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S436.631
中圖分類號:B
DOI編碼:10.19440/j.cnki. 1006-9402.2024.04.015
設施葡萄栽培是在人為控制及相對密閉的生態環境下進行的,設施栽培中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和規律與露地栽培有明顯不同。另外,設施栽培是高效農業,對葡萄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嚴格,在設施栽培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上也有更加嚴格的規定。本文闡述了設施栽培中葡萄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發生種類、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
1 設施葡萄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1.1 病蟲害種類及發生規律與陸地栽培有所不同 在設施栽培條件下,設施內是一個與外界隔離的小區域,因此病蟲害的類群和發生種類就由天然的風雨傳播類型轉變為以水傳、土傳和人為傳播為主的類型。露地栽培中常發病如霜霉病等在設施中就相對較少,而高溫易發病如白粉病及高濕度易發病灰霉病相對增多,通過調查,在冀北地區,設施栽培條件下由于溫度高、濕度大、通風透光條件差,常見的葡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穗軸褐枯病;主要蟲害有:癭螨、盔蚧、粉虱、金龜子、透翅蛾等。
1.2 設施栽培葡萄的病害發生往往比較早 由于設施內溫度、濕度明顯高于露地,植株生長相對密集和較為幼嫩,所以設施中葡萄的病害發生比較早,比較突然,而且造成的危害也較大,加之設施內生態環境的變化受人為控制,因此病蟲害發生狀況也就與人為管理措施也有一定的關系。
2 設施栽培中主要病害及防治技術
2.1 白粉病
2.1.1 癥狀 植株葉片、新梢及果穗穗軸均可感病。發病初期在葉面上形成灰褐色病斑,其上著生白色粉狀物,嚴重時整個葉片可受害;果實發病時果面出現白色粉狀物,穗梗感病后變脆,果粒感病后停止生長,造成裂果,果穗畸形、枯萎,果肉質地變硬、變酸或誘發酸腐病。
2.1.2 發病規律 主要危害葡萄葉片和幼果,病菌在枝蔓內越冬。白粉病菌在氣溫高、悶熱及通風不良的情況下常常迅速發生。
2.1.3 防治方法 1)徹底清園:每年冬剪時將剪下的病枝、殘葉徹底燒毀。2)發芽前植株上全面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鏟除越冬病菌。3)發病初期及時噴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硫磺膠懸劑400倍液,15 d后再噴1次。
2.2 灰霉病
2.2.1 癥狀 發病后期,果實上出現厚厚一層灰色霉狀物,嚴重影響葡萄的外觀。葡萄葉片感染灰霉病后,先形成不規則的淡褐色病斑,葉背面有灰色霉層,嚴重時引起葉片早落,落地后病斑形成黑色塊狀菌核。
2.2.2 發病規律 灰霉病病菌在病枝、冬芽上越冬,翌年春季氣候適宜時,靠風雨傳播,通過傷口和皮孔侵染。在設施中,灰霉病有兩個明顯的發病期。第1個時期是在開花前至謝花后,這時設施內高濕的環境為病菌的繁殖創造了條件。植株感病后會造成葡萄花穗大量腐爛,成為設施葡萄生長前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第2個時期是在葡萄成熟期,從開始著色至充分成熟均能侵染發病。
2.2.3 防治方法 1)加強設施內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水,防止枝梢徒長,并注意及時摘心、定枝,改善設施內通風透光條件。2)開花前和謝花后及時噴藥能有效防止葡萄灰霉病的發生,常用藥劑有40%嘧霉胺懸浮劑800倍液、50%腐霉利2 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開花前后的這2次噴藥十分重要。3)合理控制設施內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防止濕度過高誘發病害。
2.3 黑痘病
2.3.1 癥狀 幼果受害時,果面產生淺褐色近圓形小病斑,隨受害程度加深,斑點中間逐漸變成白色、凹陷、邊緣呈現紅褐色,似“鳥眼”狀,后期病斑變成黑色,硬化龜裂,幼果龜裂嚴重時可露出果核,失去食用價值。
2.3.2 發病規律 主要侵染葡萄幼嫩的綠色組織。黑痘病病菌侵染溫度低,10 ℃就能侵染發病,因此在設施中是發病最早的病害,設施中葡萄萌芽后15~20 d,溫、濕度適宜時即可侵染發病,黑痘病是設施中歐亞種葡萄品種經常發生的早期病害。
2.3.3 防治方法 1)認真清園:冬剪時要及時將剪掉的枝蔓、落葉、雜草徹底清除、燒毀。修剪后還要除掉老蔓上的翹皮,用3~5波美度石硫合劑充分噴布全部枝蔓。2)化學防治:葡萄萌芽后二、三葉期,噴布1次70%多菌靈800倍液,以后每隔15 d噴1次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可有效預防病害發生。如發現葡萄幼嫩組織已感病,可噴布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3)加強設施內栽培管理,增施磷、鉀肥,及時修剪綁蔓,改善設施內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枝梢健壯。4)注意苗木消毒:黑痘病最初在設施內的傳播主要靠苗木和插條,因此對新建的設施葡萄園和設施內育苗所用的苗木和插條必須消毒殺菌。方法是用5%~10%硫酸銅,或用3波美度石硫合劑浸蘸苗木、插條1~2 s或充分噴淋,晾干后即可進行栽植或扦插。
2.4 炭疽病
2.4.1 癥狀 果粒發病時,先出現水漬狀褐色斑點,后擴展凹陷,病斑出現同心輪紋狀的小黑點,在潮濕的情況下產生銹紅色粘液,果實感病后喪失食用價值。
2.4.2 發病規律 炭疽病是在葡萄轉色、開始成熟時在果實上發生的病害,設施中溫、濕度高,葡萄上色成熟早,所以炭疽病發生也比露地要早。炭疽病在溫室中也侵染花序和花梗,使花序呈黑褐色腐爛,但炭疽病最突出的是侵染果粒,果實感病后喪失食用價值。設施栽培中巨峰等品種及一些含糖量高的品種容易感染炭疽病。
2.4.3 防治方法 1)認真清園:徹底清除病枝、殘枝,萌芽前仔細在結果母枝上噴灑石硫合劑等鏟除劑對防止病害有重要作用。2)一般落花后15 d左右開始噴藥,前期10~15 d噴藥1次,果粒將開始轉色后或從膨大后期開始10 d噴藥1次,直到果實采收。對炭疽病預防效果好的殺菌劑有25%苯醚甲環唑6 000倍液、77%氫氧化銅800倍液、1.5%噻霉酮600倍液、25%溴菌腈800~1 000倍液、45%咪鮮胺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3)設施內實行果穗套袋是預防果實炭疽病的有效措施。
2.5 穗軸褐枯病
2.5.1 癥狀 主要發生在葡萄幼穗的穗軸上,果粒上發生較少。發病初期,幼果穗的穗軸分支上產生褐色的水漬狀小斑點,并向四周擴展,使整個分枝穗軸變褐枯死。有時在病部表面產生黑色霉狀物,果穗隨之萎縮脫落,發病后期干枯的分支穗往往從分枝處被風吹斷。幼果發病時,形成圓形深褐色至黑色小斑點,隨果粒長大,病斑變成瘡痂狀。
2.5.2 發病規律 本病發生在葡萄開花前后,當果粒長至黃豆大小時,病害停止發病。開花期低溫、高濕,穗軸幼嫩,病菌容易感染。巨峰系品種發病最重。管理不善及老樹發病重,管理精細及幼樹發病較輕。
2.5.3 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衛生。及時清理病果、病蔓、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處理。2)加強栽培管理。及時綁蔓、打杈、摘心,保持設施內通風透光。3)葡萄開花前后是防治穗軸褐枯病的關鍵時期,一般在花序分離期和開花后各噴施1次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藥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
3 設施栽培中主要蟲害及防治技術
3.1 葡萄癭螨
3.1.1 危害狀 設施栽培中主要靠苗木帶入,葡萄發芽展葉后成、若蟲即在葉背面刺吸汁液,初期被害處呈現不規則的失綠斑,蟲斑表面隆起,在葉背面產生灰白色茸毛,后期斑塊逐漸變為褐色,被害葉皺縮變硬、枯焦。
3.1.2 發生規律 癭螨以成蟲潛藏在枝條芽鱗內越冬,春季隨芽鱗的開放,成螨爬出侵入新芽危害,并不斷繁殖擴散,危害新展開的幼葉。遠距離主要隨著苗木和接穗的調運而傳播。
3.1.3 防治措施 1)早春葡萄萌芽后,展葉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并加入0.5%洗衣粉,可提高噴藥效果。葡萄展葉后,若發現有被害葉,應立即摘除,并噴藥防治。藥劑可以采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0%四螨嗪懸浮劑1 000倍液等。2)葡萄生長初期發現被害葉片應立即摘除燒毀,以免繼續蔓延。3)對新引進的苗木、插條等在栽植或扦插前采用溫湯浸條殺蟲消毒。方法:把插條或苗木地上部分用30~40 ℃熱水浸泡3~5 min,然后再移入50 ℃熱水中浸泡5~7 min[1],即可殺死潛伏的成螨。
3.2 綠盲蝽
3.2.1 危害狀 在設施栽培中,綠盲蝽是萌芽后幼葉生長期發生較早的害蟲。若蟲危害葡萄幼芽、幼葉。幼葉受害后,被害處先出現點狀褐色壞死斑點,以后隨著葉片的長大,逐漸形成以壞死點為中心的不規則形的空洞。花序上花梗和花蕾受害后則干枯脫落,危害一直可延續到揭棚以后,紅地球、無核雞心等品種最易受害。
3.2.2 發生規律 每年可發生3~7代,以卵在雜草莖組織內越冬;少數地區以成蟲在雜草間、葡萄樹皮裂縫及枯枝落葉等處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越冬卵孵化期;4月中、下旬為若蟲盛發期5月上、中旬謝花后為成蟲產卵期,這3個時期為防治的關鍵期。
3.2.3 防治措施 1)設施內、外經常清除雜草,入冬前將設施內雜草清除燒毀,消滅越冬蟲源。2)葡萄展葉后,發現若蟲危害,立即噴藥防治。常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5%啶蟲脒乳油3 000倍液混合噴施[2]。
參考文獻
[1] 劉淑芳.圖說葡萄病蟲害診斷與防治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2] 王天元.葡萄病蟲害快速鑒別與防治妙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