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芮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國的山石文化源遠流長。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石是天地的骨頭,骨頭貴在堅深而不淺露,它作為天地的精華與骨架,承載著大地,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之物,也被人們視為尊崇的神靈。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隨處可見山石的身影,它們寄托了先民對世界起源、宇宙奧秘的認識。
山石在中國文化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期,人們長期與石為伍,石開始被制作成銳利的工具,用來滿足日常生產的需要,高度發達的石器磨制技術也促進了石制裝飾品的發展,一些裝飾品在舊石器后期出現,如鉆孔的石墜等,用于美化人們的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以名山大川作為天地的代表,進行原始宗教活動,以石制器,以石敬神。山石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厚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它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被廣泛使用,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藝術中,山石形象經常被用作背景或元素來裝飾畫面或表達特定的主題。在中國畫中,山石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云:“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群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這時的山石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技法簡單,山石只勾勒大型,沒有任何皴法。有關山水畫的著述較多,山水畫的發展和當時玄學思想的盛行、玄學之士標榜隱逸有關。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山水畫才逐漸的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時的山石已成為畫面中的主要形象,并且形成了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風格迥異的流派。
到了五代時期,山水畫家深入自然寫生,使得山水畫逐漸成熟。這一時期山石技法逐漸完備,擺脫了以前的簡單技法,根據山石結構,創作出了以點、線為主要特征的皴法。
此外,在古代園林中,山石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們被用來創造自然景觀,模仿真山真水,給人們提供一個觀賞點。
山石形象在現代藝術中得到了創新和發展,不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表達方式和觀念上也有所創新。
當代藝術家對于藝術創作的探索不再執著于架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自然就成為了藝術家的實驗地,隨著藝術家思維維度的擴張,藝術家在大自然中將石頭、水以及其它自然物質建構來重新思考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問題,他們利用山石將雕塑形式的藝術品與景觀相結合,大地藝術應運而生。
另外有一些藝術家使用塑料、金屬等非傳統材料來創作山石形象,這些作品充滿未來感與現代感,而且也能重塑人們對自然山石的認識。
陶瓷藝術中的山石形象通常以兩種方式呈現:①作為裝飾元素出現,用來表現山水風景或寓意自然之美;②以雕塑手法呈現,用來表現巍然的山石精神。
在陶瓷器物上,藝術家們通過彩繪、刻劃等方式呈現。山石紋飾在元、明、清不同的時代多是作為其他紋飾的襯底,但也有作為主體紋飾的。瓷器上的山石紋飾,有的輪廓圓潤,有的皴染復雜,或層次分明,氣勢磅礴,或淺描淡染,悠然典雅。
而現代藝術家,例如白明的釉下彩作品《青山仁愛》(見圖1),山石形象就被用來作為主題紋飾,營造出山水畫般的意境。他把瓷與石兩個安全不同的物類,也是不同的技術觀念放到一起,化解自然與人工的對立。在他的山石一系列作品里,以石頭造型為裝飾主題,打破視覺界限,把立體轉化為平面,硬度轉變為柔和(見圖2)。

圖1 白明《青山仁愛》

圖2 白明《紅靈石》
另一部分藝術家通過雕塑手法來表現陶瓷藝術中的山石精神,自然山石的形態和紋理是藝術家們可以借鑒的靈感來源。通過細致觀察和研究自然山石的狀態,創作出具有獨特審美風格的作品。
黃勝的《逍遙游》用大體量概括出深遠的隱者山水,可見作品中對于“道”的思考,《觀山》(見圖3)營造了一位對山沉思的名士,圖中的名士與山對望,無意間也長成了山形,也有了山的壯闊。黃勝以大寫意粗放灑脫的筆法營造出文人的山石風骨,具有強烈的省思意味。

圖3 黃勝《觀山》
王京成崇尚“石”的精神,他的作品《大風歌—力士》將陶瓷材質回歸到自然山石的本真狀態,借由傳統洞窟人物石刻的意象,體現默默無聞、傲然屹立的山石風骨。
此外,陶瓷藝術家也嘗試將山石形象融入到裝置藝術中,通過技術與陶瓷材料的交融,創作出獨特的山石形象作品。總之,山石形象在陶瓷藝術中以多種方式呈現,并被賦予了寓意和象征意義。
山石形象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山石一直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山石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以自然的形式存在,不受人工的干預。人們欣賞山石的形態、紋理、色彩,感受自然之美,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種崇尚自然的觀念體現出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通過親近自然、欣賞山石,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山石雖然高大雄偉,卻總是默默無聞地屹立在原地,這又體現出了謙遜與內斂的品質。與此同時,面對山石這種宏偉的自然景觀,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與無力。這種敬畏之心反過來促使我們思考自身的存在意義,我們究竟為什么存在以及我們與大自然的關系。在敬畏山石的同時,我們也會開始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責任,努力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
總之,山石中蘊含的人文思想極其豐富,包括崇尚自然、追求品格、感悟人生、情感寄托等方面。這些思想和我們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相互呼應,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觀察自然之美以及人生意義的重要視角。
山石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愛表達的題材之一,古代文人們喜歡通過山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喜好沿襲至今,陶瓷藝術家以石為題,將它們作為載體來傳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唐代的白居易就曾寫到:“有自然之聲,有自然之色,有自然之氣。”
山石形象還被藝術家們賦予了深刻的哲學意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石被視作“道”的象征,在道教經典中,有許多關于山石的描寫和傳說,如老子在《道德經》里關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的論述就強調了山石與水的和諧共處的關系。“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所指的就是山石的形象,其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在道教中,山石被認為是最能體現自然之道的物質之一,人們可以在觀察山石的過程中領略到自然的真諦和道的法則。同時,道教中的陰陽五行思想對于山石的解釋有著重要的影響,山石的形象和色彩的特征都被認為是五行思想的體現。例如,山石的形態通常被分為陽石和陰石,陽石剛健,象征著陽剛之氣;陰石柔潤,象征著陰柔之美。這些特征與陰陽五行的思想相呼應,為人們提供了理解與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在陶瓷藝術中,山石形象是藝術家們的心靈寄托,他們相信在山石中蘊含著智慧與神靈,通過與之交流可以獲得心靈的凈化與安寧。同時也體現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審美追求。
在陶瓷藝術中,山石形象作為一種重要的元素,不僅在造型、肌理、色彩等方面展示出獨特的美學特征,還蘊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在陶瓷藝術中,通過將山石形象與陶瓷造型相結合,可以創作出更具層次感呢和立體感的作品;通過將山石形象與陶瓷繪畫相結合,可以創作出更具情感與意境的畫面。山石的自然之美、細節肌理、壯闊雄偉以及動態與靜態的結合等特征,都在陶瓷藝術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同時,山石形象還具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特點,成為陶瓷藝術家們表達對自然、歷史和文化認知的重要媒介。山石形象在陶瓷藝術中的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豐富了陶瓷藝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還體現了人類對文化、歷史和自然的感悟與認知。通過將山石形象與現代藝術觀念相結合,還可以為現代陶瓷藝術提供新的靈感與思路,推動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