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文
這天早晨,天剛蒙蒙亮,老趙頭就帶領五個人的“爬犁幫”出發了。這次他們的任務比較特殊,不是送貨,也不是運皮張,而是給北山里的抗日游擊隊送糧食。
這幾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擊隊把小鬼子打慘了,也把他們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斷進山“討伐”,進山的路巡查得非常嚴。這個時候要把糧食送進去,談何容易?可是,游擊隊已經斷糧好幾天了,老趙頭心急如焚,最終還是決定冒險。
“爬犁幫”最怕遇見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時西北風呼嘯,冷風如刀,徹骨的寒冷讓人忍不住打寒戰,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擋不住,沒人敢在這寒冷的冰面上過多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噴著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掛滿了霜花,汗水順著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結成冰,嘩啦嘩啦地響。趕爬犁的小伙子們跟著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一路上還算順利,眼瞅著就要進入游擊區了,可老趙頭一點兒也不敢松懈。一雙鷹一樣的眼睛不停地掃視著蒼茫的江面。
突然,遠處出現了一片黃褐色的身影,還伴隨著隱隱約約的馬達聲。不好,是鬼子的巡邏隊!老趙頭的神情變得緊張起來,心想,這可咋辦?自己安危事小,糧食進不了山事大。
老趙頭趕緊吆喝大家加快速度。雙方的距離還是越來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過鬼子的汽車和摩托車。老趙頭心里明白,咬咬牙,說:“干脆,走‘龍豁口。”
一聽“龍豁口”三個字,大家頭皮就發麻,精神更加緊張了。
所謂“龍豁口”,就是爬犁正在這冰面上行進時,腳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驟然裂開,裹挾著呼嘯聲一直向岸邊延伸。人只能瞪眼看著冰面不斷裂開,從一尺、兩尺、三尺再到無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著從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條惡龍會隨時從湖底躥出來。傳說是湖中的獨角龍耐不住嚴寒,一怒之下用獨角豁開冰面,所以稱之為“龍豁口”。
“龍豁口”不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讓人終生難忘。“爬犁幫”的人談“龍”色變,因為不管什么車輛或者爬犁,若是掉進了“龍豁口”,那便是九死一生的事。
可是今天情況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樣沒有好下場,老趙頭只好鋌而走險。于是,老趙頭趕著爬犁向右側疾馳,偏離了原來的路線,朝湖心奔去。小伙子們知道,湖心區冰薄,且有一處活水,最易形成“龍豁口”。平時大家總是盡量避開,即使路近一些,也從不敢貿然前往。
老趙頭今天是豁出去了。抗聯的戰士們牽動著大家的心,為了把糧食運到戰士們的手里,他們顧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來越近,老趙頭拼命地打馬飛馳。棗紅馬的鬃毛飛揚著,像一道紅色的閃電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霧和雪色之間。小鬼子叫喊著讓老趙頭停下來,可老趙頭全當聽不見。小鬼子開槍了,子彈貼著頭皮呼嘯而過。忽聽咔嚓一陣雷鳴炸響,江面的冰排豁然裂開,并且迅速向兩邊漾開。
老趙頭把眼睛瞪得如銅鈴一般,大聲喊道:“‘龍豁口現身,大家小心了,跟上我!”
伴隨著喊聲,老趙頭的爬犁左躲右閃,飛一般竄向側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個跟著一個從“龍豁口”邊緣掠過。后面的小鬼子一個個躲閃不及,絕望地喊叫著,無從應對,眼睜睜地看著汽車和摩托車如同烏龜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把糧食送到戰士們手里后,大家這才像散了架似的,癱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時,他們遠遠地看向“龍豁口”,只見黑幽幽的江面上,漂著一片黃乎乎的尸體,有的尸體已經凍在了“龍豁口”的冰凌上。
老趙頭沉默了好一會兒,說:“這不是你們的地方,你們根本就不該來!”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23年第3期,有刪改)
◆思考
1.結合上下文語境,品析下列語句。
(1)棗紅馬的鬃毛飛揚著,像一道紅色的閃電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霧和雪色之間。(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析其表達效果。)
(2)這不是你們的地方,你們根本就不該來!(結合語境,分析此句的含義及蘊含的情感。)
2.有人建議將小說的標題“龍豁口”改為“老趙頭”,你認為是否可行?請做出選擇并結合文本闡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