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瀾
本文主人公
鄉村醫生在農村醫療救治一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條件艱苦、待遇不佳等原因,鄉村醫生流失嚴重,正以每年5 萬人左右的速度銳減。
然而,在湖南省東安縣,卻有一對村醫夫妻,多次放棄進城工作的機會……
今年41 歲的伍艷芳,是湖南省東安縣井頭圩鎮上大村人,丈夫唐軍華是她的衛校同學,也是同村鄰居。
2000 年從衛校畢業不久,伍艷芳就與唐軍華結婚了。當時看到不少衛校同學去了深圳、廣州等地工作,薪水豐厚,伍艷芳也想到大城市闖蕩。她和丈夫在學校都是優等生,即便不去南方大城市,在市里或縣城找份工作也不難。但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她,深知鄉親們看病的艱難,尤其一些腿腳不便或家庭貧困的老年人,生病后大都躺在家里苦熬。伍艷芳毅然決定,就在家鄉當一名村醫,給鄉親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
伍艷芳所在的上大村和鄰近的嶺觀村,當年都是省級貧困村。夫妻倆進行了分工,伍艷芳負責上大村,唐軍華負責嶺觀村。
每天早上匆匆吃過早飯,夫妻倆同時出門,趕往各自的村衛生室上班,接診、打針、拿藥……有時他們也會相互幫忙,結伴出診。
剛開始村里是土路,條件非常艱苦,尤其下雨天,道路泥濘,有時伍艷芳要步行數小時才能到達患者家中。
醫者仁心,病情輕微的,伍艷芳能不開藥就不開藥,能少開絕不多開;有的患者家庭困難,用紅薯、白菜當藥費,她也不拒絕;對于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她只收藥品的成本費。由于夫妻倆醫術精、人品好,到他們衛生室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
一天深夜,村民石秋桂因腹瀉嚴重脫水,家人眼看情況危急,急忙給伍艷芳打電話。當時外面一片漆黑,還刮著大風,但伍艷芳夫婦還是騎著摩托車一起趕到了石秋桂家。見石秋桂已經神志不清,夫妻倆趕忙給她輸上液。一直折騰到天亮,石秋桂才脫離了危險。事后,石秋桂的丈夫說,如果不是他們連夜趕來救治,后果不堪設想。
因山路崎嶇,住在山里的患者經常無法前往衛生室就醫,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危重癥患者,想要送醫更加困難,因此夫妻倆只好不分白天黑夜地送醫上門。
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騎摩托車,不好的時候就步行。夏天的晚上去山里得打著火把,不然毒蛇很可能從草叢里躥出來傷人。伍艷芳說,每次夜間出診,因擔心路上不安全,夫妻倆總是結伴同行。
2013 年縣里招醫生到衛生院上班,還帶編制,伍艷芳和丈夫臨床經驗豐富,在當地很有名氣,如果去應聘,肯定會被錄用,有關部門領導也希望他們到衛生院工作。
雖然在哪里行醫都一樣,但伍艷芳覺得,還是在家鄉服務鄉親更好一些,因為鄉親們看病太難了。后來,得益于國家的扶貧政策,村里通了公路,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給村民看病也方便多了。
隨著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為了出診更方便及時,伍艷芳夫婦還買了一輛轎車,除了在村衛生室接診、打針、開藥,兩人還承擔著各自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扶貧等工作。只要有空,他們就開車到村組,入戶對村民進行大病摸排,慢性病登記、隨訪,給村民測體溫、量血壓、做體檢、送藥品,建立健康檔案。他們的目標是,不讓一名群眾因病致貧,不讓一個家庭因病返貧,確保村民小病不出村。
伍艷芳家的汽車后備廂就是個“大藥房”,隨時備著各種常用藥品,方便鄉親們買藥、用藥。
村民有時病來得急,無論晝夜,也不管酷暑嚴寒,只要一個電話,伍艷芳和丈夫都會第一時間上門出診,他們的手機更是常年保持24 小時開機。伍艷芳說,上門服務平均每天有四五個,凌晨兩三點也經常接到患者的電話,特別是遇到一些夜晚發燒的、肚子疼的患者,他們必須出夜診。
2019 年的一個冬夜,剛入睡的伍艷芳被電話吵醒,一名腦?;颊咄蝗桓雇措y忍,請她上門看看。她掛斷電話便穿衣起了床,沒想到丈夫比她還利索,她剛收拾好,丈夫已經換上白大褂、備好藥箱站在門口等她了……
伍艷芳對“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深有體會。有一年7 月,上大村村民唐軍打電話說自己被毒蛇咬了。等到伍艷芳夫婦趕到時,唐軍已經呼吸困難、意識模糊。伍艷芳立即對他的傷口進行緊急處理,唐軍華則打電話聯系救護車。因前期處理得當,送醫及時,唐軍轉危為安。出院后,唐軍感激地對伍艷芳夫婦說:“你們就是我的再生父母,這份情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2020 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健康扶貧”行動已全面覆蓋東安縣,作為貧困村村醫的伍艷芳和唐軍華,既要當好村民的健康“守護神”,又要做衛生宣傳員。夫妻倆通過走村串戶,向村民講解各類衛生健康知識,讓村民養成健康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后來伍艷芳發現,通過宣講,村民們的健康意識明顯增強了。
與此同時,伍艷芳和丈夫還要宣講國家的醫療惠民政策,讓群眾做好醫療費報銷、減免,讓每一項醫療保障政策都落實到位。
讓伍艷芳和丈夫頗感欣慰的是,近年來村衛生室的標準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診斷室、檢查室、藥房、配藥室、注射室、接種室、公共衛生室一應俱全,配置了血壓計、聽診器等基礎診療設備和80 多種藥品,診療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村醫的工作很辛苦,但伍艷芳與唐軍華互相幫襯,苦中作樂,工作效率高,也從村民們的信任和肯定中獲得了極大的幸福感、成就感。最讓夫妻倆感動的是,村民對他們很尊重,也非常理解、支持他們的工作。很多老年患者,甚至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看待。
村里不少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子女在外地打工,難以照顧他們。伍艷芳便定期上門為這些老年人看病,跟他們聊聊天,聽他們說說心里話。
79 歲的張大娘因腦梗導致偏癱,行動不便,伍艷芳每隔一天給她打一次電話,了解她的病情,叮囑她適當活動,飲食要清淡。得到伍艷芳關心的這些老年人,都對她十分感激,常把還帶著露水、沾著泥巴的新鮮蔬菜送給她。這讓伍艷芳忍不住想起童年往事:她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會翻山越嶺來家訪,父母總會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招待老師,表達謝意與尊敬。那時候她就希望,將來自己也能成為像老師一樣被人信任、尊敬的人。她說:“當村醫雖然很不容易,但我從未想過放棄??克\生不假,但我更看重與鄉親們的這份感情?!背鲈\時若正好趕上飯點兒,患者家人必會先給她盛第一碗飯;怕她返回時因路途遠餓肚子,有的大娘會特意煮幾個雞蛋讓她帶著路上吃。她說:“這份親情是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
截至2023 年年底,伍艷芳夫婦已經做村醫23年,走遍了村里的每個角落,記不清在崎嶇山路上跌倒過多少次,更記不清多少次從睡夢中被喚醒。據初步統計,夫妻倆累計接診12.74 萬人次,出診2.73 萬人次,行程近3.88 萬公里,為4400 多名村民提供了衛生保障,讓600 多名慢性病患者得到了基本醫療服務。
接受采訪時伍艷芳說:“我們是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村民健康就是我倆最大的心愿?!?/p>
20 多年堅守,伍艷芳夫婦不僅獲得了鄉親們的愛戴與尊敬,還獲得了“永州好人”“湖南好人”等諸多榮譽,并于2022 年雙雙榮登“中國好人榜”。
夫妻倆一起參加電視臺的節目時,主持人感慨地說,鄉村醫生被譽為“行走鄉村的120”,在廣大農村醫療救治一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條件艱苦、待遇不佳等原因,我國鄉村醫生群體正以每年5 萬人左右的數量銳減,伍艷芳夫婦能堅守至今不改初心,實在難能可貴。唐軍華卻謙虛地說:“鄉村醫生就是要在最基層的崗位為老百姓做最實在的事,我們只是做了本職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