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芳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403)
長沙窯是唐代著名的外銷瓷產地之一,大致興于8世紀后期的安史之亂時期,9世紀發展鼎盛時期,10世紀中期趨向衰落。唐代是我國古代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海外貿易不斷擴大,其都城長安已成為國際的政治、經濟中心。
唐代中期以后,隨著造船業的興起及新的海上航線的拓展,中國瓷器大量銷售海外。長沙窯抓準這一機遇,大膽創新,充分利用湘江通江達海的水路優勢,將產品銷往海上絲綢之路沿岸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與越窯、邢窯并肩的唐代重要的出口瓷窯,為推動唐代的海外貿易發展和中西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潭州作為長沙窯瓷器產品交易集散地,成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長沙窯外銷分兩條路線。東線銷往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西線銷往東南亞、南亞、西亞及非洲等地。20 世紀以來,在東、西兩線沿岸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均出土了長沙窯瓷器。
晚唐時期北方持續戰亂,陸上絲綢之路日漸凋敝,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推動唐代的海貿易發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通過多次考古調查和發掘,已經基本探明長沙窯窯址區、生活區、作坊區、原料采掘區、市場區、貨藏區、碼頭區等功能分布區域。
長沙窯匯集南北瓷裝飾技法于一身,以釉下多彩工藝為基礎,吸收多種文化元素,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借鑒古代中國畫中書畫的筆墨精髓,以形寫意抒發情感,講究節奏韻律,形成了當時獨一無二的裝飾風格,并開創了中國彩瓷文化先河。
瓷器上書寫的文字,從審美的角度來說是一場盛大的視覺享受,長沙窯瓷上的銘文字,既包含了民間匠人不拘一格的創作成分,又在其器皿上的書寫字畫以其形體美用傳神的視覺效果使觀賞者感受到工藝美術的魅力。唐代,長沙窯發展鼎盛,該時期繁榮發展的繪畫、書法、詩歌更是給長沙窯帶來絢麗豐富工藝美,在多種藝術裝飾之下的長沙窯發展更加多元化。另外,在書寫藝術的加持下,長沙窯瓷上繪畫在原有的藝術審美基礎上富有一定的趣味性,讓人忍不住駐足觀望。
長沙窯瓷上書寫詩文,是中國在瓷器上發現最早出現在瓷上書寫詩文的一種裝飾手法,古代傳統詩歌題材類型多種多樣,其中在瓷器上所描繪的詩歌題材通常是近體詩、古體詩、格律詩詞。其中以律詩、絕句、排律為主要詩體的用于敘述故事、抒發情感、送別友人、邊塞生活刻畫、山水田園向往、歌頌歷史、悼念偉人等內容都可以歸類于近體詩體裁里。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學發展中,文人通常借助詩歌言志,借助詞句抒情。比如《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著作都是作者為了表達內心深層次想法和情感而創作的文體?!耙栽娧灾尽笔俏覈糯軐W發展史上許多文人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那個時代的人們受客觀現實生活的影響,向往歸隱山林的生活,以獨特的生活態度把對和平的追求和“遁世”向往之情寄托在詩詞之間。許多優秀的詩詞佳作比如山水詩、田園詩、游記詩等著作,都是文人對向往自由的深刻感悟。
詩歌與書法在唐代具有崇高的地位。長沙窯創造性地將詩歌引入陶瓷裝飾中,有效地提升了瓷器審美價值。目前已發現長沙窯瓷銘詩100余首,其中僅有8首出自《全唐詩》。其余皆為反映商業活動、愛情生活、游子情懷、士子離別等方面的鄉土詩文。長沙窯詩歌均以毛筆書寫,行、草、楷、隸兼備,率真瀟灑,無拘無束,別具韻味。
唐代長沙窯瓷器書法等創作主體絕大多數為民間藝人、手工作者、工匠等,他們屬于社會中下層階級,他們出生于民間,勞作于民間,創作思考于民間,于民間血脈相連,他們存在的方式便是民間藝術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瓷上書法與紙上主流書法他們兩者之間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樣在唐代,長沙窯民間手藝人在進行著瓷上書寫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但發揮了獨屬于民間匠人自身揮筆灑脫的書法結構藝術特點,而且極有可能被當時非常有名的書法家所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更多地只是僅僅停留在書寫的筆法與字體本身的結構上的層面,經過民間藝人不斷的的吸收內化融為一體后,呈現出一種是極具民間特色的樸實無華、自由自在的美感。
唐代長沙窯瓷器在中晚唐時期大量流行的題詩裝飾,詩文內容大多是通俗易懂的詩歌,文字樸實、朗朗上口,其內容也是民間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警句,如“仁義禮智信”“懸釣之魚,悔不忍饑”“蓬生麻中,不扶則直”“凡人莫偷盜,行坐飽酒食。不用說東西,汝亦自條直”“小水通大河,山深鳥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過”;有勵志的,如“男兒大丈夫,何用本相居。明月家家有,黃金何處無?”“白玉非為寶,千金我不需;意念千張紙,心存萬卷書”;有勸勉、勸善的,如“天明日月萌,五月已三龍。言身一寸時,千里重金鐘”;有表達對生活,人生的無奈的,“自入長信宮,每對孤燈泣。閨門鎮不開,夢從何處入?”“去歲無田種,今春乏酒財??炙B笑,佯醉臥池臺”“我有方寸心,無人堪共說;遣風吹卻去,托向天邊月”“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有表達相思、思念之情的,如“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歲歲長為客,年年不在家。見他桃李樹,思憶后園花”“一日三場戰,離家數十年。將軍馬上坐,將士雪中眠”。凡此種種內容,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人生中七情六欲的真實寫照。這類瓷上詩歌絕大部分不見于唐代詩歌典籍,而是來自民間藝術家的獨有的創作作品。
唐朝時期發展繁榮昌盛,而在這種發展背景下延伸出來的瓷上詩文藝術作品更是豐富多彩,該藝術創作采用獨特的裝飾工藝,利用釉下彩繪裝飾技術造就而成。首先在泥胎體上用釉下彩的釉料繪制相應紋樣、書寫詩詞等內容,然后在繪制好的圖案或書寫好的詩詞上再罩上一層透明的青釉或透明釉,最后放入窯爐并擺放好相應的位置,并于1 115~1 200℃燒制,這是釉下彩裝飾的技術。這種技術不僅突破當時單一釉下彩的局面,而且創造出多彩釉下彩,傳承至今依然保留其獨特的藝術色彩,觀賞者能夠從獨特的外表下在詩歌文字之間感受到傳承千年的藝術魅力。
圖1為一只唐朝的酒壺,壺身上有詩,所謂好詩配好酒,越喝越有。此款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通高19 cm,壺口外翻,粗頸短流,背部裝有一執手,瓜棱形腹,平底,壺腹有褐彩題寫詩歌一首“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體現了長沙窯的詩文裝飾特征。獨具特色的瓷器外表在詩文藝術的加持下更具神秘之美,兩者交相輝映,讓觀賞者通過獨特的外表體驗到長沙窯發展千年以來的興盛榮耀。起右直行的文字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我國基本的古代漢字排列規則,詞句間互相呼應。此款為五字一行,一共四行,對稱分布。字體結構嚴謹、灑脫,很好地反映了當時創作的匠人心境愉悅,邊喝酒邊題字的自在創作心境。

圖1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長沙窯瓷上書寫的文字,雖不是著名書法家、畫家所制作,但卻是當時唐代最流行的民間藝術風格,創作者雖不是有名的藝術家,卻有著那個時代獨有的印跡。
在我國古代時期,瓷器發展繁榮昌盛。因而衍生出的瓷器品種也豐富多樣。作為較早產生的獨特品種,長沙窯以多彩的外觀和多元化的藝術審美特點在瓷上詩詞的裝飾下,不僅富有獨特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東方的哲學意境,給觀賞者以豐富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向外淋漓盡致的展示了我國古代唐盛時期的繁榮風尚。唐代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發展昌盛,而長沙窯瓷器借助其獨特鮮明的藝術審美特點獨領風騷,為我國的瓷器發展和外銷開創出新局面,成為我國古代藝術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縱觀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唐詩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唐代長沙窯的問世更是為世人帶來許多不朽的篇章。長沙窯瓷上詩有部分來自《全唐詩》原詩,通過窯工們自由創作,充分發揮了民間文學的自由、清新與生機活力。瓷上書寫詩文原本是用以裝飾元素添加到長沙窯瓷器上發揮作用,而后續人們可以從中進一步領悟到豐富多樣的詩詞文化,且這種文化隨著瓷器的外銷遍布廣大地區,讓眾人都能夠領悟到中華的藝術之美,成為傳播中國藝術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國內文學家和考古家對于長沙窯的詩詞繪畫研究較為深入,且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提升,瓷上裝飾元素依然有較廣闊的研究空間,這座獨特的藝術殿堂必將引領我們重新揭開那曾經絢爛又神秘的歷史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