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峰
(江蘇省陶瓷藝術實訓基地 江蘇 宜興 214221)
2005 年底,一個好消息在江南宜興小城不脛而走,傳統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受到到全國各地壺友的關注。但是對于宜興世世代代以制陶為生的藝人們來說,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情理之中。紫砂藝術自明代小書童龔春根據千年銀杏樹樹癭形態仿生而來的“供春壺”開始,已經延續幾百年,形成了完善的造型體系和藝術傳承。特別是在許多文人雅士的廣泛參與下,紫砂藝術迎來了新的生命力,逐漸地從實用功能升華到鑒賞的藝術品,成為了寄托情感和表現文化的一種良好載體,在人們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能夠產生緊密的聯系,彷佛一位陪伴多年的老友一般,將自己內心的故事娓娓道來。
紫砂藝術作品“長樂壺”(見圖1)是為了呼應癸卯兔年的主題來創作,采用了傳統紫砂的方器設計,同時加入了非常巧妙和豐富的紫砂陶刻裝飾。特別是許多敦煌飛天的元素運用其中,讓人們能夠欣賞到一把富有傳統韻味卻創意十足的藝術作品,其中濃郁的人文風情吸引著更多壺友關注的目光。

圖1 長樂壺
此壺壺身以四方的形態示人,飽滿端正,在鑲接之處的處理卻比較的圓融,過渡自然,線條抑揚頓挫之間勾勒出整體的氣韻和風度。壺嘴彎流設計,出水爽利,上方為一對兔耳的裝飾,柔和的向下耷,呈現出扭頭觀看的俏皮姿態。壺把也是采用了同樣的設計元素,俯視觀之,其態拙趣,而且端握也非常的舒適,實用性很強。壺蓋有著飽滿的弧度,與壺口完美的壓合,氣密性良好,壺鈕則是方形的設計延續著和諧統一的風格,拿捏稱手,整體上能夠感受到卯兔瑞吉,融于其間,高卓且舒,不落俗套的創意設計風格。
壺蓋上面利用紫砂刻繪技藝展現出“藻井”之貌,蓮花紋均勻的分布其上;壺鈕刻畫裝飾敦煌文化中“三兔共耳”之畫像,壺身一側刻繪敦煌飛天五圖,象征自由、歡樂。只見其羽化飛天的神靈橫空飛翔,勢如飛鶴,衣裙飄曳,衣紋的線棱自然,細絲如發,動感極強,為觀者立體構建了敦煌飛天藝術的繁華和紫砂匠作之美。壺身另一側刻繪篆書銘文:“三兔共耳,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簡明扼要,點題點意。
從整體上來看紫砂藝術作品“長樂壺”,創作者通過方器的設計、陶刻裝飾以及紋飾點綴等不同的手法,營造出了人們非常喜歡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展示出了精湛的技藝水準以及裝飾手法的多元化,非常符合現代紫砂藝術的審美,特別是在四方摶制的過程中,許多轉角的處理具有一定的弧度,起到了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
而“三生兔”的概念詮釋和畫面的運用,更加具有中國哲學文化中的思辨思想,再加上銘文的詮釋后,令人心生神往,非常期待能擁有這樣一把既有超高的顏值,同時使用也非常趁手的作品,在茶座之上定然能夠演繹出和諧的樂章,提高廣大壺友的藝術審美,也讓更多形式的文化藝術和紫砂完美地結合起來,推動了紫砂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也啟迪更多的紫砂匠人能夠在傳承紫砂藝術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領悟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我國傳統文化之中,“三”既是一個具體的數字,也是抽象的概數表達,三是一個節點,是衍生萬物的開端。所以三耳兔以一中心點環繞奔跑,分別代表著“前世”、“今生”和“來世”,它們彼此相連,卻永遠追不到對方,也寓意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之美意。其中還有著“月中何有,白兔搗藻”的設計理念。
圖案富麗華貴,既融合了敦煌文化的精髓,亦將紫砂之底色渲染,匯聚三才:天、地、人。敦煌文化本來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人們理解古代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宗教藝術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極具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這一巧妙的運用亦隱現著中國人圓通內斂的處世哲學。知物善用,紫砂手藝人帶著心意造物,人們與器物相處達到的精神共鳴,也感受到了中華瑰寶“敦煌”藝術的觸手可及。
這件作品“長樂壺”雖然圍繞兔子的形態和主題展開創作,但是卻并沒有大張旗鼓,而是在通過非常精湛的陶刻技藝和方圓融合的技巧,還有諸多敦煌元素的點綴,從而更好地成就了這件作品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一把紫砂壺可以讓人們非常輕松的沖泡出口感適宜的茶湯,而且沒有多余的雜質味道和熟湯氣。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樣融合的作品充滿了中國哲學的思辨思想,很容易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通過一把把小小的紫砂壺,可以窺探到世間萬物的運行發展規律,經過紫砂藝人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妙手天工的技巧,讓人們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汲取更多的藝術創作元素,從而促進紫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體驗其中奇妙無窮的文化內涵。
器物之美,平凡而偉大。從鍋碗瓢盆的飲食道具開始,各種不同形態的器物充斥著生活,一蔬一飯的補給,一茶一座的滋養。宜興的紫砂藝人們閱讀著不同的器物,廣大的紫砂壺友們使用著包羅萬象的紫砂壺,在慢慢的積累過程中改變著它們,也被它們慢慢改變。這樣的美好過程讓人們相信器物是人類擁抱一切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人類的酸甜苦辣,也定然承載著熠熠生輝和美好堅韌的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