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捷
近年來,國產紀錄片創作堅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為思想引領,以“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時代精神,在現實觀照中拓展視野深度,在多元探索中堅持創新驅動,一批獨具創新特色的紀錄片精品力作匯聚起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筆者以2023年為例,綜合分析重點紀錄片創作與生產,其創新亮點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眾多主題主線作品都更加注重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視野格局。在宏大主題之下,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故事細致生動地勾勒描繪個人命運和時代歷程、個體抉擇和全球視野,讓作品的定位與格局高遠宏闊的同時,又具有著鮮活的人性溫度和充沛的現實力量。
在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中,“大寫意”與“工筆畫”完美貫穿融合,如在第六集《和合共生》中展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烏茲別克斯坦修復希瓦古城的故事中,中國年輕文物保護工程師講述每當結束一天工作時看到夕陽,就想到當年張騫牽著他的駱駝一路前行,而現在今天的我們也是在沿著張騫的足跡一路走到這里。歷史與今天,時代與生命個體在這一刻互聯互通。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追尋幸福、奮斗逐夢的故事和細節呈現來鋪陳、延展和深化主題,通過生動的現實影像紀錄去注解和增加主題與內涵的廣度與厚度。
同樣是恢弘壯闊的時代主題,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影《北京2022》是將許許多多個不為人知的微小瞬間精心勾連、細膩刻畫、徐徐展現——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志愿者、醫務人員、工作人員組成的“冬奧人”的閃光群像,讓觀眾看到在漫長的籌辦、備戰、等待的全過程他們如何不斷地翻越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一重又一重突破,奧運精神在一個個細節故事中具體而微地呈現,彰顯出人類共同合作和團結向前的重大意義。
文獻紀錄片不是對歷史文字的簡單復刻,應該讓作品成為一部“見歷史”“見信念”“見品格”的影像“歷史書”。我們欣喜地看到,2023年的歷史文獻紀錄片越來越注重表現歷史賦予現實意義的豐厚層次,在“講歷史”的同時不光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賦予創新意識,更從內容發掘上改變以往一些文獻紀錄片以“編年體”方式呈現歷史時“見事不見人”、只有全景沒有細節的刻板印象,更新“講歷史”“講故事”的方式,借助紀錄片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完成用創新視角對歷史解讀由外到內的建構。
全國首部全景立體呈現原中央蘇區歷史的文獻紀錄片《從瑞金出發》的創作者以“尋根”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創新表達。尋根的歷程不僅停留在史學界回訪、記錄和再現的文本,而是讓革命先輩們的探索、犧牲、奉獻和擔當能夠在今天能夠獲得感動、思索、傳承、重塑,為今天的我們看待中國革命史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體驗。特別是在第九集《出發,再出發》將主題升華到最高點。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紅軍長征出發地考察時說道:“我來這里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循著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習近平總書記提煉的28個字的蘇區精神,成為出發、再出發的不竭動力,也成為始終貫穿于作品全篇的一種內在力量,點明了“尋根”與“出發”的實質所在。
人文紀錄作品在呈現生態人文發展的歷史畫卷和未來圖景的同時注重用影像為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能量。
2023年,無論是揭示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與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意義、匠心續寫中華文明時代進步的《尋古中國》,聚焦中國近現代經典美術作品、深入提煉作品中的文化標識、當代價值、時代意義的《美術里的中國》,已進入到第四季的全方位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航拍中國》,還是從自然、歷史、文化、民俗、哲學、美學、國際等不同維度對泰山進行多層次全方位解讀的紀錄片《大泰山》,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了解文明發展與演進的紀錄片《大運河之歌》、立體反映海河水系環境對全流域經濟、文化、社會變遷的影響的紀錄片《海河》等作品,創作者越來越注重以東方美學形式傳達中華文化意境之美、中國精神底蘊之厚、中華情感承載之深。日新月異的先進影像技術手段無疑將紀錄片視覺化的呈現帶入新的高度,運用直升機、無人機、穿梭機、大型特拍設備等展現山河之美、山川之奇,大場景3D掃描、“XR+”等創新設計視覺形象深化紀錄片節目“思想+藝術+技術”融合理念,與此同時,創新意識不斷從作品的肌理豐富和深化主題意蘊。
《尋古中國》以年輕化的風格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流和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以及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在節目中,創作者創造性地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通過CG制作再現、拓展現實技術復原原始遺跡等新技術手段,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文明演進歷程,展示最新考古發現,使故事講述的方式生動細致、扣人心弦、獨具匠心。年輕態的表達不但讓紀錄片越來越接地氣,也在豐富可看性的同時賦予文化更加深層的時代意義。
潛入社會深處,敏銳地捕捉正在發生的變化,為時代留下極具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的一幅幅肖像,是創作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的使命和追求。2023年,《走進西藏·高原之歌》《我的溫暖人間》《閃閃發光的兒科醫生》《看不見的頂峰》等紀錄片講述普通人的真實故事,為進入“大片時代”的紀錄片發展前景提供另一種方向,真實地展現生活的質感、人性的溫度,和親情、友情、愛情、責任、勇氣、夢想的力量,是彰顯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我的溫暖人間》中,16位平凡主人公的故事仿佛是對現代社會記憶的編織——兒子帶88歲老人全國旅行、丈夫照顧腦梗妻子回歸正常生活、孩子去世之后父母將器官捐贈給7個人……對16種不同人生的影像記錄以含蓄內斂的視角讓平凡瑣事傳達出深沉的詩意。
在《閃閃的兒科醫生》中,全天候隱藏式拍攝將兒科醫生的日常工作以全方位視角展現出來。從手術室、門診到病房的人間萬象,到每位醫生在不同情境下展現的真實性情,作品同時聚焦于新生兒、學習困難、單親帶娃、青春期、心理問題等當下社會熱點,讓故事輻射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故事性、真實性、娛樂性、知識性兼容的同時,鮮活溫暖的一個個故事和人物具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
生態文明既是中國課題,也是世界課題,中國生態自然類紀錄片在2023年以鮮明的全球化視角和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神韻,兼容耳目一新的立意和生動的敘事,顯著增強了視聽綜合美感和觀賞性,以紀錄片形式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成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紀錄片《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聚焦人與大自然萬千物種“共生”這一核心主題,讓觀眾既看到中國國家公園中的大熊貓、東北虎、雪豹、朱鹮、藏羚羊等最珍貴的國寶級動物,也看到中華小蜜蜂、高原鼠兔、黃猄蟻、小葉蟬等平時不為人注意的小生靈,和榕樹、茶樹、豬籠草等永遠都“默不作聲”的植物。全景呈現中國國家公園的大自然美景、動植物奇觀的同時,國家政府、普通民眾、環保人士、科研人員等在對動植物保護中傾情投入的一個個暖心故事,和栩栩如生地賦予動植物鮮明性格和性情的敘述方式,都讓作品在視聽綜合美感和觀賞性大幅提升的同時,又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成果,是一次關于中國新時代生態文明權威性、高站位、國際化表達。
紀錄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雪豹為主題的大電影。攝影機深入雪豹的棲息地,引領觀眾近距離感受雪豹的驚艷存在。與此同時,作品展現了全新的敘事方式,將“人”融入雪豹的世界中。拍攝雪豹的攝影師是在“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中成長起來的牧民攝影師。他們從牧民轉變為攝影師的故事,與他們在高原艱辛追蹤和拍攝下的雪豹的畫面交織迭進,牧民攝影師通過攝影機傳遞著他們熱愛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性格,使得影片具有著人與野生動物、人與自然共生互動的真摯情感,加深了作品獨特的人文關懷。
2023年中國紀錄片創作秉持“時代影像,真誠記錄”的職責使命,深耕內容品質,不斷創新超越,“思想+藝術+技術”融合讓紀錄片創作的精品亮點頻出,海內外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讓2023年紀錄片國際化水平日益提升,巧繪多彩中國故事,相信未來國產紀錄片將進一步在多元紀實影像書寫中開闊新語態,成就新時代紀錄片發展的萬千新氣象。
作者系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所(法律事務所)所長、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