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日啊,你怎么這樣呢?”我責怪我的朋友。
那是我的十歲生日,朋友說好要陪我一起過的,卻又臨時有事來不了,我非常生氣,可她竟然說我無理取鬧。要知道,這可不是她第一次爽約了!她有多少次沒有遵守約定,或許她自己也數(shù)不清楚。我惱的可不是她不能陪我過生日,而是她總不遵守承諾。于是,我對著電話喊:“你要是不來,以后生日也不用陪我了!”
飯桌上,我和小時候一樣,挖了一小勺奶油放進嘴里,但總感覺少了什么。
下雨了,我的心情變得更加糟糕。
“咣當——”
一聲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那是關(guān)門的聲音。
耳邊傳來一陣“呼哧呼哧”的喘息聲,朋友站在門口,正背對著我換鞋。
“你怎么回來了?”我怨氣未消。她轉(zhuǎn)過身來,笑著說:“來給你過生日啊,還沒切蛋糕吧,生日快樂啊!”我看到她被雨淋濕的頭發(fā)貼在臉上,磕破的膝蓋滲出洇洇血絲。我愣住了,不知說什么好。“趕得太急了,雨天路滑,摔了一跤。”她又笑了,眼角彎彎。那笑容我很熟悉,她不止一次這樣笑過——
她帶我第一次上幼兒園,卻找不到班級時這樣笑;她說要減肥,卻帶我一頭扎進燒烤店時這樣笑;她給自己挑衣服,最終卻給我買了一堆時這樣笑;她給我做泡面,卻燙傷了自己的手時這樣笑……
她坐下來。直到家人催我切蛋糕,我才回過神來。我給她端蛋糕時,瞟到了她的頭發(fā),帶著濕濕的水汽,鬢角居然亮著幾絲銀白。我忽然明白,就算我平時把她當朋友,把她叫朋友,但在“朋友”這個稱謂前,她最先是我的母親。
我們之間似乎超越了母女的關(guān)系,但我好像忘了,從未想起或不愿面對,歲月怎會讓我們成為“朋友”?她頭上的一縷縷白絲,會不會是為我而生?想到這兒,我笑著說:“你怎么這么不靠譜啊……”笑著笑著,我的淚水突然止不住地往外跑。
只聽“朋友”對我說:“過生日啊,你怎么這樣呢?”
(指導老師:王秋珍)
點評
好的文章讓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好!趙芷暄的這篇作文應該算作好文章了。其亮點有兩處:第一,標題新穎別致,牢牢吸引著讀者的眼球。假如僅看題目,你會以為作者的朋友靠不住,作者拿對方?jīng)]轍,無法應對,就只得自己偷偷抹淚。讀完全文,才驚覺這個題目是正話反說!這個朋友不僅靠譜,而且是絕對的靠譜、毋庸置疑的靠譜。其二,欲揚先抑的巧妙運用,增強了感染力。十歲生日宴會上,“我”在癡癡地等待朋友的到來,朋友理應是知根知底的知己,按現(xiàn)在通俗的說法就是“閨蜜”!但是,這個朋友的到場令人心酸,是雨夜帶傷進門的,可能這個朋友在忙一些棘手的事情,當然這是弦外音,不然,朋友怎么會遲到呢?后來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朋友是母親。行文至此,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觸及了人性的軟肋和痛點,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這篇作文的主題在于通過多年母女成朋友,進而從側(cè)面來表達母愛似海這層含義。記得作家汪曾祺有篇散文題目是《多年父子成兄弟》,通過題目很容易想到作者要寫、要表達什么。但是這篇作文如果僅看題目,還真不知道作者的葫蘆里賣的是啥藥呢。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寫母愛、寫生日的題材都是老舊話題,如何在司空見慣的、俗套的素材中寫出新意,達到舊瓶裝新酒的效果,是我們寫作文時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作者的這篇作文可以作為范文,值得大家揣摩、學習和借鑒。文中關(guān)于笑的那段排比句,也是值得稱道的,體現(xiàn)著“朋友”對我無私的愛。結(jié)尾兩段看似煽情,實則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點明主題的同時,更深化了主題。
(張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