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正/口述 盧智芳/整

在服務業,維持質量穩定是最困難的事。尤其旅館服務業,服務項目很復雜,同一個屋檐下,有人吃、有人住、有人玩,停留時間很長,接觸點很多,光靠SOP(標準作業程序)絕對不夠,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定規則、改觀念”,而且,這兩點對員工的陳述與教導,分別有不同的技術。
首先,好的規則,應該是“有觀念的規則”。
舉例來說,飯店里的餐廳提供自助餐,規定“晚上5:20前開餐,晚上9:30收餐”,這就是沒有技術的做法。所謂“有觀念的規則”,應該是“自助餐開餐時間,不得晚于17:30,收餐時間不得早于21:30”。
為什么?因為每項規則背后,都應該有“人的需求”在。一般飯店自助餐廳的座位數,大概是房間完全客滿量的2/3。如果所有客人都集中在某個時間來,就需要排隊。你想想看,難得出來玩,花了這么多錢,好不容易排隊進餐廳,餐廳員工為了遵守操作守則,客人才坐下來,另一邊已經開始收餐,怎么會不馬上破口大罵?
其次,基層員工遵守規定,有沒有錯?沒有。但把觀念放進去,規則里才有服務與人性。
再舉個例子,餐飲業都會規定服務人員:“客戶需要等待時,必須說明。”但是只規定成這樣,也會有問題。
有一次,我到一家連鎖餐廳吃早餐,點他們家的松餅,服務人員居然跟我說“沒有了”。我聽了嚇一大跳,因為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照我的邏輯判斷:不可能。于是,我就問旁邊另一位看來像是主管的人說:“餐點沒有了嗎?”
他的答案就不是這樣。他說因為點的人很多,材料要重新準備,“您能等20分鐘嗎?”他問我。我馬上回答:“我很樂意!”你看,兩者有這么大的差別!
有些員工直覺地認為,客人需要等候時,就會選擇不要,所以他不解釋要等多久,直接說沒有。這時候必須搭配另一項規則給員工:“我們提供的商品,絕對不能出現‘沒有的狀況。”如果具備“提供商品全部都要有”的觀念,就算真的沒有材料,都可以到別的餐廳調貨。只是需要先跟客人道歉,請他等候。
不過,這還不夠。萬一所有規定商品都有,偏偏客人要你沒有的商品,這時候該怎么辦?
例如,明明自助餐已經有100道菜,有個小朋友卻非要吃餐廳沒有的炒面。若靠規則來定,絕對無法可解。但若通過觀念強調,“特別關注老人跟小朋友的需求”,員工就會想辦法,超越原來規定的層次提出解決辦法。沒有臺灣的炒面,飯店里有意大利面,用意大利面來炒,可不可以?或是吹個氣球送給他?要滿足小朋友有很多的方法。
給員工觀念時,要告訴他們如何表現,提供他們很多個案跟實例,讓他們知道:“啊?!原來可以這樣做。”這就是“有規則的觀念”。
再舉一個例子,飯店最重要的觀念,叫作“維護清潔”。但清潔如果不通過規則講解,就沒辦法溝通,要有一致的標準。
在觀念上,清潔應該訂立為“客人看不到的地方都要清潔,才是真正的清潔”。所以,舉規則說明時,必須要求“飯店的床底下也要打掃”“桌沿底下也要擦”。一般人會覺得沒有必要,這時候就要溝通觀念本身,否則他會不做。想想看,飯店的床一年有多少人睡過?不徹底清潔,用的人怎么會安心?一個收費這么高昂的飯店,如果顧客把手伸進床底撿東西,發現整只手是黑的,會有什么后果?很多地方我們檢查不到,也沒辦法監督每個動作,只有通過改變觀念,才能真正落實服務的質量。
換言之,在服務的每個環節中,我們必須時常思考:什么適用于規則?什么適用于觀念?怎樣去溝通、解釋?要確認員工真正了解每項規則背后的觀念,才是服務業能做到質量保證的關鍵。
(摘自《能被小用,更是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