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晉忻 王思積(.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陜西 西安 7046;.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009)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青少年體育教育事業提升至事關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體教融合作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議題得以出場。2020年8 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根據“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以青少年健康促進為首要目的,提出了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的任務要求。確立了學校體育在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明確了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今后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具體任務,將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的發展推向了全新的高度。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則是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圍繞體教融合這一時代命題,分析有關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研究的趨勢及關鍵議題,對我國不同時期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的發展以及其中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反思當前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基本內容的研究,提出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一體化構建的優化策略,以期踐行新時代體教融合發展的使命與任務,促進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青少年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知網(CNKI)以“青少年體育賽事”“學校體育賽事”與“學生體育賽事”進行文獻檢索,共檢索到國內期刊文獻416 篇(其中核心期刊110 篇),學位論文362 篇,學術會議62 篇。根據文獻發表年度趨勢圖可以發現(如圖1所示),國內有關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的研究從2001 年開始逐漸增多,并在2006 年后開始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012-2017 年,相關主題的研究熱度逐漸趨于平緩,但仍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發文量。從2017 年至今,該主題的發文量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總體上呈現出曲折上升的態勢。

圖1 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的研究趨勢分析
在國家層面,我國自建國以來提出了諸多關于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改革以及促進的政策,從政策的相關內容中我們可以發現,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隨時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強調競技性的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主要以培養優秀運動員后備人才和為國爭光為目的;第二階段:強調競技性與廣泛參性兩頭并重的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分別為以育人為宗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推動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為目的的學生體育競賽和以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在國際重大比賽中奪取優異成績為目的的青少年體育競賽;第三階段:強調在學生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發展競技性的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構建以學校體育為中心,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一體化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體系,暢通分級分類有序參賽通道,推動青少年競賽體系和學校競賽體系有機融合,其核心價值是突出學校體育的主體地位,發揮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新中國成立到20 世紀80 年代前的青少年體育賽事,由于國家剛剛起步、百廢待興,一切都要服務于國家的興起,因此這一時期的體育賽事往往與國家形象、國家榮譽掛鉤,體育競賽扮演著促進中國外交、樹立大國形象的重任。1952年我國成立的國家體育總局,主要參照了當時蘇聯的體育發展經驗,其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從全國挑選具有優異天賦的運動天才,集中訓練,參加比賽,取得優異成績。自此,我國“體教分離”的發展模式開始快速推進。1956 年1 月廣東省第一屆少年體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同年6 月河南省第一屆少年運動會在開封舉辦,而全國性的少年體育運動大會于1956 年8 月在青島舉行,此次運動會主要包括了田徑以及體操表演等項目,是建國以來首次舉辦的全國規模的青少年體育賽事。由此逐漸形成了從區域到整體、從省市到全國的青少年體育賽事組織與人才輸送體系。
這一時期的體育脫離教育系統,青少年體育賽事也與學校體育教育相脫軌。雖然體教分離的模式促進了我國這一時期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在國家發展層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脫離了國民教育系統的早期化職業性的訓練與比賽體系存在著諸多弊端,所選拔出的優秀后備人才很難接受到學校教育的熏陶,受教育程度較低,同時受限于長期的比賽訓練要求,其社會化程度也較低,脫離體育競賽與訓練體系后很難融入到社會中。
20 世紀80 年代后引入體教結合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是解決體育系統當時遇到的難題,促進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而教育部門執行“體教結合”是為了解決運動員的學習和訓練之間的矛盾。該時期,我國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被分隔為體育部門所主辦的青少年體育賽事與教育部門所主辦的學生體育賽事兩大類,兩大賽事體系各自為陣又相互制約。
在賽事舉辦的目的方面,前者更加關注于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通過比賽發現并培養具有一定潛力的青少年體育人才,后者則更加關注于學校體育的發展,豐富學生的校園體育生活,通過取得優異比賽成績來享受升學考試中的加分優待政策。在項目的安排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奧運會項目、青奧會項目、亞運會項目等,后者則主要集中于學校范圍內,多數學校都能夠在校園內開展的運動項目,前者更具競技性,后者更具普適性。
針對以上問題,自2012 年起,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從不同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來優化兩種賽事體系的協調運作,整合資源,打破二者的賽事壁壘,促進兩者的相互融合。2020 年8 月,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合并全國青年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改稱為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標志著我國青少年體育工作進入體教融合的時代,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開始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鐘秉樞認為,要積極整合體育部門與教育部分所主辦的體育賽事,打破利益壁壘,構建適合所有學生參與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充分發揮單項運動協會、學生體育協會等行業協會的作用。于素梅認為,“常賽”是培養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錘煉其堅韌意志的關鍵環節,學校體育賽事作為青少年學生體育競賽的基礎,要面向全體學生,以教學比賽為根基,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煉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賽樂趣。
綜上所述,“體教融合”時期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的革新是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的,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首要出發點,協調和處理好體質健康促進和后備人才培養、運動水平提升和健身休閑娛樂,以及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相互關系,把核心價值定位于發揮學校體育競賽綜合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身心協調發展的全面人才。
從具體方面來講,在校內競賽方面,首先,提高競賽參與的普遍性,通過班級內競賽、班級間競賽、年級間競賽,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賽事的不同環節中,同時學生不應局限于直接參與性質的運動競賽環節,觀眾、裁判工作、志愿服務等都是學生體育賽事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提高學校體育賽事項目的競技性與趣味性,通過舉辦年度運動會、趣味運動會、體育節、各單項校園賽事,注重提高學校體育賽事中個人的競技水平與群體的參與程度的雙向發展,滿足校內體育賽事橫向以及縱向的發展需要。在校外競賽方面,以分學段、跨區域的大中小學四級聯賽為主,突出賽事的競技性,并適當開展校際間的趣味運動會、區域性的體育節,兼顧趣味性與普遍性。從整體上來講,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的一體化構建要注重科學性,即構建科學化的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在賽事劃分上,既要完善好學校體育賽事體系和高水平偏職業化賽事體系,又要做好兩賽事體系在縱向層級上的有效銜接與橫向賽事內容上的相互交融。在學校體育的整體中,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要與學校體育工作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配合,從競賽的角度促進學校體育各環節工作的有效開展,由點及面,提升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

圖2 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闡述過,在很多國家,體育在教育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沒有受到重視,體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師和家長所低估。隨著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代,“體教分離”與“體教結合”的弊端逐漸展現,由此針對青少年學生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體教融合”步入歷史舞臺。體教融合提出的背后是競技體育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大勢,而后備人才培養問題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體育與教育融合不僅是“體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是體育的重要功能”的理念回歸,也是實現青少年健康促進和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體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校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地方,學校教育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主要途徑,而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理應承擔體育育人的首要責任。未來的學校體育應兼顧大眾健康與運動競技,成為培育健康全人以及優秀體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既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又能培育運動能力突出,能夠為國家在世界大賽中爭取優異成績、樹立強國形象的高水平體育人才。而未來的青少年體育競賽的開展也將依托于學校體育,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貫徹健康中國戰略布局,統籌青少年健康促進與競技能力提升兩條主線。讓體育回歸教育中來,讓青少年學生訓練與競賽回歸國民教育體系,讓青少年運動員回歸學校,探索“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育人的新模式,推動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體系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