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涵
在上海,清明節有一種獨特的美食——青團。“清明節,吃青團”寓意著團團圓圓,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對故去先人的思念。
每逢這時,外婆會在菜市場精心挑選制作青團的原料:新鮮的艾草,優質的豆沙,還有那油亮的黑芝麻……每一種食材都承載著家鄉的味道。
青團的種類多種多樣,但我最喜歡吃豆沙餡的青團。
隨著廚房工具的不斷升級,現在制作青團的過程,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繁瑣。首先,將鮮嫩的艾草打碎,并放入榨汁機榨出天然的青綠色汁液,這正是青團名字的由來。接著,將艾草汁與糯米粉混合攪拌均勻,經過反復搓揉,一塊塊小面團便成形了。再將這些面團揉成小球狀,輕輕壓扁成餅。
隨后,便是我最期待的環節——包青團。將豆沙餡放入面團中,再封口搓圓。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外婆的智慧。外婆也不斷精進技藝,從網上學習新方法,在青團中加入奶粉,使口感更加香醇。
青團做好后,上鍋蒸煮15分鐘,一鍋香氣四溢的青團就出鍋啦。整個屋里彌漫著濃郁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鉆進了廚房。熱氣騰騰的青團,讓我等不及要品嘗一番。一連吃了好幾個,還是覺得不過癮,真是美味到停不下來!
品嘗著美味的青團時,我還想起了樓上的老奶奶,她平時一個人生活。于是,我盛了一盤青團,趕緊上樓給她送去。“叮咚”一聲,門鈴響了。老奶奶打開門,看到我給她送青團,她的臉上綻放出驚喜的笑容,親切地對我說:“孩子,真是謝謝你啊!”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
外婆不斷創新青團的制作工藝,不正是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兼容并蓄的精神傳承嗎?
(指導老師:盧冬英)
【教師點評】青團,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智慧,有著濃郁的節日氛圍。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點贊!外婆的青團,凝聚了外婆的心靈手巧和與時俱進的情懷,得以傳承和發展。為這位外婆點贊!作者觀察生活、記錄生活,進而發揮更大的作用。也為作者點贊!本文對青團的制作原料、制作過程,以及所產生的效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也給讀者送上了一份視覺大餐。(點評老師:張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