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國家電網規模的擴張,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穩定運行極為關鍵。本文梳理了用電安全管理和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的相關概念與二者之間關聯,剖析了現狀與問題。發現當前用電安全管理存在制度執行不力、隱患排查不徹底現象,消防系統存在設施老化、監測預警不準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借助物聯網構建用電安全監測體系、智能化升級消防系統、優化用電安全管理流程以及加強消防應急救援能力等,旨在提升國家電網安全保障水平,推動電力行業安全、穩定、高效發展。
關鍵詞:國網;用電安全;消防系統響應
引言
隨著國家電網規模的持續擴張,其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的穩定運行,對保障社會生產生活、維護電力基礎設施安全至關重要。在現代社會,電力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一旦用電安全出現問題或消防系統響應遲緩,極有可能導致嚴重的事故,造成人員傷亡與巨大經濟損失。從過往經驗看,老舊設備故障、復雜用電環境等因素給用電安全帶來諸多隱患;傳統的消防系統在設施老化、預警不及時等方面暴露出響應能力不足的短板。因此,深入探究增強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的創新方法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梳理現狀、剖析問題,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舉措,為提升國家電網安全保障水平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電力行業安全、穩定、高效發展。
一、相關概述
(一)用電安全管理相關概念
用電安全管理指國家電網為確保電力系統從發電、輸電、配電到用電各個環節安全穩定運行,制定并執行的一系列制度、流程與措施的總和。這包括對電氣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從設備選型采購時對安全性的把控到運行中的巡檢維護,再到老化設備的更新替換。其核心在于通過規范化管理,降低電氣故障發生概率,預防觸電、電氣火災等安全事故,保障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維護電力供應的連續性與可靠性[1]。
(二)消防系統響應能力內涵
消防系統響應能力是衡量國家電網消防體系應對火災事故效率與效果的關鍵指標,包括火災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即消防系統能否在火災初起階段,通過各類傳感器快速感知溫度、煙霧、火光等異常信號,并準確發出警報;滅火救援行動的迅速性與有效性,涉及消防隊伍接警后到達火災現場的時間、消防設施能否正常啟動并發揮作用、滅火戰術的合理性等。例如,高效的消防系統能在極短時間內啟動自動噴水滅火裝置,控制火勢蔓延,消防隊伍快速展開救援行動,最大限度降低火災損失。
(三)兩者的關聯性
用電安全管理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緊密相連。良好的用電安全管理可減少因電氣故障引發火災的風險,如及時排查并修復電氣線路老化、過載等隱患,從源頭上降低火災發生概率。強大的消防系統響應能力是在火災發生時,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的有力保障。當用電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導致火災發生時,高效的消防系統能迅速響應,避免小火釀成大災。反之,消防系統響應遲緩或失效,即使前期用電安全管理工作到位,也可能因火災得不到及時控制,造成嚴重后果。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構成國家電網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現狀
(一)用電安全管理現狀
國家能源局于2024年印發意見,從健全電力安全治理體系等四大維度提出22項舉措,著重發揮全國及省級電力安全生產委員會的作用,構建聯動組織領導體系,支撐國網用電安全管理。國網制度建設完備,電氣設備采購標準嚴格,近3年采購設備合格率超98%。日常巡檢維護按設備重要性與環境制定差異化周期,借助智能巡檢系統,實時采集分析運行參數。在人員管理上,每年組織超50萬員工參與用電安全培訓,部分區域實施安全考核,員工安全規范執行率提升20%。隱患排查治理雙管齊下,人工巡檢結合智能監測,實時監測設備溫度、電流等參數,異常預警及時。今年上半年,排查隱患5萬余處,依據風險建立臺賬,整改率達95%。例如,在某地區夏季用電高峰前,梳理老舊線路與過載設備,更換老化線路210公里,升級改造16座過載配電站,有力保障了供電安全。
(二)消防系統現狀
當前,消防系統正朝著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消防器材市場正逐漸從傳統的產品向智能化產品轉變,智能滅火器材、智能煙霧報警器等高科技產品正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智慧消防系統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江蘇省鎮江市建立了城市消防設施聯網監測系統,實現消防設施的監測維保、日常巡檢等功能。智慧消防行業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無線技術的應用、物聯網平臺的應用、行業跨界融合等幾個方面。智慧消防行業的發展受到政策的積極支持,如《關于推進“智慧消防”建設的指導意見》《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計劃行動》等[2]。
三、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用電安全管理問題
1.制度執行不力
盡管國網建立了完善的用電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員工存在懈怠心理。2024年8月15日,在某地區的一處10kV配電站,基層電力工作人員李某在進行設備檢修作業時,為圖方便,未嚴格按照操作流程佩戴絕緣手套、使用專業工具,對一臺出現故障的配電柜進行檢查,直接用手觸摸配電柜內的帶電部位,瞬間引發電弧灼傷。據不完全統計,在近半年內,江蘇省因違規操作引發的小型電氣故障達15起。此外,個別管理人員對安全制度重視不夠,在安全檢查中走馬觀花,未對員工違規行為進行嚴肅糾正與處理。
2.隱患排查不徹底
一方面,人工巡檢受限于人員專業水平與工作態度,存在漏查現象。2024年9月20日,在廣州市的某老舊小區進行用電安全巡檢時,巡檢人員王某因專業水平不足,未能發現一處隱藏在墻體內部的線路老化問題。該小區建成已有20余年,部分電氣線路存在老化、破損情況。在此次巡檢中,王某僅對電表箱、配電箱等表面設備進行了簡單檢查,未深入排查墻體內部線路。10月5日,該小區某住戶家中因線路老化引發電氣火災,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3]。另一方面,智能監測系統雖能實時監測部分參數,但面對復雜用電環境下的異常數據,存在誤判情況。2024年11月10日,在青島市的一家大型工業廠區內,由于大型設備啟動時產生的瞬間電流波動較大,智能系統將其誤判為故障電流,發出大量誤報警。該廠區內有多臺大型生產設備,設備啟動時會產生較大的電流沖擊。智能監測系統未能準確識別正常啟動電流波動與故障電流,在一周內發出了30余次誤報警,分散了工作人員對真正隱患的注意力,導致一些實際存在的隱患未得到及時排查與處理。
(二)消防系統響應的薄弱環節
1.消防設施老化
在部分早期建設的變電站和配電站房,消防設施老化嚴重。以滅火器為例,據統計,杭州市約20%的站點存在滅火器壓力不足、藥劑過期的情況,在關鍵時刻無法正常噴射滅火。2024年7月15日,杭州市某運行超20年的變電站進行模擬火災演練時,工作人員發現多個滅火器壓力指針處于紅色區域,藥劑過期失效,無法正常噴射滅火。一些老舊消火栓系統的管道生銹、閥門損壞,導致水壓不夠,無法滿足滅火需求。該變電站的消火栓系統建于2000年,管道長期未進行維護,多處生銹,閥門也因生銹無法打開。在此次演練中,延誤了滅火最佳時機。消防報警裝置老化,信號傳輸不穩定,易出現故障,無法及時將火災信號傳遞至控制中心,嚴重影響消防系統的響應速度[4]。
2.監測預警不準
現有的火災監測預警系統在監測精準度上存在欠缺。部分煙霧傳感器靈敏度設置不合理,在設備正常發熱產生煙霧時,便發出警報,造成誤報,干擾正常工作秩序。2024年10月20日,在深圳市的一家電子設備生產車間,因設備正常運行產生的熱量導致周圍空氣產生少量煙霧,車間內的煙霧傳感器誤判為火災發生,發出警報。車間內工作人員緊急疏散,造成生產中斷1小時。在一些火災發生初期,現場環境復雜,如存在大量灰塵、水蒸氣等干擾因素,傳感器無法及時準確捕捉到火災信號,導致預警延遲。
四、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的創新方法
(一)物聯網用電安全監測
借助物聯網技術,構建全面的用電安全監測體系。在各類電氣設備與線路關鍵節點部署傳感器,實時采集電流、電壓、溫度等參數。傳感器將數據通過無線通信模塊上傳至云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一旦數據出現異常波動,如電流過載、溫度過高等情況,系統立即自動發出預警,精準定位隱患位置。例如,在大型商場復雜的用電環境中,物聯網監測系統可對各店鋪用電設備及公共區域電氣設施進行全方位監測,提前察覺潛在的故障風險。工作人員依據預警信息及時處理,避免因用電問題引發安全事故,極大地提升用電安全管理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二)智能化消防系統建設
通過智能化升級現有消防系統,實現火災防控的飛躍。對消防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如智能消火栓可實時監測水壓、流量,智能滅火器能自動感應火災并精準噴射滅火劑。運用大數據分析過往火災案例,結合氣象、環境等因素,預測火災高發區域與時段。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安裝在監控攝像頭中的智能模塊可快速識別火災煙霧、火焰,與傳統火災監測預警相比,極大地減少了誤報率。
(三)優化用電安全管理流程
引入精益管理理念,梳理并簡化用電安全管理流程。從設備采購、安裝調試到運行維護、報廢處理,實施精細化管理。建立科學的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對不同類型電氣設備、不同用電場所進行風險量化評估,依據風險等級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強化安全管理監督與考核機制,明確各崗位安全職責,定期對員工安全工作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激勵員工嚴格遵守安全制度,主動排查安全隱患,持續優化用電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整體管理效能[5]。
(四)加強消防應急救援能力
完善消防應急預案,結合實際情況與最新火災案例,對預案進行動態更新,確保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預案應詳細規定火災發生時各部門、各崗位應急處置流程與職責。開展常態化、實戰化消防演練,模擬不同場景火災,如變電站火災、高層建筑火災等,鍛煉消防隊伍在復雜環境下的應急響應與協同作戰能力。加強消防隊伍專業培訓,邀請專家授課,組織實地參觀先進消防設施,提升消防員的專業技能與應急救援知識水平,同時引進專業人才,充實消防隊伍,為消防應急救援提供堅實保障。
結語
本文全面剖析了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的現狀與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創新方法。通過構建物聯網用電安全監測體系、推進智能化消防系統建設、優化用電安全管理流程以及強化消防應急救援能力,能夠有效解決現存的制度執行、隱患排查、設施老化和預警不準等難題,顯著提升國網用電安全與消防系統響應能力,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穩定、降低事故風險、減少經濟損失奠定堅實基礎。未來,隨著這些創新方法的逐步實施與完善,需持續關注新技術發展與實際應用效果反饋,不斷進行改進,以適應國網日益復雜的運營環境,推動電力行業安全保障水平邁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陳天.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消防管理系統設計探索[J].信息與電腦,2023,36(23):167-169.
[2]劉禹.國網新野供電:安全用電進校園,愛心護航開學季[J].農村電工,2021,32(11):3.
[3]黃銳.消防指揮中心滅火救援響應與指揮處置能力提升策略[J].今日消防,2022,9(10):136-138.
[4]劉幫,羅建宇,喻敏.國網湖北電力啟動汛前體檢筑牢防汛用電“安全堤”[J].農村電工,2022,32(05):3.
[5]楊興旺.國網湖南電力客戶用電安全智能監測平臺上線應用[J].農村電工,2023,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