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玲
主題導語
拼搏是指盡最大的力量,全力爭取,達到目標。拼搏是一種精神、一腔激情,一份壯舉。一個人的拼搏,可以譜寫出人生美麗的樂章;億萬人的拼搏,可以匯聚成一個民族奮進的交響。讓我們在拼搏中乘風破浪、展翅翱翔。
馬龍:無可挑剔的人生贏家
馬龍,1988年10月20日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中國男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會乒乓球冠軍。2014年任中國男子乒乓球隊隊長。
馬龍從5歲開始學習乒乓球,2001年被關華安教練發掘帶到北京繼續學習,2003年進入國家隊。在2012—2022年期間,他獲得了亞錦賽男單冠軍、世乒賽男單冠軍、奧運會男單冠軍、國際乒聯總決賽男單冠軍等榮譽。他是乒壇史上第10位大滿貫選手、奧運5金歷史第一人,也是世界乒壇史上第一位男子雙滿貫、全滿貫得主。
馬龍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艱苦訓練,是無數次與冠軍的失之交臂,是默默忍受傷痛。他不斷改進和提高自己的技術,通過觀察其他優秀選手的比賽錄像并從中學習經驗,與教練和隊友積極交流討論戰術,完善自己的打法。他始終堅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才能夠不斷進步。他的乒乓球之路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傷病向來是運動員的天敵。常年征戰,馬龍的手腕和膝蓋已經超負荷,“睡覺都能感覺它越來越疼,生生給疼醒了,最后我只能調個頭睡,把腿支在墻上,下面墊個健身球。”直到2019年,在離東京奧運會還有一年時間時,馬龍決定要去做手術。誰也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會是什么。馬龍剃了光頭,希望一切從頭開始。伴隨著枯燥的康復,馬龍在異鄉度過了職業生涯中最漫長的夏天。回國之后,獨自一人的力量房和訓練課后的加練成了他的標配。所有的勝利從來沒有輕而易舉,馬龍的傳奇,只是他把原來的自己“打碎”了又重塑。在2020年的國際乒聯總決賽中,馬龍重回賽場,并一鳴驚人,成功拿下了單打冠軍。
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賽場上,他帶領隊友登上最高領獎臺,為國乒男隊實現了亞運八連冠。馬龍說:“我已很好地完成了任務。”他的拼搏精神不僅感染和鼓舞著整個國家隊,也激勵著所有年輕人。
●素材解讀
馬龍曾說:“記錄就是用來打破的。”他能在這樣的年紀取得如此成績的關鍵原因,一個是自律,一個是努力,還有就是保持對勝利的渴望。他鼓勵年輕人要勇敢地面對挑戰,并相信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一部分。只有努力拼搏,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堅持到底,努力拼搏,永不放棄。
桂海潮:深山里走出的“飛天學霸”
“同學們,課程暫停一下,我要去一趟太空。”2023年5月,身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桂海潮,在講臺上微笑叮囑他的學生,“論文記得按時交,我會在天上盯著你們,出差回來咱再聚。”班上的同學們聽了一片哄笑,對幽默的老師報以熱烈的掌聲。
桂海潮,中國首位戴眼鏡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中國首位非軍人航天員、中國史上最年輕的航天員。他于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2014年7月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先后在加拿大約克大學、瑞爾森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9月起,任職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擔任特別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他在北航任教期間,曾帶著學生開展過“空間站艙內服務機器人”等研究課題,并做出了成果。“要是能把我們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那太有意義了!我得報名試一試,把這么多年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他激動地向院長匯報著,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載人飛船載荷專家的選拔。
對航天員的選拔是極其嚴苛的。憑著扎實的學術基礎和過硬的體魄,經過重重篩選,桂海潮從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訓練隊伍。但在此后近3年的時間里,桂海潮要經受8大類、200多項科目的嚴格苦訓,其間一旦通不過考核,他將錯失“上天”圓夢的良機。在其中一項“離心機訓練”中,他們要承受8G的過載才算達標。“承受8G的過載是什么概念呢?形象地講,相當于8個你自身的重量壓在身上。”桂海潮說,做訓練時,他們的臉會變形,胸部感覺到極度的壓迫,從而變得呼吸困難,眼淚也會不由自主地往外流,根本控制不住。每次進行離心機訓練時,桂海潮和隊員們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按鈕,一旦覺得自己挺不下去了,按下按鈕就可以停止訓練。但自中國航天員大隊于1998年成立以來,20多年過去了,始終沒一個航天員按下過這個按鈕。桂海潮說:“在我心中,這個按鈕是根本不存在的,想都不能去想它。這就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
桂海潮追夢、圓夢的人生經歷,生動印證了“拼搏讓夢想成真”的道理。
●素材解讀
桂海潮的成功無法復制,但每一個堅持為夢想和目標努力拼搏過的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任何光彩奪目的成績背后,都離不開長時間的堅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讓桂海潮的“飛天”夢想成為可能。
董麗娜:用聲音照亮世界
董麗娜于1984年出生在遼寧省大連市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先天性弱視,她從小只有微弱的視力,10歲時徹底失明。董麗娜回憶,剛上盲校時,有人曾對她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推拿,這將是你以后唯一的出路。”對此,她很困惑:“為什么我只能做這一件事情?我的人生怎么能剛剛開始就被宣判了結局?”22歲那年,她偶遇免費為視障人士提供的播音培訓機會,通過刻苦努力,她于2007年6月拿到了播音專業普通話一級甲等證書。2013年,董麗娜成為北京市紅丹丹視障文化服務中心的一名培訓師,投身于視障青少年的語言藝術教育,幫助熱愛聲音藝術的他們提升朗讀與表達能力。
在追夢的路上,董麗娜的腳步從不停歇。為了更加系統地學習播音主持、提升專業水平,她報考了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2020年7月,董麗娜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專業,攻讀學術型碩士學位。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獨特視角,董麗娜選擇了口述影像作為碩士學位論文的切入點。現實生活中,視障人士在享受文化成果時會遇到健視者不曾設想的障礙,口述影像成為視障群體得以享受公共文化的方式。
撰寫論文時,董麗娜總會想到當年在盲聾學校小小的圖書館里閱讀的自己。那時,盲文書籍還不夠豐富,不能完全滿足她的求知欲。而現在,得益于科技的進步,許多視障者已經可以在生活中借助信息無障礙技術使用部分互聯網產品。“視障群體的文化藝術需求應該更多地被看見。”
未來,董麗娜希望能在語言藝術的教學和創作方面繼續深耕。“我希望能夠有機會走上教職,做一些教學工作,把學到的東西跟別人分享。也想通過創作更多作品的方式去跟別人交流,引發更多的共鳴。”
●素材解讀
董麗娜曾說:“命運雖然給了我們一雙看不見明天的眼睛,但是它并沒有給我們一個看不見明天的未來。我可以接受命運特殊的安排,但決不接受自己還沒有奮斗就被宣判。”她的世界或許一片黑暗,但她全身都在散發光芒。她這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極大的榜樣和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