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杰
(上海海派紫砂藝術研究所 上海 200000)
Chat GPT 以不可抵擋的勃勃生機火遍全球,它強大的“學習力”和“創作能力”顛覆了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2022年8月,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的數字畫作,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震撼了藝術圈和科技圈。事實上2018年已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幅AI畫作,名為《埃德蒙·貝拉米肖像畫》(見圖1)的油畫作品在佳士得拍賣行以43.25萬美元的成交價,似乎賦予了“AI藝術”的收藏價值,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新興事物,一種隱隱不安的危機感一起襲來,擺在了人類藝術家的面前,成為藝術從業者和整個藝術行業必須面對面的藝術命題。

圖1 埃德蒙·貝拉米肖像畫
隨著Chat GPT 從3.5到4的快速迭代,預見了以它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將強勢取代人類社會一切有規律與有規則的工作。恰恰藝術是不可捕捉的意外,盡管AI已經成為琴棋書畫的全能選手,一出場就在藝術圈和科技圈成為現象級“網紅”,并且首發以43.25萬美元的出場費撞進了藝術市場的大門,相繼各種AI實體作品和藝術裝置都被收藏進了博物館,這就意味著“AI藝術”可以和人類藝術價值對等,共享同一個藝術盛宴,甚至將替代人類藝術家慢工出細活的創造性工作嗎?
AI藝術是算出來的作品。以《埃德蒙·貝拉米肖像畫》數字畫作為例,這幅作品來自巴黎名為“Obvious”的創作團隊。他們使用的算法是GAN(生成對抗網絡)。他們給GAN 投喂了15 000幅(14~20世紀)的肖像畫,讓它深度學習,GAN 內部的生成網絡和判別網絡互相博弈,在這堆海量肖像畫的基礎上進行交替對抗訓練。
判斷一個樣本是來源于真實的肖像畫還是來源于生成網絡,而生成網絡則負責生成那種判斷網絡無法判斷出來源的樣本,直到判斷網絡再也判斷不出樣本的真實來源了,生成網絡獲勝,模擬生成了這幅埃德蒙肖像畫。仔細觀看,還是會讓人想起荷蘭畫家倫勃朗·萊因的畫作風格,所以說,就目前而言,AI藝術先天就不具備自主創作的藝術特質,仍然需要倚仗人類藝術家們的智慧喂養來建造龐大的數據庫,用錯綜復雜的算力模擬生成,無論如何變化,在它們的身上還是能看到無數人類藝術家的零星倒影。
人類藝術是從心出發的啟發式創作,他用鮮活的感官和豐富的情感去獲得創作靈感。AI可以通過分析人類原畫作光線明暗、線條粗細,色彩寡艷來精準臨摹生成畫作風格,但它無法理解和體驗人類藝術家在線條、色彩、留白里隱藏的起伏情緒,我們善于見景生情、借景抒情,如青如翠竹,白如凝脂,黑如烏羽,眼前立馬一片生氣之色,而同樣的顏色,陰郁之時,看到的即是“青如草滋,白如枯骨,黑如水苔”,沉暮之色四起。這些“憂郁、憤怒、愉悅”等代表人性溫度的詞語,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對應的映照和宣泄,繼而化成藝術家的心血作品。
這件作品里有多少撕碎的畫,多少摔掉的壺,還有深夜被靈感折磨又喚醒的痛苦和激情,甚至瑕不掩瑜的小小遺憾,這些故事都收藏在里面秘而不宣,想起來就可以熱淚盈眶。而在AI這里,這些熱氣騰騰的情緒詞語被創作者編譯成單調的指令代碼,就這樣無情而高效地輸出了許多美麗的圖片。
綜上所述,隨著AI在藝術領域里的參與度越來越廣,很多專家都在不斷探索和解決AI自我意識和自主創造力的先天局限性,AI藝術作為一種新生的潮流藝術,一定會擁有一批AI藝術超酷玩家,但藝術里一個珍貴的價值就來自稀缺、意外、遺憾,當AI藝術品進入到家家戶戶,笨拙、緩慢而有溫度的人類藝術會因強烈的個人風格,變得更加珍貴起來。
了解了AI藝術的創作邏輯,它需要被海量的世界藝術智慧喂養才能建立愈來愈強大的數據庫,如果說AI藝術在未來將會改寫世界藝術史,那么作為原始數據的人類藝術家的使命將變得更為重要,藝術家越強大,其成果越豐盛,藝術史的未來也將變得更美好。我們應該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安心回到藝術傳承和藝術創新中去,深耕我們所在的藝術領域。
看過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就會更懇切理解中國文化。“鄉土”這個詞具有矛盾的美感,充滿煙火氣,又有落了地的詩意。鄉土是安身立命的飯碗,也是心靈故鄉的歸宿。沒有文字以前,鮮活的中國文明就在鄉土社會中衍生了,靠著口口相傳的禮俗文化、人世經驗及身體語言,指石為證都可以傳情達意。后來文字下鄉,便有了學堂,鄉土社會的基層開始慢慢地流動起來。
一把五色土,也是從鄉土而來,金木水火土,五行具足,相生相克,幻化成一把潤如君子的紫砂壺,明明有金屬的質感,握在手上卻溫潤如玉,擺在喧嘩市井,盛一壺茶迎來送往,還是有端莊靜氣,雖是布衣荊釵,也不蓬頭垢面,將自己捯飭得潔凈明亮,讓清貧歲月有了日日新茍日新的喜悅。
文字下鄉就如陳曼生遇見楊彭年,匠人和藝術家的頂峰碰撞,開啟了紫砂壺的文藝復興,也啟蒙了民間的美學普及。沒有文藝參與的紫砂壺素面素心,天然帶著佛性,而文人壺的出現,讓紫砂壺從市井擺進了書齋廟堂,造型、泥色、銘款、書法、繪畫、雕塑、篆刻等融為一體,相繼百年間,陳繼儒、董其昌、鄭板橋、陳曼生、吳昌碩、吳湖帆、唐云、黃賓虹等文人大儒的設計參與,升華延展了紫砂文化內涵,讓紫砂壺從市井走進了書齋廟堂,從此獨步天下。它既是把玩的用器,也是案頭的清供,可雅可俗、不卑不媚,一壺茶里裝著人世光景,也養著人的德性。
胡蘭成在《禪是一枝花》一書中直言:“我讀禪宗的書,直覺地知道禪非達摩所創,禪自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歷代文人多和禪宗親,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文人壺、茶道、中國園林的和諧美學。當你打開國外任何網站,搜索“紫砂”,就會關聯出“China Yixing”,世界在這一刻達成空前的統一,五行具足的紫砂壺天然具有空性和外交氣質,和不爭不搶、自強不息的中國文化相互映照,一句“吃茶去”回答了所有人世紛爭。舊時出遠門的子女,老人會包一把土讓孩子帶在身上,到了異國他鄉水土不服,取一些土開水服飲,很快就能舒解腸胃。
在西方風俗里,也有類似的民間偏方,人類對于鄉土的眷戀是相通的,遇見鄉土中造化出來的紫砂美器有撲面而來的親近感,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在一把紫砂壺的文化審美上,可以實現地域性和世界性的相互兼容。
溫潤如玉的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君子不器,必然要先成器,接著不囿于器,最后不累于器。筆墨當隨時代,事實上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是弄潮兒,他們既是傳承者,又是反叛者,孜孜不倦推動著藝術史的發展和迭代。在此藝術洞察之下,筆者設計創作的一套新時代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入選江蘇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就是以當代視角去洞見新時代的中國,在同一個世界的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兼容并蓄,傳統與現代眉目傳情,在一套系列作品中看盡中國紫砂在造型、泥色,書畫、雕塑、彩繪、篆刻、膠泥等工藝美學,拎出去是一套對外普及的移動的紫砂小百科,又可以將藏在壺里的新時代的中國講給世界聽。筆者秉承極簡克制的藝術表達,在藝術造型、工藝、泥色與十二生肖的文化意象高度對應,也將新時代中國的外交思想融合其中。
在《魚躍龍門》(見圖2)作品里,筆者弱化了龍圖騰悍猛強勢的權威感,將龍的柔韌身軀拱曲起一座橋的姿態,巧妙連接魚形壺身,形成龍門提梁,以強烈的中國青花元素幻化祥云波濤,云海之間,面目可親的中華龍與魚兒相互戲水,也映照著在世界危機面前中國躬身入局,挺膺負責的大國擔當。如生肖蛇在口彩文化里雅稱小龍,二月二,龍抬頭,春雷滾滾,被驚醒的小龍不由抬了抬頭,又考慮到中國民間意象里蛇有糾纏冷郁之氣,而在新約圣經《馬太福音》中耶穌頗有深意地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要靈巧如蛇,馴良如鴿子。”在中國文化里,鴿子是傳遞和平的吉祥圣鳥,耶穌的思想和中國外交智慧在這里緊緊握住了手,筆者將抬頭向上的小龍引作壺流,靈巧又憨態可鞠,宮廷壺的端莊堂皇的高高姿態上,層層波動的圓潤筋紋,表達小龍安詳的盤旋而上,一只溫良小鴿乖巧落在壺蓋,微展的雙翅巧為雅致壺鈕,邀請世界共襄一場友好的盛宴。

圖2 魚躍龍門
筆者把這件作品取名為《溫良如鴿》(見圖3)。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十二個月,都代表著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具有外交屬性的中國紫砂藝術也在這套系列作品里完成了一場外交彌撒。

圖3 溫良如鴿
筆者前面論證了無情高效的AI藝術替代不了有情笨拙的人類藝術,但AI藝術必將會有藝術圈的一席之地,深刻影響人類藝術史的發展。那么,當中國紫砂遇上AI,是危機還是機遇呢? 人工智能可不可以賦能紫砂文創設計和研發,助力紫砂產業強壯興旺?
用中國文化看AI的強勢出場,一句話就可以消解: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者駕馭器,無論AI如何強大,都可以視為我們趁手的工具。我們擔心AI繪圖會消解紫砂手工設計的尊嚴感和價值感,其實是杞人憂天。藝術價值一是體現在高貴的藝術收藏里,一件件手作藝術品仰著高傲的頭待價而沽,在這個領域,有情有溫度的人類藝術品,在AI時代,尤其具有尊嚴和價值。紫砂藝術承擔的另一個使命是紫砂美學的啟蒙和普及。
AI繪畫并非我們想象來的容易和廉價,《太空歌劇院》(見圖4)的創作者花費了80 h,900多次迭代,來慢慢調整這個提示文本,比如添加“堂皇”“奢華”這樣的關鍵詞,來優化整幅畫的基調和氛圍,他既要精通世界藝術,又要善于駕馭AI系統,如果一個紫砂從藝者與AI合作,生成的成果質量與設計者的紫砂藝術造詣息息相關,紫砂文創設計者終其一生最多也只能創作幾千幅作品,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的幫助,再用藝術家的眼光去刪選,藝術家的創造力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從而衍生更多形式的紫砂文創產品,如年輕人喜愛中西文化的混搭沖撞,日本的浮世繪,中國的紅樓夢,梵高的向日葵,都可以呈現在紫砂美器上,將紫砂茶盞、壁掛、花器、化裝舞會的面具等都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

圖4 太空歌劇院
隨著AI的強大算力,它在藝術領域的擴張將會越來越強勢和活躍,除了創作實體的紫砂文創產品之外,未來可以運用在紫砂文化策展上,用在紫砂藝術空間的美學設計和打造上,為家庭量身定制風格化的紫砂美學之家。在越來越快的時代里,向世界普及優雅緩慢的美學慢生活,當紫砂美學成為一種長期主義的美學生活,中國紫砂藝術就如同那口古老的龍窯一樣,燒了幾千年依舊生生不息。
筆者作為從事紫砂藝術30多年的傳承者,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性和心理架構,讓紫砂藝術長青,讓紫砂美學普惠大眾,是紫砂藝術家應有的藝術自覺和使命。在未來,認知AI也是又一次認識自己,又一次確定人類的偉大存在,中華民族依仗著五千年文明智慧,對于AI全息時代的到來,我們以開放的姿態擁抱AI,不浪費每一次時代賦予的機遇。作為AI這樣的新生事物,關于AI藝術的美學價值和評判標準,可以參考的文獻不多,難免有表達偏頗,AI算力的可能性遠比人類的想象強大,并在觀望中不斷洞見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