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雯, 陳文敏, 郭曉云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焦慮、抑郁是常見的兩類情感障礙,前者主要表現為持續不安且伴隨主觀上的痛苦感,而后者則表現為明顯的情緒低落[1]。焦慮抑郁癥實際上是指焦慮、抑郁的共病現象或共同存在的現象,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與社會功能喪失。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焦慮障礙、抑郁障礙12個月患病率分別為5.0%、3.6%,終生患病率為7.6%、6.8%[2]。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30年,抑郁癥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升至第一位[3]。因此,早期識別焦慮抑郁高危人群,并給予相應心理干預與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后中尤為關鍵。研究發現,焦慮抑郁癥的發生、發展與自主神經改變與腦血流自動調節相關[4]。腦血流自動調節屬于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通過維持腦內充足、穩定的腦血流量與腦灌注壓,從而滿足腦組織代謝需求[5]。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具有便攜、無創等優勢,可通過動態觀察患者腦內動脈血流速度(CBFV)與體位改變時CBFV變化,可評估腦血流自主調節功能,并判斷機體是否存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6]。本研究基于TCD直立傾斜試驗分析焦慮抑郁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特征,旨在為臨床防治疾病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就診于本院的80例焦慮抑郁患者作為病例組,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齡20~61歲,平均(35.69±4.15)歲;身高151~184cm,平均(170.36±5.15)cm;體重42~92kg,平均(58.96±4.74)kg;受教育年限(14.36±2.18)年。另選同期于本院體檢的8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齡20~63歲,平均(34.86±5.24)歲;身高149~182cm,平均(169.85±4.75)cm;體重41~95kg,平均(59.88±5.25)kg;受教育年限(15.21±2.68)年。兩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受教育年限相比均衡性良好(P>0.05),可對比。
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病例組: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要點》[7]中焦慮、抑郁癥診斷標準;焦慮自評量表(SAS)總分≥53分、抑郁自評量表(SDS)總分≥50分;入組前4周未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焦慮等藥物或免疫增強劑、免疫抑制劑治療;總病程<5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②對照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總分<160分,且焦慮、抑郁癥狀因子分<2分;既往無精神疾病發作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合并造血系統障礙、惡性腫瘤、肝腎功能異常、心血管功能異常;因腦卒中等器質性病變并發的抑郁;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癲癇、精神障礙、血管性癡呆、嚴重失語等疾病;雙相情感障礙;合并肥胖或營養不良;妊娠期或哺乳期;長期飲酒、濃茶與含咖啡因的飲料。
1.3方 法
1.3.1直立傾斜試驗:于9∶00~13∶00完成,室溫保持在22~24℃之間,試驗前4h禁食。直立傾斜試驗采用Wsetminster方案:在無創連續血流動力學、動態心電圖監測下,所有受檢者先平臥5min,開始10min無藥物激發70度被動傾斜直立。當患者出現面色蒼白、視力模糊、出汗、胸悶、反應減慢等癥狀時,停止試驗。利用指動脈紅外光電容積描記法采集血流動力學數據:右手中指第2指節夾上手指夾,并于手指夾與心臟水平位置處分別固定高度傳感器,在試驗開始前利用設備內置的血壓測量儀校正連續血壓數據,脫機后利用BearScope1.1a軟件計算平臥位、傾斜直立位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平均動脈壓(MBP)、每博輸出量(SV),并計算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SBP、DBP、HR、MBP、SV變化絕對值。
1.3.2TCD:于平臥位、傾斜直立位時,利用德利凱醫療生產的EMS-9D型TCD測定腦血流動力學,探頭頻率為2MHz。將兩個探頭置于頭架上,雙側顳窗,在50~60mm深度測定雙側大腦中動脈血流情況,記錄舒張期血流速度(Vd)、收縮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動指數(PI)、循環阻力指數(RI)。若患者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時,腦血流降低并在直立位時達到谷底;在站立位腦血流沒有反跳形成W波或在30s內反跳未達到原來血流速度的80%視為W波回調不全。
1.3.3心率變異性(HRV)測定:測試前3h禁止劇烈運動,受檢者休息15min后處于靜息狀態下,先記錄平臥位5min,隨即70度被動直立位記錄5min。儀器選用動態心電分析儀與Marquette 12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儀,由專業分析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校正,記錄患者心率變異性時域指標、頻域指標,時域指標包括RR間期標準差(SDNN)、相鄰RR間期長度差>50ms的心搏數占總RR期間數的百分比(PNN50)、相鄰RR間期差值均方根(RMSSD),頻域指標包括低頻帶(LF)、高頻帶(HF)。

2.1W波回調不全:對照組未出現W波回調不全,病例組出現9例(11.25%)W波回調不全,主要表現為W波消失及腦血流速度回調未達到基線水平。病例組W波回調不全發生率比對照組高(χ2=5.378,P=0.020),見圖1。

圖1 W波回調不全
2.2直立傾斜試驗血流動力學:病例組平臥位的SBP、DBP、HR、MBP、SV及傾斜直立位的SBP、MBP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SBP、MBP變化絕對值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傾斜直立位HR比對照組高,DBP、SV比對照組低(P<0.05);病例組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DBP、HR、SV變化絕對值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直立傾斜試驗血流動力學對比
2.3TCD腦血流:病例組平臥位的Vd、Vs、Vm、RI、PI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傾斜直立位的Vd、Vs、Vm比對照組低,RI、PI比對照組高(P<0.05);病例組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TCD腦血流指標對比
2.4自主神經功能:病例組LF、HF、PNN50、RMSSD、SDNN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主神經功能對比
2.5直立傾斜試驗、TCD指標與自主神經功能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DBP、HR、SV、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均與LF、HF、PNN50、RMSSD、SDNN呈負相關(r<0,P<0.05)。見表4。

表4 直立傾斜試驗TCD指標與自主神經功能的相關性分析r(P)
2.6直立傾斜試驗聯合TCD對焦慮抑郁的預測價值:將焦慮抑郁是否發生作為狀態變量(0為未發生,1為發生),將直立傾斜試驗、TCD指標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發現,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DBP、HR、SV、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及聯合預測焦慮抑郁的AUC分別為0.603、0.728、0.802、0.805、0.756、0.710、0.783、0.739、0.949。見表5與圖2。

圖2 直立傾斜試驗聯合TCD預測焦慮抑郁的ROC圖
腦血流自動調節可反映顱內血管對于顱內壓、血流動力學變化時的代償能力。焦慮、抑郁等情感障礙可通過各種機制影響腦動脈的舒張與收縮功能,破壞腦血流量穩定狀態,從而誘發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因此,進一步深入分析焦慮抑郁患者的腦血流調節功能,有望成為治療焦慮、抑郁障礙神經系統癥狀的潛在靶點。Zhang[8]等借助TCD觀察直立位刺激后CBFV變化,相比健康對照者,焦慮患者從臥位到立位的CBFV降低更明顯。Guo[9]等研究同樣發現,焦慮患者心腦血管調節功能明顯受損,但不同嚴重程度的焦慮患者從仰臥位至直立位的CBFV、HR未見明顯差異。Duschek[10]等研究報道,重性抑郁障礙患者在靜息、精神緊張時大腦中動脈的舒張期血流變異性小于健康對照組。由上述國內外研究發現,焦慮、抑郁患者存在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受損情況,但關于二者共存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變化的報道較少。
本研究中,病例組傾斜直立位HR比對照組高,DBP、SV比對照組低,推測焦慮抑郁患者可能存在心腦血管調節功能異常。推測原因在于:正常生理狀態下,由平臥位轉為站立位時體內的血液重新分布至下肢,此時會激活主動脈弓與頸動脈竇的壓力感受器,迷走神經張力降低,壓力感受器傳入沖動減少,誘發外周動脈收縮、心輸出量增加,致使血壓在短時間內代償性升高,以維持循環血量穩定。焦慮抑郁患者由于交感神經紊亂,交感神經失去支配,導致心腦反射敏感性降低,故難以在短時間內出現血壓代償性升高。腦血流回調不全提示存在腦血流自動調節受損或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這種回調在TCD腦血流監測中表現為臥立位腦血流變化形成的W波[11]。本研究中,對照組未出現W波回調不全,病例組出現9例W波回調不全,主要表現為W波消失及腦血流速度回調未達到基線水平,再次證實焦慮抑郁患者可能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本研究中,病例組傾斜直立位的Vd、Vs、Vm比對照組低,RI、PI比對照組高,且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比對照組高,提示焦慮抑郁患者可能存在腦血管異常收縮,致使腦血流量減少、血管阻力增加,究其原因可能在于:①焦慮抑郁患者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會釋放諸多血管活性物質,改變活性氧化物種類的濃度,損傷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②焦慮抑郁患者可能受慢性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會導致內皮細胞功能、結構受損,進一步損傷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本研究進一步繪制ROC曲線發現,從平臥位至傾斜直立位的DBP、HR、SV、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及聯合預測焦慮抑郁的AUC分別為0.603、0.728、0.802、0.805、0.756、0.710、0.783、0.739、0.949,其中聯合組最高,提示臨床可通過TCD聯合直立傾斜試驗,以識別焦慮抑郁高危人群。
焦慮抑郁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衡現象,以交感神經興奮增強或(和)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為主。HRV是指每次竇性心律心搏間心動周期的微小差異,是反映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張力、平衡的重要指標,且可定量反映自主神經系統。本研究發現,病例組LF、HF、PNN50、RMSSD、SDNN比對照組低,且與DBP、HR、SV、Vd、Vs、Vm、RI、PI變化絕對值均呈負相關,可見焦慮抑郁患者存在自主神經失調現象,且TCD、直立傾斜試驗可有效反映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特征。
綜上所述,TCD聯合直立傾斜試驗可有效預測焦慮抑郁發生,且二者可反映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