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倪葭
拙文《秦鏡中的龍與雷(上)》曾刊發于2023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志,當時,在那篇文章即將刊發之際,筆者喜獲一面寶貴的秦鏡資料(詳見圖1、圖1A)。由于前文篇幅所限,決定將對此鏡的斷代與研討單獨列文,并成上下兩篇。

此鏡直徑2 0 . 8厘米,重量374克,m值1.1克/平方厘米。仔細觀察其主紋,龍頭圖案簡潔,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征鮮明,斷代依據充實。圖1鏡是充分展現“龍、雷、云”互動的秦鏡,且它們的龍頭簡潔,成為特色,本文將作重點研討。
為使讀者的進一步了解,筆者還找到了同在秦鏡中晚期5個簡潔龍頭的鏡例(圖2A至圖6A),列表如下以作參考(為免贅述,本文省略了這些圖片的圖釋),詳見下表。

注:表中《研究》即《秦鏡文化研究》,圖號之A表示拓片。



圖1A-1

圖1A-2
鏡鈕:高聳(大鈕孔)三弦鈕(圖1A-5),應在變法秦與統一秦之際。參考《秦鏡文化研究》之“秦鏡鈕式研究”。
鏡緣:匕形緣之緣口銳利,符合秦鏡特征。參考《秦鏡文化研究》之“秦鏡緣式研究”。
地紋:全鏡布滿渦云紋,可謂秦鏡之烙印。參考《秦鏡文化研究》之“秦鏡渦云紋研究”。
直徑:此鏡秦尺標準9 寸(2 0 . 7 9 厘米),屬于大鏡,多在戰國秦晚期才有出現。
m 值:此鏡m 值1 . 1克/平方厘米,查《秦鏡文化研究》P 8“秦鏡年代分期、主要特征總表”,此數據表明,當處戰國秦中晚期之際。
主紋:鏡面4 組“龍、雷、云”相間布局,完全映射戰國晚期秦鏡文化的特征。
版模:觀圖可知,此鏡鑄造精湛、版模上乘,表明其問世年代應在偏于晚期的戰國秦。
本文再對圖1的局部加以深入說明:圖1 A-1為無齒幼年龍;圖1 A-2為有齒成年龍;圖1A-3為帶閃雷紋,雷紋中有渦云紋,雷紋邊有閃電紋;圖1A-4為多層云紋,一改常規出現的單枚渦云,而是組合成多層云紋;圖1A-5為一周渦云,鈕區外側一周(31枚)渦云。
在古代哲學中,“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基礎。先民們觀察到云氣、風氣、水氣以及呼吸之氣,并將其加以抽象提煉出“氣”的一般概念。古人在日常觀察到天空中飄浮的云朵,體驗到風的疾徐流動,由此產生諸多聯想并萌生出一個理念:即自然界有形實體之物,皆由風、云之類的無形無狀幻化而成?!兜赖陆洝吩唬骸疤斓叵嗪?,以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碧祗w的陰陽之氣相合,自然就會降下甘霖?!肚f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會;聚則為生,散則為氣?!睔饪梢砸栽茪獾男螒B出現,正如《說文》所言:“氣,云氣也?!币部梢曰癁槿f物,自然也就可以化為龍。
《管子·水地篇》:“ 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蠋,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p>
除了銅鏡紋飾外,在其他藝術品中,云紋也有體現。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銅人,銅人呈跪姿,其所穿著為齊膝短袍,袍為方形披領,短袍上裝飾有勾連云氣紋。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云紋好似與葉紋的復合體,舒卷排列,布滿器物。《河圖帝紀通》說“云者天地之本也”,將云與日、月、星辰同列,以顯示其重要地位?!霸啤币蚱錇樘斓刂?,可以幻化為任何形象。在若干銅鏡中,龍與云融合一體,也是這個原因,秦人將龍的特征與云融合,龍于云中若隱若現,場景神秘莫測,引人遐思。
如果先秦文獻將云氣對于世界的奠基作用,說得還不夠清晰的話,我們再作深入研討。漢代道家著作在繼承前論的基礎上,就闡釋得更加明了?!痘茨献印吩唬骸疤斓刂虾停庩栔栈f物,皆乘一氣者也?!痹俅螐娬{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構成。這也可以解釋,河南永城芒碭山西漢梁國王陵區柿園漢墓壁畫,畫中之龍,龍身為W形,體態蜿蜒,好似枝蔓,一后足及尾部各生一花朵,而且龍其余的三足也踩踏在花枝之上,云、龍、蔓草鮮花合為一體。
綜上所述,此鏡問世年代應在戰國秦與統一秦之間偏晚的年代,亦即變法秦之際。
戰國中晚時期,秦鏡圖案上“ 龍、雷、云”的互動文化,將華夏先民在農業生產中的“祈雨”思維,濃墨重彩地展現出來。
本文上篇多現“龍從雷出”,而本文下篇則見“ 龍從云出”,充分展現出“ 龍、雷、云”之間的密切關聯。
圖1中的4組簡潔龍頭:兩組龍頭無齒,表現了龍的幼年時期;兩組龍頭有齒,表現了龍的成年時期。在設計鏡面圖案中,秦國工匠的聰明才智展露無遺。

圖1A-3

圖1A-4

圖1A-5
秦鏡工匠經常挑戰“ 數學難題”,他們用素數來等分鏡面圖案而成為連弧,這個傳統一直延伸至兩漢。圖1A-5為一周渦云,鈕區外側一周(31枚)渦云“31”在數學上屬素數,不能用圓規和直尺來完成作圖。鑒于《秦鏡文化研究》圖162是19(素數)連弧,圖166為17(素數)連弧。可以認為,此鏡之素數“31”并非偶然出現,應系工匠有意而為之,目的在于挑戰“數學難題”。
諸多鏡例表明,秦漢時期鏡面連弧數字中的素數:3 、5 、7、11、1 3 、17、19、2 3、2 9、31等無一漏缺。銅鏡數學可謂是對中國科技史的重要貢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