改變。如果能夠針對古建筑火災發生特點創造相關防火條件,則能在確保古建筑安全基礎上,有效避免火災發生。《國朝宮史》卷三記載:“上(雍正)諭,宮中火燭最要小心,如日精門、月華門向南一帶圍房,後俱有做飯值房。雖爾等素知小心,凡事不可不為之預防。可將圍房後簷改為風火簷,即十二宮中大房有相近做飯小房之處,看其應改風火簷者,亦行更改”[13]。為避免后續再有類似情況發生,雍正皇帝先是根據宮內不同區域的實際功用進行預判,然后對宮內可能發生隱患的地點進行重點巡查,并按照實際情況加裝風火檐(也稱封火檐、封護檐)等防火措施,利用其材質防火、結構高大等特點,在不破壞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有效阻止了火勢向外延燒并實現了防火目的,這點也一直沿用至現代古建筑防火理念中。
③加強節日防范,重視滅早滅小。明、清紫禁城火災多發于中路,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永樂十三年午門的“鰲山燈火”火災。這次火災可謂是“集齊”了所有火災發生“必備”因素,即冬季(氣候干燥寒冷)、大風、火源(鰲山燈)、易燃易爆物品(煙火、蠟燭及其他鰲山燈制作材料)。由于觀燈人員多、人口流動大,觀看燈火的地方擁擠狹窄(缺乏消防通道),一旦發生火災不利于人員疏散,且極易發生踩踏事故。針對上述情況,活動組織方需預判火災隱患,提前做好應對措施;還需加強對參加活動人員相關安全知識宣傳,提升消防安全意識;更需要從行動上提升現場人員滅早、滅小能力。
④注重檔案整理,構建火災智庫。明、清時期關于紫禁城火災事故的記錄分散,火災數據及文獻檔案的收集與整理工作給本文的撰寫增添了不小的難度。由于年代久遠加上文獻記錄沒有統一制式規范,導致數據的真實性難以考證。在今后的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中,應重視從火災立案、勘查鑒定到結案處理整個過程的資料收集。滅火工作結束后,及時對文字、圖表、照片、錄像等不同形式與載體的火災檔案進行整理與歸納,重視火災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古建筑火災檔案智庫及古建筑消防安全宣傳資料庫,為古建筑消防提供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亞男.明清紫禁城火災原因統計與分析[J].今日消防,2021,6(4):92-94.
[2](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大明實錄:卷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一[O].永樂十三年正月至二月.
[4]大明實錄:附《皇明寶訓》卷一[O].明萬歷三十年秣陵周氏大有堂刻本.
[5]孟凡人.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J].明史研究,2003:90-154.
[6]清代歷朝起居注合集:卷三十一[O].同治八年六月.
[7]張小李.從武英殿修書之處到建制機構武英殿修書處——武英殿修書處的運作時間與機構正式成立時間探討[J].中國出版史研究,2021(2):68-77.
[8]肖杰,鄭國璋,郭政昇等.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氣候變化及其社會響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6):79-84.
[9]李京校,齊飛,張宇龍,等.故宮博物院雷電災害及雷電活動特征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8(3):252-258.
[10]周乾.故宮古建筑防火文化信仰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1(1):78-88.
[11]大明實錄:卷之四百四十七[O].嘉靖三十六年五月.
[12]周乾.故宮古建筑防火的傳統科學方法[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2,36(6):1-11+15.
[13](清)鄂爾泰,(清)張廷玉等.國朝宮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