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萍
(高文萍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記錄紫砂巨匠陳鳴遠時的描述,其意為人間的珠寶玉石都沒有宜興紫砂那么珍貴,盡管有一些文學性的夸張描述手法,但也能反映出古人在那時就已經對紫砂高度的認可,因為紫砂礦料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在天目山余脈和太湖之水的交匯下,礦料中蘊藏著豐富的石英、云母和鐵質,經過1 180℃的高溫燒制以后,形成了獨特的雙透氣孔結構,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茶湯的香味,受到了廣大壺友們的喜歡和親睞。與此同時,宜興的紫砂匠人們用自己的妙手天工和天馬行空的相信,創造出一種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藝術形式,展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紫砂藝術作品“石瓢壺”(見圖1)采用了人們常見的子冶石瓢的形態特征,筆挺的三角形架子能夠很好地展示出其中蘊藏的文人風骨,也正是這樣的特征,幾百年來依然能夠方興未艾,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人們的茶座之上只能選擇一把紫砂的話,那么許多朋友會把石瓢壺作為第一首選,因為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及藝術價值和人文審美,成為了紫砂藝術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1 石瓢壺
此壺壺身的線條剛勁有力,特別是在全手工的摶制過程中,能夠感覺到一種傲立向上的氣魄和寧折不曲的品格,在轉角的過渡之間也是游刃有余,壺底置三小足,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藝術效果。壺嘴鋼管直流,出水爽利,如果把紫砂壺視作一把實用器的話,那么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參考,所以在許多石瓢器型的演變過程中,直流壺嘴一直保存下來。
與之相匹配的壺把則是三角形的姿態,和壺身組合成為平行四邊形的視覺畫面,端握舒適,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特別是壺蓋飽滿,線條柔和,上面的壺鈕則是經典的橋梁設計,把江南水鄉的人文特點和剛柔并濟展示得淋漓盡致。
與此同時,此壺壺身還有陶刻的裝飾,上面的銘文“寬仁厚德”所要表達的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搭配石瓢壺可謂是相得益彰。從整體上來看紫砂藝術作品《石瓢壺》,人們能夠感受到創作者對于紫砂傳統器型石瓢的獨到理解,尤其是在進行摶制的過程中,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盡量地保留了自己的特點,在直的線條和柔的線條之間過渡游刃有余,更好地去展示出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樣的一把紫砂器,從古至今都是人們茶座之上的焦點,從形態的挺立到后來裝飾的演繹,讓無數的文人雅士為之傾倒,愿意在上面進行陶刻裝飾和銘文寄托,也讓后來的紫砂藝人們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無數的改良和演繹,最終成就了更多的經典,也讓今天的人們在使用這樣一種器型的時候,除了得心應手的體驗感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對蘊藏于紫砂藝術中的人文內涵的理解和期待,向往一種宛如古代君子之風的品格特征和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
石瓢壺,在今天紫砂界響亮的器型,它最初的由來卻是一把石銚,用于煮水烹飪,在后來的演變過程中,成為了今天人們所熟悉的模樣。石瓢的歷史,要追溯到陳曼生,正是在這位西泠大家、書畫奇才的紫砂愛好者的參與設計之下,曼生石瓢的橫空出世讓人們能夠感受到我國傳統文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秉持的一種人文操守和人生理想,恰如石瓢矍鑠的姿態一般,成為了人們心目之中的文人形象。
經過歲月的流逝后,瞿子冶用梅花、竹子等賦予了石瓢壺新的靈魂,在形態的特征上,子冶石瓢達到了三角形筆挺架子的最高度,讓人們能夠一眼就記住它的樣子,而且在詩文畫面的裝飾下,那種濃郁的金石味道和人文氣息彰顯著石瓢壺的風情萬種,后來梅調鼎等文人在此基礎之上也做了大量地改良和裝飾,使其流傳得更加廣泛。傳及今天,一代紫砂巨匠顧景舟創制了屬于自己的景舟石瓢,盡管形態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更加的豐腴低矮,但是壺口更加的開闊,投茶倒茶也比較方便。后來的漢棠石瓢、平蓋石瓢等諸多的石瓢演變而來的器型,都基本保持了此形態的三角形設計,所以在紫砂圈里面有著“跌不破的型”。
石瓢作為一個傳統的紫砂器型,在無數的匠人手中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作品“石瓢壺”也是力求保持子冶石瓢那種完美的骨架和姿態,全手工的摶制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保持身筒的挺立和倒角的過渡自然,同時還有銘文的裝飾,把人們生活中能經常看到并且運用其中的“寬仁厚德”的理念,這是儒家經典中極力宣揚的觀點,也是我們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后所秉持的行為處事方式。一把小小的紫砂石瓢壺中,能夠容納阡陌塵埃,也能夠容納山川萬物,讓人們在一壺壺的香茗之中,感悟紫砂藝術的歷史淵源。
瓢非一式,造化天工。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更迭,紫砂藝術的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一把把關于石瓢的紫砂壺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不得不佩服紫砂匠人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全手工成形的技藝水準,能夠讓廣大的壺友在飲茶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寄托以及人文內涵,折射在紫砂器上面,石瓢壺的創作理念就是希望把紫砂的人文素養得到全面的衍生,提高廣大壺友的審美,也在無形之中為紫砂藝術的發展和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