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霞
一潭死水,給你怎樣的感覺?沉悶?枯燥?乏味?或許兼而有之吧。然而設想一下,一池春水,風兒乍起,蕩起層層漣漪,整幅畫面是不是頓時有了生機,有了靈性?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說明文要適當地采用生動的說明。那么,怎樣才能使說明文在準確嚴謹的基礎上做到生動有趣呢?
一、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豐富文章語言。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但并不是說在說明文中只能用說明這一種表達方式。事實上,在一篇說明文里,常常會綜合運用描寫、記敘、說明、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以豐富文章的語言。
如《大自然的語言》,文中第一、二段描述了大自然的各種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形象,極富畫面感,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和描寫,如大地“蘇醒過來”,燕子“翩然歸來”,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有形、有色、有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作者運用的優美詞語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優美的詞語又構成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如《大雁歸來》,文中描寫性的文字比比皆是,且帶有抒情意味:“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洼和池塘問好”“在我們的沼澤上空做了幾次試探性的盤旋之后,它們白色的尾部朝著遠方的山丘,終于慢慢扇動著黑色的翅膀,靜靜地向池塘滑翔下來”“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并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聲,有蹼的劃動而發出來的聲音,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只能聽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談論”。在這些形象生動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像人類一樣有靈性,有許多珍貴的品質——團結、勇敢、善良、溫和、大方,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二、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事理說明白。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我們需要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目的,選用最佳的方法。
如《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被壓扁的沙子》,文中通過舉例科學家在恐龍滅絕時期的巖層中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從而證明下文所說的巖層當時受到過巨大的撞擊,從而為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提供了依據——這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與此同時,在所舉事例當中,科學家將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與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的重量進行比較,說明了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這是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事例的最后,作者還告訴人們,“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這是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再如《時間的腳印》,文中第19段“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這里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讀者了解了巖石形成的大致時間、厚度及其最初生成時的狀態;文中第28段“例如,很多地方都發現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這里綜合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和作詮釋等多種說明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加理解“化石是歷史的證人”,也讓我們了解了地貌的變化、地質的變遷,以及古代生物繁衍、滅絕的大量信息,是大自然中“時間的腳印”。
三、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成語和句式,使語言清新活潑。
如《大雁歸來》就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來介紹大雁的日常生活,表達了對大雁意志堅定、團結友愛、聯合觀念的贊美。
又如《大自然的語言》,文中第1段,作者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七字句,具體描述大地蘇醒時的狀態,為我們呈現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一詞用得形象、優雅;“北燕歸來”“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用得簡練、生動,極富表現力。段尾,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四季更替的狀態,語言簡潔清新。
綜上所述,說明文中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豐富的表達方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不僅能增強文章的說明性和文學性,使讀者獲得不同程度的美感體驗,受到美的陶冶,還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說明內容的理解,增知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