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 郭川, 黃思思, 季盼盼, 程怡慧, 沈瀅
1.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南京市 210029;2.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江蘇南京市 210029;3.常州市德安醫院,江蘇常州市 213004
按要求,每10 萬人口需要15 名以上物理治療師,而我國目前物理治療師人數僅為每10萬人口1~2名[1],物理治療行業和物理治療專業教育在我國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2]。目前,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獨立開設物理治療專業,逐漸與國際物理治療教育接軌,物理治療教育受到日益關注[3]。當前,我國康復治療教育的培養模式普遍為本科3 年,或者專科2 年在校理論授課時間,再加1 年臨床實習[4]。物理治療是一門實踐操作性極強的學科,臨床實習成為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物理治療師臨床推理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過程[5]。在臨床實習教學中,采取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十分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布的康復勝任力架構提出,將實踐、專業精神、學習與發展、管理與領導力、研究作為核心勝任力[6],對物理治療崗位勝任力的要求更加嚴格。目前,臨床實習的帶教方法主要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或案例學習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實現從以教師為主導的被動學習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主動學習的模式轉變[7]。但目前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實習生的專業精神、團隊協作和領導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Seminar可譯作討論會、研討會[8],該學習法起源于德國,是一種討論式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與教師深度互動和多角度交流,并融入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學生獲取知識經驗后主動參與,調動認知資源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促使認知結構積極變化,體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發現理論[9];強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自主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合,通過主動質疑和親身實踐發現知識結構。激發學生更有興趣和自信地實現對知識的自主建構,構成Seminar 心理學理論基礎之一[8]。此外,Seminar旨在培養學生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彰顯概念重建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人文關懷[8,10]。Seminar 教學法在提高知識、技能、主動學習能力、學生協作、課堂氛圍和師生互動等方面展現出一定潛力[11]。
我們在物理治療臨床實習帶教過程中采用了Seminar結合CBL的學習方式,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物理治療組實習的康復治療專業學生42 例,隨機抽取21 例為對照組;另外21 例學生為試驗組。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1.2.1對照組
采用CBL[12]。由帶教老師根據實習生教學大綱,精選物理治療學的典型臨床案例,涵蓋腦血管疾病、腦外傷、脊髓損傷、骨折術后、運動損傷、脊柱病等疾病類別,涉及運動、感覺、疼痛、大小便、言語、認知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功能障礙。每個案例都包含詳盡的病史資料、相關檢查結果、臨床診斷、康復診斷以及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方案。在實習教學中,帶教老師根據所選案例,將康復過程以及分析和治療方法作為學習重點。示范教學包括患者的首次康復評估、康復治療計劃的制定、康復治療的實施以及康復再評估等。每次40~60 min,每周2次。
1.2.2 試驗組
采用Seminar 結合CBL。由帶教老師組織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包含5~6 名學生,并推選其中1 名為組長。
1.2.2.1 準備階段
帶教老師在課前根據實習生教學大綱選擇物理治療學典型臨床案例,確定討論專題。討論內容緊密圍繞物理治療評定、物理治療計劃制定、物理治療實施和再評定等。研討前1 周,帶教老師將案例和討論專題發給學生,并提供相關學習參考資料。實習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查閱相關文獻,小組內展開充分討論、交流和操作演示,組長總結研討內容。帶教老師跟蹤指導,實習生也可以聯系帶教老師答疑。
1.2.2.2 討論階段
帶教老師首先簡要介紹專題內容;組長匯報該小組對案例和專題的研討情況,包括學習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得出的結論;小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解釋甚至反對。
1.2.2.3 總結階段
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進行教學查房,并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現場討論并示范教學。示教結束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案例和專題討論,互相提問并補充相關內容。帶教老師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物理治療專題,并控制討論節奏。最后,帶教老師對匯報和討論內容進行全面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同時,帶教老師補充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并在課后留置學習問題,供學生課后用循證醫學的方法檢索文獻解決。學生整理并修改討論要點,提交一份專題學習報告。每次40~60 min,每周2次。
1.3.1 理論考核
在完成為期3 個月的物理治療組實習后,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統一命題物理治療理論知識考核,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總分100分。
1.3.2 實踐考核
在完成為期3 個月的物理治療組實習后,帶教老師進行物理治療實踐能力考核,重點評估實習生的臨床思維和操作技能。考核內容包括神經系統疾病物理治療50 分和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物理治療50 分,總分100分。考核由3位帶教老師進行評分,取平均值。
1.3.3 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
借鑒以前研究的經驗[7,13-14],并結合WHO 康復勝任力架構[6],自行設計調查問卷。
在理論和實踐考試完成后,向實習生發放無記名調查問卷,包含9 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價選項為非常好、較好、一般和差。
采用SPSS 25.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α= 0.05。
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71.43±5.97)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6.29±6.12)分(t= 2.755,P= 0.009)。
試驗組實踐考核成績(71.33±8.27)分,優于對照組的(65.86±6.26)分(t= 2.421,P= 0.020)。
共發放問卷42 份,回收42 份,回收率100%。試驗組在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能力、培養臨床推理思維、提高師生互動溝通能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提高自身整體能力以及教學滿意7 個方面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 0.05),在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兩個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調查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單位:n
隨著我國物理治療專業的迅速發展,物理治療崗位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注重其專業能力,還強調協作、創新、管理和領導力等多方面的崗位勝任力[15]。Seminar 結合CBL 的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將教與學進行科學融合[16]。本研究將其引入物理治療專業實踐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Seminar 為學生提供深入研究特定問題,并與教師、專家進行共同討論的交互式學習路徑[17-18]。其核心理念在于發掘課程參與者(學生和教師)的學術潛能,通過最大化、多角度、多層次互動,深化對特定主題的理解,以實現最佳的學術交流效果[17-20]。該教學法激發學生學術興趣、強調學生主動參與以及社會性互動,符合建構主義、激勵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等教育心理學原理[8]。學生通過內在興趣和動力驅動的感知、發現和掌握,實現深刻而持久的學術學習,同時整合認知與情感,促進完整人格的學術發展。CBL 以案例為核心,通過深入分析案例解決實際臨床問題,推動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21]。本研究顯示,這一交互式教學方法較好推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學術對話,提升思維水平,促進對物理治療實踐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取得較好的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與張菁等[16]在腫瘤康復教學中的實踐效果相似。
Seminar 與CBL 的有機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前積極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深入研究專題內容和案例,并踴躍參與前期小組討論和課堂研討。這種聯合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22];同時,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擁有系統理論知識、全面思維方式和完善診治方案的學生[23]。本研究問卷調查顯示,該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培養臨床推理能力、提高師生互動能力和加強團隊協作等方面具有優勢,符合康復勝任力架構對物理治療教學的要求[24]。此外,該教學模式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實習生積極性不高、帶教老師關注度不夠的問題[17]。
但Seminar 結合CBL 對帶教老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投入更多時間策劃物理治療教學專題、選擇恰當的臨床病例、合理規劃學習重點和難點[25];還需要提升教學管理能力,確保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和深入討論,掌握課堂研討節奏,避免偏離主題,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26]。學生也要在前期花費充足時間查找資料和文獻,進行閱讀、分析、討論和實際操作,加重學習負擔。一些學生可能面臨適應新教學法的困難,包括文獻查閱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相對不足,知識儲備有限,相關內容準備不夠充分,以及表達和分析總結的能力有限等[16],導致無法深入參與討論,影響教學效果;甚至產生對新教學方法的抵觸情緒。本研究顯示,新教學模式在加強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方面并無優勢,在加強理論與實踐更好結合方面也沒有顯著性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Seminar結合CBL學習法充分利用有限教學資源,更好培養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全面的診療思維,以及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物理治療專業人才。但也遇到一些挑戰,需要通過持續改進教學結構、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積累教學經驗等手段加以強化。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