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
做任何事,刻苦的結語常常是兩個字:及格;興趣的結語常常也是兩個字:出色。
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在學習經驗會上說:“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要把上每一門功課都當作精神的享受,學習就是探險的過程,每一次上課都會發現新大陸,要帶著好奇心,懷著一種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進課堂。”
讀書、學習、研究,在本質上就是對未知世界的“發現”。世界是無限豐富的,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所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還有許多未知的世界等著我去認識。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同時又是無限的,這就充滿著對未知世界的期待和好奇。正是這種期待和好奇產生學習、探索的熱情與沖動,這是一切創造性的學習、研究、勞動的原動力。
怎樣使自己始終如一地處在發現的狀態,并由此獲得永恒的快樂?答案是詩意。林庚先生提出:“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所謂“永遠處于嬰兒的狀態”,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去傾聽,去閱讀,去思考,這樣才能不斷有新的發現。
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作“黎明的感覺”。“黎明的感覺”就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你便獲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開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覺——一切對你來說都是新鮮的,你用新奇的眼光與心態去重新發現。這就是古人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講“赤子之心”,也是指這樣的狀態與境界。
(不夜侯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