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珺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欄目中提出“基于單元主題學習整合教學內容”,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初中歷史教材中的自然單元是圍繞某一歷史時期的核心內容確定的,進而對單元內容進行整合并梳理某一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或時代特征,因此歷史單元教學能給學生搭建學習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大勢的平臺。單元教學是基于單元意識確立單元內容主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從而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單元內容作為單元教學的重要文本,是設計單元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合理解讀單元文本與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是設計單元教學的重要工作。理解單元文本的表層信息,挖掘單元文本的隱藏信息,有助于構建單元知識框架和形成單元歷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提升歷史思維品質。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第1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為例,探索文本解讀視閾下設計歷史單元教學的路徑。
一、窺破文本邏輯,提煉單元內容主旨
提煉單元內容主旨是歷史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提煉單元內容主旨,必須窺破單元教學文本的內在邏輯。可重點關注單元標題、導言、課題和子目,厘清課與單元、課與課、課與目的關系。
從單元標題看,本單元的核心內容為:文字記錄之前,中國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和祖先的社會生活狀況。本單元共有3課,從課題及子目中可以得出3課的核心內容,如下:
結合課題及核心內容,能夠得出單元下各課的邏輯關系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排列,分別講述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其中第1課是舊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狀況;第2課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生產、生活狀況;第3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狀況。從課文子目看,課文內容大致是按照“總—分”的邏輯框架(第3課除外),第一子目都是對課文核心內容的概述,第二、三子目是選取重要的考古發現對第一子目里的歷史表述進行論證。課內第二、三子目“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編排,表明史前時期的考古遺址較多、分布廣泛;體現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特征,揭示了考古發現和遠古傳說是我們認識史前社會的關鍵證據。綜上,提煉出本單元的內容主旨為:考古發現與遠古傳說揭示了史前時期中國人類生產、生活與社會狀況,證實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二、品味文本表述,落實單元教學目標
品味文本表述需要具有對教材文本話語體系的敏感性。一般情況下,教材已經通過文本表述告訴我們如何認識歷史。這種認識歷史的方法需要在單元教學目標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那么如何落實到教學中呢?提煉出單元內容主旨之后,可以確定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切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何將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落地到單元教學中?現列舉本單元課中的部分文本表述如下:
1.這些古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
2.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3.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這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挖孔技術和磨制技術。
4.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
上述文本表述中的“重要證據”“發現”“反映”“表明”“相傳”等字眼,揭示了后人通過考古發現和遠古傳說了解史前社會。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將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認識考古發現、遠古傳說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結合單元內容主旨和單元內課文的具體內容對單元教學目標的落實作進一步的分解和分層,如下圖所示:
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單元史料實證素養分解成遞進的“知道”“認識”這兩個層次,在單元教學中逐層推進,以便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落地。
三、細嚼文本差異,突破單元重點難點
在明確單元內容主旨和需要落實的單元教學目標之后,可以確定與內容主旨和教學目標相匹配的單元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突破重點難點?細嚼教材文本表述的差異能夠幫助教師解決這一難題。在第一單元中有如下表述:
1.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
3.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者還發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
4.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遺址發現的大量彩陶……
從“約”“目前”“經測定”“迄今”“傳說”等詞語中看到了教材文本表述的嚴謹性,而文本表述的差異則反映了現代科技手段獲得考古信息是認識史前社會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考古遺址或實物的發現,以往的歷史結論會發生變化。傳說中炎帝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而此處正有西安半坡遺址。這種行文邏輯想告訴讀者考古發現能夠印證遠古傳說中蘊含的較為可靠的歷史信息。教師在授課時只需引導學生細嚼出文本的差異,幫助他們理解考古發現、遠古傳說在認識史前社會中的作用,突破本單元的重點。
另外,我們可以從單元文本的謀篇布局中細嚼文本差異,突破單元難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從這些遠古傳說中,依稀可見先民生活的影子。但用傳說證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顯然站不住腳,這時教師可以借助課與課中文本表述的差異與聯系進行解讀,突破單元教學難點。在第2課和第3課中有如下表述:
1.考古學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了一些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其中,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最具代表性。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3.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6000年,定名為“半坡遺址”。
4.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多用木頭作柱子,屋內有灶坑。
5.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第3課 肯定表述)
6.考古學者在河南、陜西、山西、甘肅、浙江等地發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獨木舟、骨笛、蠶繭和絲織品等。
將3和5的文本表述聯系在一起, 我們能夠解讀出半坡人生活的時代與傳說中炎帝、黃帝生活的時間重合,考古發現半坡遺址是一處原始聚落遺址,推測半坡人生活在部落聯盟時期。傳說中的部分社會狀況與考古發現相吻合,可見中華文明起源于距今約五六千年前。1、2、3、4的文本表述表明自然環境的差異造成不同地區先民生活的差異,反映了區域文化有其獨立發展性,即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6的文本表述體現不同區域遺址中部分文化因素的相似性,反映不同的遺址和文化區域之間存在早期的文化交流,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四、反思
通過這樣的單元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整合課文內容進行教學,達成單元教學目標,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第一課中示范從北京人遺址考古發掘中可以了解北京人的樣貌特征和生產、生活情況;第二課中模仿從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考古發現了解原始農耕生活;第三課中指導學生遷移運用,解釋傳說中炎黃聯盟時期的社會狀況與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相似。通過教師的示范、指導和點撥,學生能夠知道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認識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證據,感悟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夠認識考古發現和遠古傳說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證據,但是當給予學生一個或多個考古實物時,學生還不能自如地通過對考古實物的分析得出某些歷史結論。因此,對本單元重點的突破還需深入。可在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中將“運用遠古傳說、考古實物和傳世文獻等多種史料互證認識早期國家的特征”作為單元重點,用平行強化的方式將單元教學重點指向的教學目標多次訓練,以強化學生對目標的認識,進而學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