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銳,衣華強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面肌痙攣的典型癥狀為無痛性、無規律性、不自主性的面部抽動,多為單側發病,雙側同時發病較為罕見,多發生在40歲之后,且女性更為多見。該病臨床復發率較高,且纏綿難愈,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情緒及心理健康影響巨大。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療本病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但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值得進一步斟酌,故本文對近30年來的相關文獻及臨床報道進行整理,以期為臨床提供一定借鑒。
1.2 西醫之見 現代醫學將面肌痙攣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臨床中原發性面肌痙攣較后者更為常見,但具體病因與致病機制存在較多爭議,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同的病因假說有二:一是面神經根走行出腦干區時受到血管的壓迫,導致面神經核興奮性升高,其形成的異常信號引發面部肌肉的抽搐;二是相關血管與面神經根的相互壓迫,導致面神經發生脫髓鞘樣改變,從而引發異常動作電位,產生面肌抽動的癥狀[5]。繼發性面肌痙攣可能的病因有小腦角區占位性病變、腦干疾病及各種損傷面神經的疾病[6]。
穴位注射法治療面肌痙攣,是在中醫基礎及針灸理論的指導下,將藥水通過注射用針頭注入相關穴位,使注射局部同時產生針刺與藥物刺激等效應,從而改善面肌攣縮癥狀[7]。穴位注射對面肌痙攣作用有三:其一,為針刺之作用。通過較粗的注射用針頭,對病變部位進行刺激,調節局部經脈、筋肉的氣血運行,刺激強度較常規毫針更大。其二,為穴位之作用。研究表明,治療面肌痙攣的常用穴位有合谷、四白、地倉、太沖、陽白、太陽、顴髎、攢竹、風池、翳風、頰車等,多為近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經絡、減輕痙攣癥狀,有其他伴隨癥狀或全身氣血條件不佳者,亦可根據具體病情酌情選取配穴,諸穴配合可祛風通絡、活血化瘀、調理氣血[8]。楊萬章[9]認為,注射療法取穴不宜過多,應符合局部用藥及經絡腧穴理論。其三,為藥物之作用。將藥物注入面部穴位,使之逐漸產生即時作用、慢作用及后作用的“三重效應”,可延長藥效期,增強對局部血管、神經、肌肉的刺激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恢復面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10]。
3.1 注射藥物選用 ①中藥注射。李樹綱等[11]觀察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觀察組行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刺,對照組只行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且痊愈率、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研究表明,香丹注射液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的作用,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面部微循環,促進肌肉痙攣的解除[12]。王篤金[13]以當歸寄生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取患側太陽、陽白、四白、地倉、下關及健側合谷,任選其中兩穴,每穴每次注入2 mL藥液,總有效率達100%。當歸寄生注射液可溫經活血、通脈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損面神經功能恢復,臨床較為常用。查閱近20年相關文獻,發現近年鮮有單用中藥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報道,大多以中藥配合西藥或單用西藥注射液。②西藥注射。趙惠等[14]采用甲鈷胺穴位注射、巨刺法治療老年原發性面肌痙攣,單用翳風穴,在改善面肌痙攣強度、面部殘疾指數方面均優于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口服治療),且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68.99%)。蔣超[15]以復方倍他米松、鹽酸利多卡因及維生素B12行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王文獻等[16]治療面肌痙攣用生理鹽水、甲鈷胺溶液、2%利多卡因、復方倍他米松進行注射,并根據面、口部癥狀嚴重程度的不同,配合不同角度、深度進行針刀治療,均收效良好。與單純針刺或針刀治療相比,以上穴位注射療法在改善各癥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針刀神經觸激術通過剝離相互粘連的神經根與局部組織,有消腫、解壓之效,配合穴位注射之藥物,可促進緩解、消除面肌的痙攣[17]。薛廣生等[18]治療面肌痙攣以穴位注射配合火針點刺,將三磷酸腺苷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進行穴位注射,并用火針點刺患側相關穴位,總有效率達92.6%。火針療法集針刺與溫熱作用于一身,有溫經散寒、祛瘀止痛之效,用火針點刺病灶或相關反應點,可促進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滲出、攣縮等狀態的改善或消除[19]。穴位注射與火針作用雙管齊下,可抗炎、消水腫、活血化瘀,增強療效。③中西藥配合注射。徐國棟等[20]將甲鈷胺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復方當歸注射液混勻后,取相關穴位每穴注射1 mL,每日1次,結果發現采用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降低復發率。周由鋒[21]治療面肌痙攣每次取相關穴位注射普魯卡因80 mg,每日2次,并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別注射維生素B2、香丹注射液、利多卡因和地西泮,總有效率為92.42%。盧意梅[22]采用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將天麻素注射液、甲鈷胺注射液、復方當歸注射液混合,選取相關穴位每穴注入1 mL,結果顯示與單純電針相比,電針聯合穴位注射總有效率更高,減輕面肌痙攣程度更明顯。高靜[23]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而后進行針刺、艾灸治療面肌痙攣,總有效率為98.5%。在面部扳機點注射中西藥制劑,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減輕血管、神經壓迫,從而緩解面肌痙攣。
綜上可知,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常用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藥,如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研究認為,活血化瘀類中藥可改善血液微循環,抑制炎性反應[24-25]。西藥多為局部麻醉、營養神經類藥物,如利多卡因、普魯卡因、甲鈷胺、地西泮、倍他米松、維生素B12、維生素B2等。其中利多卡因與普魯卡因均為局部麻醉用藥,可阻滯面神經沖動的傳導,抑制神經興奮[26];甲鈷胺作為一種內源性維生素,在體內可直接參與代謝,修復受損神經[27];倍他米松可減輕局部炎性反應[28];維生素類可營養神經,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
分析發現,穴位注射單用中藥藥物成分的臨床報道較少,多配合西藥混合注射,這可能與中藥注射液成分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有關,臨床此類研究較少[29]。無論單用中藥、西藥或中西藥配合注射,都能夠緩解面肌抽動、改善神經功能、減輕并發癥,且效果理想。
3.2 穴位選用 ①近部取穴。王玉勝[30]治療面肌痙攣時采用利多卡因和甲鈷胺在乳突前方0.5 cm進行注射,并在痙攣明顯處同時平刺三針,療效顯著。除常規穴位外,痙攣明顯處在臨床中也常作為穴位注射點,亦可理解為阿是穴。楊怡等[31]報道,按照不同病程(早、中、晚期)進行分期治療,每次在太陽、四白、翳風、顴髎等穴中選2~3個穴位注射,每穴1 mL,每日1次,溫針以面頰局部取穴為主,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達100%,優于針刺(70%)和西藥(60%)治療,且早期可完全治愈。分析認為,早期抗炎、止痙、除水腫,中期活血減壓、養神經,后期解痙鎮靜、松肌肉的治療思路,對治療面肌痙攣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李努努等[32]觀察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治療組于常規針刺后,在迎香、地倉、下關等處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對照組服用卡馬西平片,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為65.2%。程嬌等[33]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加穴位注射耳穴治療面肌痙攣,于神經點1穴(耳屏內側面,外鼻穴與鼻眼凈穴中點處)注入1 mL維生素B12注射液,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4%,高于對照組的68.9%。耳迷走神經點療法是通過針刺疏通耳部經絡以調節迷走神經興奮性來治療面肌痙攣的,值得進一步研究[34]。②遠近配合取穴。田博文[35]治療面肌痙攣時,取患側安眠及雙側肝俞、懸鐘進行穴位注射,太沖、太溪等行針刺,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達95.83%,提示該法可改善患者煩躁、焦慮、失眠的癥狀。對于肝腎陰虛者,取肝之背俞穴、原穴及腎之背俞穴可調補肝腎,改善陰血虧虛的狀況。李聰[36]治療面肌痙攣時,取患側太陽、四白、顴髎、頰車等,遠部取太沖,注入維生素D2果糖酸鈣注射液,每穴0.1 mL,隔日1次,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80%。趙頌等[37]近取雙側頭維、四白、魚腰、本神及神庭、風府等,遠取曲池、足三里等,每次近部取3~5穴,遠部取1~2穴,每穴注射0.5 mL,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100%。以手足陽明經、手少陽經分布在面部的穴位為主,遠端選太沖、曲池、足三里等,遠近相配可疏經通絡、調氣和血。柴龍等[38]根據痙攣部位進行穴位注射,近取太陽、地倉、頰車、顴髎及抽動明顯處,遠取足三里,總有效率達86.37%。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可調理脾胃,常作為辨證配穴,適用于因自身氣血不足而致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者。
根據相關臨床報道,可將面肌痙攣的穴位注射選穴規律總結如下:一是在面部病所取局部穴位和“阿是穴”(面肌抽動明顯點)。本病病位在面部,取四白、陽白、攢竹、翳風、牽正、地倉、頰車、下關、迎香等疏通局部經絡氣血;在面肌抽動明顯之處即阿是穴進行注射,可明顯減輕面肌跳動明顯患者局部肌肉的痙攣狀況。二是循經遠取穴位,如合谷、曲池、足三里等,均體現循經取穴的原則。遠近配合取穴能通調一身上下之氣血,改善局部面肌攣縮狀態。三是從解剖結構角度來看,面神經支配著面部肌肉的運動,因此取面神經干走行部位及其分支所過之處的穴位,也頗有療效,如翳風穴位于面神經干從莖乳孔穿出處,分布有重要的神經及動靜脈[39],牽正穴下亦分布著面神經的頰支等[40],在此處進行注射,可使藥物有效作用于面神經干及其分支,改善局部血液運行狀況。
穴位注射法治療面肌痙攣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或單獨使用,或與針灸、中西藥內服等其他療法結合使用,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適用范圍廣等優勢。現有的臨床報道以毫針針刺、電針透穴、火針、吊針、中西藥內服等為主要療法,輔以穴位注射,大部分研究并不以此法為首要療法,提示臨床在應用本法時,仍存在較多不足與問題亟待解決。與毫針相比,穴位注射所用針頭更粗,刺激強度更大,難度更大;面肌痙攣病位在面部,肌肉淺薄,穴位感應強烈,因此對藥物種類、劑量、濃度、穴位選擇、患者體位、針刺手法等要求嚴格,操作不慎易損傷面部血管和神經[41];現有臨床報道年代久遠,近年來缺乏大樣本的臨床數據與高質量文獻研究,尤其是中藥作為注射藥物的研究,可見本法對面肌痙攣的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西藥對于面肌痙攣的作用具有更精準、起效快等優勢,但應用某些鎮靜類、精神類藥物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或出現長期使用導致療效欠佳的弊端;對于面肌痙攣不同的病理階段、不同程度的癥狀,如何辨證施治、精準施治,也是本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綜上可知,臨證需辨證地看待穴位注射對于面肌痙攣的治療作用,認識該療法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對面肌痙攣的痙攣強度大小、不同分期、不同伴隨癥狀等加以分析,辨證施治。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確定具體治療手段,選用更為適宜的注射藥物及注射穴位,為面肌痙攣患者提供更優良的臨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