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廷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超寫實主義,全稱為超級寫實主義,又稱為新現實主義和照相寫實主義,是一種追求極致真實的藝術表現形式。超寫實主義源自于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再現,以超凡的技巧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創造出與真實對象幾乎無法區分的藝術作品,其作品形象逼真的仿佛面對照片、真人以及實物。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20世紀70年代,美國首先形成了一個由眾多畫家和雕塑家組成的傳統藝術團隊,他們分別采用了各種寫實的藝術手法,并逐漸達到了超寫實主義的巔峰。如美國的超寫實主義藝術家畫家馬爾科姆·摩雷、拉夫·戈英斯以及雕塑家杜安·漢森、約翰·德·安德烈等[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物質材料的日趨豐富,無論是在美國、日本還是中國,都有一群對超寫實主義藝術風格充滿激情的代表性當代陶瓷雕塑藝術家嶄露頭角。出現了像瑪麗蓮·萊文、理查德·蕭以及杰克·斯坦切克,還有日本的三島喜美代等早期杰出的超寫實主義風格的當代陶瓷雕塑藝術家。他們通常運用高超的陶瓷工藝和精湛的制作技巧,呈現出極為逼真的自然藝術作品。但在日益發展的超寫實主義下,很少有人會關心“超寫實”深層隱藏的精神實質。人們往往會為這些超寫實的作品而感到震驚,忘記去思考作品本身傳遞出來的精神內涵。
泥板成形技術是一種通過碾壓、擊打或切割陶土,使陶土變成具有可塑性的泥餅進而制作出各種雕塑和器物的方法。在陶瓷雕塑領域,泥板成形得到了廣泛應用。這種制作方式可以將泥板切割成不同形狀,再經過燒制后便形成各種各樣的造型。這種創作技法在陶瓷藝術中得到了廣大的采納,為其帶來了眾多的創新變化。泥板成形雕塑,也被稱作泥板雕刻或泥板刻劃,主要目的是為了創作規模較大的藝術作品。通過利用泥板的柔韌性和粘接性,在對泥板進行粘接、切割、擠壓、揉捏、卷、刻的過程中,直接塑造出雕塑的形狀[2]。由于泥板結構與造型獨特新穎,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受到藝術家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自現代陶藝發展以來,人們對于當代陶瓷雕塑的創作技法不僅繼承了傳統的陶瓷雕塑創作方式,還進行了研發改進。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藝術家瑪麗蓮·萊文采用泥板成形的工藝,創造出了大量的皮質的手提包、舊皮靴、皮夾克、皮箱等作品,而萊文通過對這些老舊的皮制品的動物皮革紋路模仿以及物品在長期被人們使用后的磨損、污垢,甚至是對皮革塌陷的褶皺和殘破的金屬掛件,使她的作品惟妙惟肖。當1970年,她的作品《皮夾克》(見圖1)在紐約第一次展出時,因為人們無法用肉眼分辨真假,從而引起了廣泛的震驚,也因此受到了大眾的關注。

圖1 《皮夾克》陶瓷
在后來的創作過程中,萊文巧妙地融合了尼龍和其他纖維紡織品到泥料中,這不僅成功地防止了泥板的破裂,還使得泥巴的柔軟性更趨近于皮革。萊文稱自己的作品是“沒有日期的歷史”。
中國陶瓷的彩繪藝術主要可以劃分為:釉上彩與釉下彩這兩個主要類別。在當代陶瓷雕塑領域,很多藝術家也開始嘗試將釉上彩用于創作之中。在那些超寫實主義風格的陶瓷雕塑中,釉上彩作為一種裝飾技巧是較為常見的。在絲網印刷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顏料進行選擇,從而使得新彩可以得到較為穩定的色彩表現效果。與傳統的釉下彩方法相比,新彩展現出了其獨特之處。這使新彩可以將色彩表現得更為豐富生動且更加逼真。在超寫實陶瓷雕塑藝術中,釉上彩的普遍使用主要是因為其燒制溫度約800℃,這意味著燒制完成后的顏色基本上不會受到溫度波動的影響。但釉下彩的燒成通常要在1 300℃的高溫環境中完成,這導致燒成顏色的轉換難以預測。
三島喜美代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備受矚目的日本少數女性藝術家之一。她以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并創作出具有強烈個人特色的作品,同時也致力于將這種觀念融入到自己的藝術當中去。她在陶藝領域所獲得的成績同樣引人注目。她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向世人展現了她對陶瓷的理解與認識。除了采用陶瓷作為創作材料和工藝外,她的藝術創作在展現手法和呈現方法上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藝術才華。
三島喜美代的藝術創作主要受到日常生活中垃圾的啟發,并普遍采用了絲網印刷的方法(見圖2)。她認為垃圾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色彩和肌理感,通過這種材料可以將其表現出來。在制作大型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她通常首先采用捆扎技術來塑造作品的整體外觀。當坯體完全干燥后,使用絲網印刷技術在坯體上進行印花轉移,并采用噴涂方法給作品上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在燒制過程中對裝飾顏色產生不良影響。

圖2 《可口可樂箱》
川上力三和三島喜美代都是在同一個時代出生的,而他們真正開始學習陶瓷專業是在二戰結束后。川上力三的藝術創作始終聚焦于日本社會的變遷,他對日本過度包裝導致的環境問題高度關注,并成功地創作了與此相關的現代陶瓷雕塑,如被壓縮的鋁罐等。1970年,日本成功舉辦了世博會,吸引了大批人口涌入日本進行旅游。與此同時,對消費品的需求急劇上升,這些商品也給日本國內的垃圾處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眾多的鋁制品是通過將其壓縮為球狀來進行回收的。在這種背景下,川上力三通過藝術創作來揭示消費品被過度消費的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鋁制產品過多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3]。川上力三的藝術創作并未使用絲網印刷技術,而是選擇了釉料來展現金屬鋁的獨特質感。盡管他的作品沒有三島喜美代那樣超寫實,但他的作品更純粹地反映了當時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為了更深入地呈現超寫實主義的陶瓷雕塑,藝術家們也致力于通過肌理的方式來傳達更豐富的情感。肌理不僅能看到真實事物本身,還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藝術創作者想要表現的主題和思想內涵。肌理描述的是物體表面的紋理結構,肌理表現的藝術語言就是一種獨特的形式美法則。通常肌理和質感的意義是相似的,當肌理與質感結合時,它既可以作為材料的一種展現方式被人們所體驗,同時也可以通過工具來創造出新的肌理形態。對于陶瓷藝術來講,肌理不僅是一種裝飾語言和表現手段,而且還是構成陶瓷雕塑外觀造型和內在氣質的重要元素之一。采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制作技巧,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肌理效果。
鈔氏兄弟創作的《時輪》(見圖3)展示出一個破損的木制輪胎和一個底部有塌陷的橡膠輪胎,但當欣賞這部作品時,仿佛能觀看到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變遷,感受到一種來自心靈上的震撼。他們采用的宏偉的敘述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將自己對歷史的洞察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展現出獨特的敘事手法和純凈的語言。用一種近乎透明的材料表現出豐富而復雜的視覺形象,通過各種材質與不同質地的紋理來營造畫面氛圍。他們的藝術創作充分展現了個人的生活軌跡和國家的重要事件,對于雕塑的造型也是細致入微的。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當中去,以一種細膩的筆觸表現著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思想,這正是肌理為人們帶來的情感體驗。

圖3 《時輪》
在當下這個藝術迅速崛起的時代,超寫實主義陶瓷雕塑得益于科技的飛速發展和藝術家自身高超技藝。藝術具有多樣性,而陶瓷雕塑僅僅是這些多樣性中的一個。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陶瓷雕塑越來越趨向于生活化和個性化。多種藝術形態的出現反映了社會需求和審美的合理性。所有藝術形式都是相互聯系的,現代藝術不斷地對當代陶瓷雕塑產生影響。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創作技巧和審美特點,無論是寫實或寫意、具象或抽象。陶瓷雕塑作品要想具有生命力就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要求藝術家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認知力。當代陶瓷雕塑與傳統雕塑不同,它并非以人物為核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視為藝術的主體。只有對美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并依此創作出形式獨特、內涵豐富的藝術佳作。
當代陶瓷雕塑所展現的超寫實主義藝術風格,是建立在“將生活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的觀念上,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會留下藝術的印記。[5]在當代陶瓷雕塑作品當中,我們看到眾多的藝術風格,即超寫實主義與陶瓷材料結合后所產生的新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藝術風格使得曾經被高度尊崇的藝術重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得一般人也能體驗到其與現實的緊密聯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用一種崇敬的心態和態度去面對它。這種風格的出現與藝術家的個人經歷有著直接的關系,也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具有這種藝術風格的藝術家們對藝術情感,在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微妙發現和創作元素進行了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并從這些元素中汲取了創作靈感。
通過對超寫實主義下的當代陶瓷雕塑的研究,可以看到超寫實主義風格在陶瓷雕塑領域的獨特魅力。超寫實主義風格陶瓷雕塑以其驚喜逼真的表現方式展現出來了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真實觀察和創造力。通過運用各種創作技巧,藝術家們能夠將陶瓷材料塑造成各種生動的形象,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觸覺和視覺體驗。同時超寫實主義風格陶瓷雕塑也具有著審美價值和人文情懷,能夠引發人們對現實與虛幻之間的辯證思考。因此,超寫實主義下的當代陶瓷雕塑將會隨著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而變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