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明勇丨徐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2019年9月28日徐州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標志著徐州邁入“地鐵時代”。本文以徐州彭城廣場站產城融合開發為例,從徐州市概況和徐州TOD實踐兩方面介紹了徐州軌道交通TOD彭城廣場站的產城融合開發與實踐情況。
徐州古稱彭城素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美譽。2006年5月國家將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在2017年批準徐州市2020版城市總體規劃時,首次將徐州定位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五省通衢,蘇魯豫皖四省接壤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徐州是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管道“五通匯流”的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
2019年9月28日徐州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標志著徐州邁入“地鐵時代”。次年依次開通2號線、3號線,目前第一輪建設規劃3條線路已并網運營,共64.1公里。依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23年上半年數據報告,徐州線網運營里程排名第32位,線網客運強度排名第31位,與徐州市綜合城市情況在全國排位基本吻合,地鐵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針對徐州地鐵發展情況,我們在城軌推動城市化建設方面做了一系列嘗試,本次大會提出“站城融合 賦能城市”主題將是徐州地鐵下一步轉型發展的重點。
目前,站城開發為徐州地鐵第一大市場化業務板塊,從1號線和3號線車輛段上蓋開發,到4號線車輛段產城融合項目的轉型,具體到車站上蓋,主要聚焦城市功能品質的提升,著重將沿線空間資源向城市功能和產業配置。已開發項目中房地產開發住宅僅8.7萬平方米,占總開發面積7%,其中造地占比最高,達38.9萬平方米。
動因。該項目地處中心商圈,位于徐州老城區坐標原點——彭城廣場,年吸引客流8000萬人次,項目實施前僅通過地面道路聯系,人行通道密度不足,各種交通方式相互交織,道路擁堵不堪安全隱患突出,迫切需要結合1、2號線彭城廣場樞紐站,規劃建設慢行系統,實現車站與周邊商業體互聯互通和人車分流。
開發制約因素。一是文物保護問題,眾多文物專家認為徐州歷史文物埋藏豐富,特別是漢代文物這恰是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二是作為老城區的市民廣場,周邊眾多商業體如何實現投入產出平衡。
規劃方案比選。經過研究,利用廣場地下空間,結合車站、線路建設,實施了1號線、2號線換乘站及上方的L型商業區,另外在廣場下面建設回型商業區,與周邊商業互聯互通。同時,由于徐州地下人文遺存比較豐富,在規劃中,刻意保留廣場中心地段,進行考古勘查。2016年10月組織征集彭城廣場地上、地下空間規劃方案,經過多方案比選,最終確定的方案充分尊重歷史記憶、延續原有肌理,廣場地面采用原有鼎形的綠化景觀結構,地下規劃回形慢行系統,該系統與廣場周邊的所有現代服務業設施均在負一層實現連通。在慢行系統的轉角部位設置了下沉式廣場,使地上地下空間的銜接和轉換更為自然。同時,結合考古情況優化遺址博物館的建筑設計。
建設時序。首先L型區域與車站同步建設于2019年8月竣工,然后回型區域北半部分于2019年12月開工,最后遺址博物館及回形區域南半部分于2020年3月先考古發掘。
考古帶來建設的不確定性。2020年3月開始第一階段考古發現明代遺址,北半部分豆腐坊,南半部分鐵匠鋪,西側石板路北門大街,南側太平街。2020年9月開始第二階段考古在鐵匠鋪下面繼續下挖6至7米,發現一口預制陶質井圈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古井,是徐州歷史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古井,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博物館設計優化。根據文物部門考古發掘初步結果和文物價值特點情況,進一步明確調整博物館的文物展陳模式,由原定的將文物取出、待博物館建筑建設完成后再回置的方案,調整為保存原真、原貌展示的方案,展陳模式和功能定位都最大限度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原址原真保護,也進一步強化和突顯城下城遺址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及其核心價值。
根據展陳模式和功能定位的變化,對博物館的方案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博物館范圍由最初規劃方案僅預留1200平方米,擴大至3720平方米。根據調整后的建筑方案,投資由原批準的2000萬元調增至7860萬元,博物館項目從彭城廣場TOD項目中剝離單獨立項備案。同時取消了主展廳原設計的柱網,采用大跨度無柱空間結構,頂部由原平頂調整為殼體緩坡屋面,殼體緩坡屋面與彭城廣場地面順接,博物館北端頂部微微翹起,展現千年古城從廣場地面“掀起蓋頭來”的創意。在博物館四周設計施做了圍合的咬合樁止水帷幕,防止周邊地下水進入博物館區域,同時內部設置降水井,有效保護歷史遺存不受侵蝕,實現原貌展示目標。
博物館內部墻體、地面、頂部均采用至純至簡的清水混凝土做法,突出展示主題、彰顯歷史風韻。下沉廣場、水院和草坡等半開放空間采用借景的設計手法,視覺上將廣場周邊的現代化城市風貌引入內部建筑空間,實現步移景異的效果并與館內空間、展示內容形成風格碰撞,實現一眼望千年的歷史現代相融意象。
多維度一體設計。通過本項目將地鐵彭城廣場站與周邊商業綜合體互聯互通,分層解決快慢行交通,恢復展示古城記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功能設計。將地鐵站、線路區間、廣場地下空間、地鐵附屬設施以及14個商業體接口進行了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并為待開發商業體預留了通道。
交通立體化發展。通過連接通道構建地下慢行網絡,與周邊建筑地下空間連通,集約利用空間資源,實現人車分離,緩解交通壓力。
功能復合、開發轉型。項目將交通連接功能、商業服務功能、生態休閑功能、歷史文化展示功能融合一體,實現TOD模式在老城核心區的創新應用。
彭城廣場TOD項目有兩大成效:
一是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彭城廣場站與周邊大型商業綜合體連接通道陸續開通,將地鐵換乘空間、文物展陳、人行慢行交通系統、商業空間有機結合,實現中心商圈地下慢行交通系統的貫通。市民可以通過此處直達周邊商業建筑、停車場,外部、內部空間與下沉廣場、中庭、連廊等相通,可以通過樓梯、坡道、自動扶梯、垂直電梯等各種方式穿梭其中。地下空間與周邊建筑實現互聯互通,能夠起到交通分流作用,緩解中山路、淮海路以及彭城路的地面交通壓力。有效緩解中心商圈交通壓力,徐州地鐵彭城廣場站城市核心區TOD產城融合項目是對彭城廣場交通、商業功能的進一步開發,有力推動中心商圈提檔升級,形成地下+地面立體“市民樂園”,打造中心商業圈市民出行購物的休閑娛樂中心。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作為徐州老城南北主歷史文脈的重要節點,處在徐州市最繁華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中心商圈的核心,通過歷史遺存和現代化城市風貌的碰撞融合,既能彰顯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能突出三千年古城的現代化生機,對打造城疊城保護展示的世界典范、歷史文化名城的傳承發揚、現代服務業的內涵與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經濟社會效益凸顯。“L型”街區和“回型”街區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約2.4萬平方米,著力滿足市民群眾出行、購物、休閑等多重需求,進而增強了現代服務業載體的規模效應。“L”型商業于2021年2月開業,“回”型商業于2023年6月開業,目前日均客流為8.8萬人次(開業前3.5萬人次),已提供700個就業崗位,每年可創造GDP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