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鳴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國傳統設計美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也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茶具作為茶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其設計應該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精髓,融入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和諧觀念,遵循茶文化要求的道德禮儀規范。盡管現代茶具設計已經不單純是傳統的“造物”,而是在文化與設計的融合發展中,建構一個有機的、協調的物質整體,從而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起源、發展、落根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簡而言之,即從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進而發展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演化過程。遠古時期,人類在大自然的饋贈下得以生存和延續,自然物、自然力由此成為神圣的崇拜對象。春秋戰國時期,“天人合一”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重新定義。天與人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儒、道兩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為后來的“天人合一”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兩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我國,佛家將天人合一融入佛教理念,提出“天人合一律”。
“天人合一”思想對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體系有重要影響,但儒家、道家、佛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看法各有不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明顯受到禮制的制約,滲透著儒學的“仁愛”思想。在儒家的哲學范疇里,“天”并非只是簡單的自然規律,而是包含社會倫理的價值尺度。儒家“天人合一”觀點,是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反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與儒家倫理觀念天人關系對立的自然宇宙觀。道家主張“無為而不為”,追求一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天地萬物與“我”是統一和諧的有機整體,在道家的思想觀念里,人應該掙脫社會現實的枷鎖,回歸自然,勿忘本心,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觀點,是人與自然之天、“道”理之天的合一。而佛家的“天人合一”觀點,追求的是一種建立在平等、真理上的和諧關系。在佛家看來,世間疾苦,皆因人有欲望而生。天是超脫世俗之外的極樂世界,苦練修行,人心向善,方能實現超脫生死、天人融合的目的,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經過儒家、道家、佛家的發展,賦予了更豐富、更深刻的文化內涵。盡管儒、道、釋三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定義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表現為一種共生共存、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平衡和諧關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滲透美學與藝術領域,其思想中蘊含的和諧觀念,是現代茶具產品的設計原則和根本特性。換言之,茶具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產物,是中國茶文化和諧精神的物質載體。
現代茶具設計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現為器物某種具象“關系”上的和諧。即人與器、器與器、器與境之間的和諧。
物我合一是指人與器物之間通過情感傳輸,達到一種人器融合的狀態。產品本身是沒有情感的,但設計卻是有情感和溫度的。產品是設計者與使用者心靈溝通的橋梁,是人與器靈魂交流的紐帶。
茶具作為茶事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古往今來,茶具設計始終遵循中華茶文化的和諧之道和禮儀規范。現代茶具設計中的仿生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仿生設計并非現代新生的概念,古已有之。傳統仿生設計的核心是托物言志,用茶具寄托茶人美好品德。現代茶具設計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傳統茶具設計思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茶具設計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設計思維,其設計元素、設計理念和表現形式更加多元。
例如Rong Design設計的竹林茶具(見圖1),茶杯、茶壺、茶匙堆疊組合成竹子的形狀。其設計最大限度保留了竹子原有的形態,造型輪廓拿捏恰到好處,簡約大氣。茶匙配以青綠顏色裝飾點綴,將自然之物的淳樸和竹子的高風亮節的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又如以海洋生物自然形態與人機工學結合設計的“聽海”仿生茶具,采用古法琉璃制造技術,相比傳統玻璃制器,隔熱處理更好,美學性更強。其公道杯內壁的流線設計和透明的質感,使飲茶過程和分享體驗干凈整潔,傳遞出設計者呼吁保護海洋生物的美好愿景。

圖1 竹林茶具
飲茶活動本是人們修生養性、陶冶情操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茶具的設計無論是造型、裝飾還是材料、工藝都以質樸、簡約、自然取勝。茶具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回歸自然、回歸本心,構成一種和諧的意境。用“心”“物”合一,實現“物”“我”合一。
器物之間的和諧統一,指的是器物造型與裝飾、比例與尺度之間的協調性。茶具最為講究協調之美。其設計始終以適宜、適度、適量的原則為準則。例如,茶壺與茶杯體積需匹配,通常一壺四杯或六杯的容量。茶壺的流與把手的設計視覺上要平穩。茶具的材質、顏色、造型與茶葉適配,茶具設計要符合飲茶習慣。
雖然,以上是茶具設計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現代茶具設計中,除了基本功能性的需求,也已經對美的定義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即茶具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亦要兼具藝術審美性。那么,藝術審美性如何表現呢?一方面,可以體現在器物形體、比例、大小在視覺上的對稱均衡;另一方面,可以體現在造型結構上的巧妙變化上。
例如,現代設計師閩光培的“天圓地方”雙杯設計,一只口圓底方,一只口方底圓,從杯口到杯底由方入圓、由圓入方,融合變化自然,盡顯和諧之美。設計師Moco L設計的“禪”茶具(見圖2),整體設計遵循“自然之道”,運用質樸、簡單的線條,把手采用弧線設計,將山的凹凸感融入其中,與壺面的水紋虛實結合,山水相望,具有一種空靈、幽遠、山水融合的意境。

圖2 “禪”茶具設計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不多加贅述。總之,現代茶具設計不但重視器物功能,更注重在設計中豐富造型變化,同時在變化中尋求統一。這種統一,是一種宏觀的、整體的統一。
茶具設計成功與否,根本在于使用者在品茶的過程中,能否獲得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從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天人合一”。物境交融,是指通過產品設計,使物與物之間形成一種整體的、自然的、和諧的意境。這種設計思路要求設計者應該為產品注入文化內涵,賦予茶具產品故事性的概念,通過不同材質、不同形態、不同意境形成不同的觸覺、視覺和感覺,以物境進入品茶者的心境。
例如劉培清設計的“忘憂”功夫茶具(見圖3),是以棋道入茶道。此壺與杯造型圓潤似棋子,黑白雙色,質樸無華。茶托似棋盤,茶壺游離在黑白雙色之間,使用此套茶具猶如置身于圍棋博弈的意境之中。人生如棋,需心境平和、拋棄雜念,品茶亦是如此,恬淡寡欲,無欲無求。“回源茶集”茶具設計(見圖4),以枯山水的自然意境融合陶器的質樸手感,呈現出一套微縮式的枯山水景觀,搭配經典黑白配色,輔以簡單的線條裝飾,給人一種典雅樸質的感覺。茶盤設計成陶石景觀,倒入茶水后,形成湖面與山石交相輝映的意境。既體現了枯山水文化內涵,又豐富了喝茶的互動性和概念性。

圖3 “忘憂”功夫茶具

圖4 “回源茶集”茶具設計
茶具設計中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是“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茶具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茶具設計靈感源于自然,吸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追求內在精神價值。而物境融合,就是希望通過茶具的自然意境讓人們在“高壓”的生活狀態中“慢”下來,處于一個平靜、和諧的意境之中。
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命題。“天人合一”,是中國“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茶具設計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滲透和影響下,形成了具有本國的文化特色、文化精神和時代特點的茶具產品。茶具設計依托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用最淳樸的藝術語言和最自然的表現形式,詮釋著中國和諧為美的禮儀文明。
著名的設計師馬克曾經說過:“設計師要去掉中國的形,留住中國的魂”。何為中國魂? 應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蘊含的和諧理念,是茶具設計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現代設計要深入挖掘現代茶具的文化價值,融合“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立足傳統、腳踏實地,做到古為今用,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