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2023年采用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監測成蟲周年發生動態、田間定果、定期調查卵數量消長。結果表明:梨小食心蟲在石家莊梨園1年發生5代,成蟲始見于3月下旬至4月初,終見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歷期191~215 d。各年度均出現5個高峰,分別在4月20日、6月9日、6月29日至7月9日、7月29日至8月8日和8月29日至9月7日。各世代平均誘蛾量分別為2 212.90、481.00、792.10、1 796.40、2 374.86頭,歷期平均各為46.6、31.0、23.0、29.0、77.0 d。卵始見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末期在9月中下旬梨果采收結束。
關鍵詞:梨小食心蟲;種群動態;消長規律;梨果著卵;高峰期
中圖分類號:S436.612.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4.04.004
為探究梨小食心蟲在石家莊梨園種群動態,利用性信息素連續5年進行成蟲監測并連續4年調查梨果著卵數量,以明確發生代數、各世代高峰期、誘蛾量、發育歷期和卵的消長規律,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地在石家莊市柳辛莊村梨園內,面積5.3 hm2,品種為鴨梨和雪梨,株行距3 m€? m,樹齡16 a。試驗區按常規修剪、噴藥和除草劑。性信息素誘芯由北京動物研究所提供,載體為黑色袖口式天然橡膠,每枚含量0.2 mg、長14 mm、直徑10 mm。誘捕器為水碗式,內壁直徑18 cm、深10 cm,內放0.1%洗衣粉溶液,用細鐵絲穿過誘芯小頭,將其固定在誘捕器上方中央,離水面2 cm左右。
1.2 試驗方法 將6個誘捕器隨機排列、間距30 m,每年從3月上旬始至11月上旬,每日8:00統計蟲量,清除誘蛾及其它雜物,補充清水、7 d更換1次溶液,30 d換1次誘芯。每年6月中旬始,采用5點取樣,固定5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掛牌標記20個梨果。每5 d調查1次記載卵數后將其去除,蛀孔做標記,到9月上中旬止。
1.3 數據處理 根據蛾峰劃分梨小食心蟲發生世代,在2個蛾峰之間低谷處取中,前為上1代終期,后為下1代始期[1]。單誘捕器日誘蛾量等于6個誘捕器誘蛾總量平均值;根據每次調查梨果上卵的總量計算百果卵粒數。每年將梨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動態及卵的消長規律,用Excel作折線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梨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動態 由圖1可以看出,5年中各年均有5個高峰出現,分別在4月20日、6月9日、6月29日至7月9日、7月29日至8月8日、8月29日至9月7日。其中第1和第2個高峰各年度均在4月20日和6月9日,其余3個高峰出現的時間有差異:第3個高峰2019-2020年和2022年在6月9日,2021年和2023年在7月9日;第4個高峰2019-2022年和2024年均在7月29日,2023年在8月8日;第5個高峰2021年在9月7日,其余4年均在8月29日,可以判定梨小食心蟲在石家莊梨園1年發生5代。但在5個高峰中各年度均以第2、3代高峰低平,這與梨果在6-7月個小、石細胞多、堅硬、不利于幼蟲鉆蛀和具有選擇寄主的能力有關[2]。
2.2 梨小食心蟲不同年份各世代誘蛾量 不同年、份各世代誘蛾量差異較大,2019-2023年分別為1 140.5頭、557.0頭、1 156.9頭、2 308.2頭和2 494.1頭,以2023年最多,2020年最少;各世代年度合計:越冬代至第4代分別為2 212.9頭、481.0頭、792.1頭、1 796.4頭和2 374.3頭。各占總誘出蛾量的28.90%、6.28%、10.35%、23.46%和31.01%;各代年均分別為442.58頭、96.2頭、158.54頭、359.28頭、474.86頭,以第4代最多,第1代最少(表1)。
2.3 不同年份梨小食心蟲各世代發育歷期 梨小食心蟲不同年份,各世代發育歷期不同,2019-2023年每年發生歷期分別為205、191、215、213、213 d;各世代發育歷期越冬代至第4代平均分別為50.8、31.0、23.0、29.0、73.6 d,以第4代時間最長,第2代最短(表2)。
2.4 2019-2022年梨小食心蟲卵消長動態 梨小食心蟲卵發生始期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終期在9月上中旬梨果采收結束,發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各年度僅1個高峰,2019和2021-2022年3年均在8月29日,2020年在9月8日(圖2)。
2.5 不同年份田間梨小食心蟲卵發生時期 由表3可見,田間梨小食心蟲卵不同年份發生始、終期及年發生期不同,以2019年最早,在6月30日;2020-2021年最晚,在7月10日。終期以2019年最早,在8月8日;2022年最晚,在9月15日。卵發生期62~72 d,平均67.25 d。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利用性信息素對梨園梨小食心蟲進行了種群動態監測,結果發現:在石家莊每年發生5代,并探明了各世代誘蛾量、田間發育歷期和梨小食心蟲卵消長規律。但在研究中發現,梨小食心蟲在不同年份同1世代高峰期發生時間不盡相同。各世代發生時間和誘蛾數量存在差異。5-6月梨果小、堅硬、石細胞多,此時高峰較低[3-5]。可以推測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種群動態和各年度第1、2代成蟲發生量少、高峰低平。梨小食心蟲可以在寄主揮發物的引導下成功定位寄主,其雌成蟲對早花期、晚花期梨枝沒有明顯趨向,反而成熟期帶梨果枝更吸引雌成蟲。果實成熟期梨小食心蟲最適宜寄主為梨[6]。這種種因素導致了梨小食心蟲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開始在梨果實上產卵,并隨著梨果實發育成熟,卵的數量不斷增加,幼蟲孵化后鉆蛀梨果,致使第4代成蟲發生量平均占總蛾量31.01%。本研究在5年中均以第4代蛾量最多,原認為幼蟲老熟后就地在原梨園中越冬,越冬幼蟲多,翌年越冬代蛾量就多。但有研究報導,梨小食心蟲在同園中越冬代幼蟲數量與越冬代成蟲數量無直接關系[7]。其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孝羲.昆蟲生態及預測預報[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208-209.
[2] 庾 琴,杜恩強,封云濤,等.果實種類及發育階段對梨小食心蟲幼蟲鉆蛀率和蛹重的影響[J].昆蟲學報,2019,62(11):1 297-1 304.
[3] 唐潤軒,譚秋月,張 璟,等.溫度對梨園梨小食心蟲發生動態的影響分析[J].北方園藝,2020(11):25-31.
[4] 庾 琴,封云濤,郭曉君,等.濕度對梨小食心蟲存活和繁殖的影響[J].昆蟲學報,2017,60(6):659-665.
[5] 周大森,公維敏,李結平,等.田間氣象條件對梨小食心蟲越冬代出土的影響及遼寧中部地區梨小食心蟲發生規律研究[J].北方園藝,2016(6):109-112.
[6] 王 沖,楊小凡,馮 "娜,等.不同成熟度的寄主果實對梨小食心蟲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J].應用昆蟲學報,2017,54(1):100-106.
[7] 李麗莉,郭婷婷,趙 楠,等.果園梨小食心蟲越冬幼蟲與成蟲發生的關系[J].昆蟲學報,2014,57(12):1 418-1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