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民政廳課題組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2021年,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光榮使命,民政事業發展被賦予了“共同富裕”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兩年多來,浙江省各級民政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的強基兜底職責,著力高水平夯實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優化基本社會服務,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為民政賦能共同富裕注入了強大動力。民政賦能共同富裕是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筑牢共同富裕基石為使命,以破解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充分運用現代化治理手段,發揮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功能。
為了增強部分社會成員和家庭抵抗風險的能力,政府需建立相關制度予以保障。社會救助等業務是民政部門的主責業務,即通過有效的機制安排,兜住不發生貧困的底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持續努力,我國已經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問題,當前的任務是如何更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此,通過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防范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能夠使共同富裕具備更堅實的基礎。
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在縮小不合理差距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民政在再分配、第三次分配都能發揮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從再分配看,“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福利、社會救助等民政公共服務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加大民政事業費投入,如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兒童、殘疾人福利,能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從第三次分配看,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有助于社會力量通過慈善組織等載體配置各類資源,并提供公益服務,這是落實好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徑。
舒心、安心、放心的社會環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標志,社會治理是實現良好社會環境的基石。民政有大量的業務聚焦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行政區劃、地名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等,都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這為民政部門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努力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能夠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環境保障。
共同富裕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還包括精神的自信自強,是物質和精神的全面富裕。民政文化在推動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核心價值理念從“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到“民政為民、民政愛民”不斷充實。近年來,民政部門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如培育殯葬、婚俗等領域的向上文化,弘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民政文化所厚植的強大精神動力,能夠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在共同富裕實踐中迸發更大創造偉力。
浙江民政系統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總目標,緊扣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目標,圍繞打造“浙有眾扶”、“浙里康養”、“善行浙江”、“暖心服務”等“金名片”,積極探索民政賦能共同富裕的省域模式。
以建設“1+8+X”大救助體系為支撐,推動構建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新格局。一是持續健全社會救助政策體系。著力破解支出型貧困救助、低收入農戶認定、核對機構監管、特困人員財產處置等難點問題。二是推動社會救助提標擴面。實現低保標準城鄉統籌、市域一體,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低保標準人均達到1149元/月。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城鄉統籌,人均達到1847元/月,特困照料護理費最高達到最低工資標準的80%。三是構建救助服務多元參與格局。創新服務載體,推動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即“助聯體”)實體化運行,縣級“助聯體”覆蓋率達到100%,累計已有10190個救助服務項目進駐“助聯體”。四是打造“浙有眾扶”應用并豐富智慧場景。實現26個部門橫跨、省市縣鄉村五級縱貫。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礎數據庫,按兜底型、急難型、支出型、關愛型、發展型分類精準畫像、開展幫扶。
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聚力“浙里康養”標志性成果,建立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讓基本養老服務觸手可及。對低收入家庭中失能、高齡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推進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開展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1229萬老年人自理能力篩查,持續推進養老服務機構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建設;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和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細分13類老年群體,提供21項基本養老服務。二是探索“居家+社區機構+智慧養老”的家門口幸福養老模式。組織開展養老設施布局規劃編制,建成養老服務機構1893家,機構床位數達到31.6萬張;建設城鄉社區照料中心2.3萬家、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456家,實現兩個全覆蓋;通過開辦老年食堂、建設中心食堂,以及依托養老機構、指定餐飲企業、發展鄰里助餐、借助外賣送餐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三是推進“浙里康養”數字應用平臺建設。建強“康養數據云”,優化受理、評估、辦理、支付、監管等五個政務公共服務流程環節,打造智慧養老院、鄰里康養、健康服務、福利直達、云上老年大學等N個為老微服務。

2022年9月,杭州市創新打造了“全城通”智慧助餐應用場景,老年人可在任一“全城通”老年食堂享受不等的優惠,并支持長者碼、市民卡(身份證)或支付寶刷臉認證等多種方式結算。
著力強培育、抓激勵、促氛圍,加快構建新型慈善體系,切實發揮慈善事業第三次分配作用。一是優化慈善發展環境。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發揮慈善作用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的若干意見》,支持各地圍繞全面打造“善行浙江”,開展“人人慈善”標桿區建設、高質量發展慈善信托、智慧慈善、慈善助力鄉村振興等試點,慈善信托備案資金規模達到20.33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二是加強培育扶持慈善組織。引導支持企業和企業家參與設立企業基金會,培育發展社區慈善組織,推動有條件的慈善總會轉型為樞紐型、支持型、行業型慈善組織,在全省千余鄉鎮(街道)、萬余村(社區)布局慈善工作站點。全省登記慈善組織2070家,居全國第二。三是打造行善揚善載體。建立健全公益慈善褒獎體系,召開七屆浙江慈善大會,慈善獎在省、市、縣三級實現全覆蓋。每年定期開展以“慈善一日捐”為代表的全民性、常態化慈善活動,積極倡導“隨手捐”、“一元捐”等公益活動。打造“浙里有善”慈善數字平臺,形成慈善資源精準對接需求、慈善募捐管理、慈善組織全周期管理服務等應用場景。
著力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著眼民政公共服務更加貼心暖心,加強全周期基本社會服務供給,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一是切實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開展區域性集中養育,實現市縣兩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全覆蓋,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工作分別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二是推進和諧婚姻家庭建設。率先出臺婚姻登記檔案共建共享、婚姻登記信息規范共享、結婚生育戶口“一件事”聯辦等文件。三是深化殯葬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節地安葬,普惠性殯葬政策、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全覆蓋,六項基本殯葬服務全免費。四是加快水庫移民融合發展。優化移民安置流程,助推大中型水庫新建工程提速增效。加強水庫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助力移民安穩共富。
展望新時代新征程,要系統推進民政賦能共同富裕改革攻堅和制度變革,更好彰顯民政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的特有作用。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民政部門作為基本民生保障部門,在更好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因此,下一步制定出臺推動民政賦能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始終要把回應民政服務對象基本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有效率的現代民政服務體系。
民政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有堅實的人力和財力物質基礎,當前面臨著地方經濟增長放緩、基層服務力量不足等問題。因此,要積極推動將人、財、物等資源引向基層,建立人力資本投資長效機制,提升常態社會中的管理服務能力和緊急狀態下突發事件處置能力,精細安排民政事業支出項目,更好發揮慈善等社會力量的作用。
浙江在謀劃共同富裕重點任務時,特別強調了法治和數字化改革的引領撬動作用。因此,要加快民政重點領域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民政業務標準化,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推動重點領域服務的智能化,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加強數據資料綜合分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