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人民解放軍具備了集中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和各項軍事建設的有利條件,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審時度勢,決定人民解放軍再一次進行精簡整編。
公安部隊精簡整編,改稱“公安軍”
1953 年12月7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在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報告。關于國防部隊與公安部隊分工問題,彭德懷說:“國防部隊與公安部隊,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領導上是統一的,在執行任務上應有所分工。在平時,為了使國防部隊能夠按計劃完成訓練任務,給國家準備好動員的基礎,國防部隊的主要任務應是在戰備的姿態下進行正規的訓練,把邊防和維持地方治安等經常任務,交給公安部隊負擔。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使其各有專責,使國防部隊能夠保證訓練計劃的完成,在戰時能夠負擔起大兵團作戰的任務;公安部隊也可以專于執行任務,并獲得在分散情況下獨立地完成任務的經驗。”彭德懷指出,根據緊縮編制、裁減冗員的精神,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是省軍區與省公安部隊的指揮機構的統一問題。
1954年3月5日,中央軍委第53次例會就公安部隊的問題召開會議,確定了公安部隊精簡整編的基本方案:在內衛方面,除較集中地整團、整營看押勞改罪犯的公安部隊不變外,縣、專區、小市公安部隊改歸政府公安機關建制領導,并改為警察;根據某些地區的社會治安、地形條件和民族情況,組建若干機動部隊;鐵道公安部隊精減4500-6000人;除云南、福建、浙江、山東4省外,其他各省公安總隊改由省軍區兼公安部隊。在邊防方面,將邊防公安部隊擔負的國防、某些戰略性島嶼的守備任務交給國防軍。全國公安部隊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部分大軍區公安部隊領導機關改稱公安部隊部。
195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正式文件中對公安部隊使用了“公安軍”的稱謂。此時,“公安軍”即公安部隊已經完全作為一個軍種存在。
撤銷“公安軍”番號及其領導機構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為貫徹中共八大的精神,中央軍委作出了《關于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公安軍”是裁減的重點之一。10月18日,毛澤東約見公安部部長兼公安軍司令員羅瑞卿,商談公安部隊歸國防部領導等問題。
11月,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總參謀長粟裕因病未能參加。他寫了一個書面意見,報送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粟裕提出:“軍分區、兵役局、公安軍三套機構,可取消兩套,保留和加強一套。看守勞改犯人、鐵路、工廠、倉庫的公安部隊,應撥歸地方,不宜再由軍費供給。隨著社會治安的日益鞏固和群眾覺悟的不斷提高,應大量裁減警衛部隊和警衛人員。”
10月10日,張愛萍副總參謀長批注:“同意。很多好的意見,在于實行。”隨后,公安軍的整編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共中央成立了由鄧小平、羅瑞卿、譚政、陳賡、黃克誠組成的專門小組,對公安軍的整編問題進行會商。
1957年1月7日,黃克誠在給中共中央送審的《關于裁減和整編軍隊問題的報告》稿中,提出了公安部隊的整編方案:“擬把公安軍的番號及其領導機構撤銷,把現有的公安軍的邊防、內防、城防部隊交歸省軍區、分區和城市警備部領導指揮;看守監獄和勞改犯人,守衛工廠、倉庫和警衛國家機關的部隊,凡是可以改為警察的部隊,都連同任務撥歸國家公安部門改為警察;凡是不能改為警察的部隊,一律歸省軍區、城市警備部指揮建制。這些部隊所擔任的任務,亦由軍區和城市警備部隊負責。公安軍番號和領導機構撤銷后,在總參謀部和某些大區司令部內設立警衛部和警衛處,作為研究領導內防、邊防、城防工作的業務機構,并與公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協同動作。在特殊情況下,警衛部、處應接受國家公安機關的指揮,積極負責執行公安部門所交給的有關治安工作的任務。” 鄧小平批示:“可以先予原則同意,待軍委擴大會議討論后,再報中央正式批準。”
1月22日,毛澤東審閱了鄧小平報送的關于撤銷公安軍軍種番號問題的請示報告,批示“照辦”。1月26日,彭德懷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宣布了撤銷公安軍的決定。根據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精神,公安軍司令部和各軍區于1957年3月相繼開始了裁減整編公安部隊的工作。經過裁減整編,全國內衛、邊防部隊由原編的39萬人,整編為26萬人。
1957年8月29日,總參謀部發出通知,公安軍領導機構自9月1日起改編為總參謀部警備部,并正式開始辦公。對各軍區擔負內衛、邊防任務的部隊,總參警備部只負責業務指導。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蘭州軍區在司令部設警備處或衛戍警務處,其他軍區由作戰、情報部門負責原公安部隊擔負的內衛、邊防工作。
公安部隊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
1957年后,人民警察隊伍的建設日益走上正軌。1957年6月2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76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條例》,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予以公布。原由公安部隊負責的內衛任務大部分可交由人民警察擔負,公安部隊進一步改編。
1958年3月18日,彭德懷在成都會議上發言,匯報了國防建設工作中的問題。在談到軍隊的組織編制問題時,彭德懷提出,把看守勞改和守護廠礦、鐵路的公安部隊約10萬人移交公安部門。
3月25日,總參警備部黨委根據1957年軍委擴大會議精神,向中央軍委上報《關于整編公安部隊的建議》,建議將中越、中朝、中蘇、中蒙、沿海邊防公安部隊擔負的偵察工作,出入國境檢查和經常性的反特斗爭任務及邊境事務管理工作,連同擔負這些任務的邊防檢查站、偵察派遣站和沿邊、沿海分散的邊防部隊,移交政府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其余部隊仍留軍隊序列,與守備部隊合編。4月17日,中央軍委例會同意了上述建議,并于5月26日向中央提交了《關于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中央軍委在報告中提出:“現在軍隊要實行裁減整編,我們認為必須把某些擔負邊防、內衛的部隊交由公安部門接收,改為人民警察。”中央軍委在報告中建議,把警衛中央、省和直轄市黨政機關,守護軍事系統工廠、倉庫、電臺和第二機械工業部機密工廠、研究機構,守護重要鐵道橋梁,以及平叛、駐守的部隊仍留在軍隊序列,其余執行公安保衛任務的部隊基本移交地方公安機關。1958年5月,周恩來審閱中央軍委《關于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并批示“原則批準”。
經過緊張的工作,全國公安部隊于12月底基本上交接完畢,順利地完成了整編任務。公安部隊將擔負看押勞改罪犯、守護鐵道、守衛廠礦設施的部隊13萬余人,邊防部隊9000余人,機關、學校6000余人,共14.5萬余人,撥交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擔任中央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政機關警衛和剿匪治安等任務的內衛部隊7.2萬余人,沿海邊防部隊4.8萬余人,計12萬余人仍屬軍隊序列。原公安部隊改編后的番號統稱人民武裝警察,原部隊番號和領導機構撤銷。改編后的人民武裝警察的銜稱,一律冠以公安機關的頭銜。公安部設人民武裝警察局,省(區)、市設人民武裝警察總隊,專署設人民武裝警察大隊,縣設立人民武裝警察中隊。全國武裝警察部隊為25.4萬人。至此,公安部隊的領導體制實現了重大變革。
(摘自《黨史博覽》姬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