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
元狩三年(前120),漢武帝把廣平都尉王溫舒遷升為河內太守,因為王溫舒在任上把廣平治理得“道不拾遺”。廣平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地區。山東、河北這些與廣平交界地區的盜賊,懾于王溫舒的威名,都不敢靠近廣平,更不用說到廣平作案了。
王溫舒九月份到任,到了十二月,短短幾個月時間,績效就出來了:“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庇羞@么好的政績,過了不久,王溫舒又得到升遷,這次是被升為中尉,負責京師的治安警衛,很重要的一個職位。
從這些情況來看,王溫舒應該是個很有能力的官員,治理地方很見成效。但是,《史記》和《漢書》都把他歸在“酷吏傳”里面。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王溫舒治下的“道不拾遺”就是一個假象。史家們說:“廣平聲為道不拾遺?!薄奥暈椤保褪恰疤柗Q”,暗示這里的“道不拾遺”另有文章。
王溫舒這個人,如果我們知道他年輕時候的經歷,可能就會皺眉頭。年輕時候的王溫舒,以殺人越貨為業,“少時椎埋為奸”,就是管殺也管埋,屬于地方黑惡勢力。后來不知怎么搖身一變,混進官吏隊伍了。
王溫舒為什么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把河內郡治理得服服帖帖?他一到任就著手逮捕、誅殺地方豪強猾吏,霎時間“連坐千余家”“流血十余里”,辦的幾個案子,一牽扯就是一千多戶人家,其中一大批涉案人員被判死刑,人頭落地,流血十里。被處罰的這些人里面,可能的確不乏平時為非作歹、魚肉鄉里的惡徒,但王溫舒的治理手段也著實令人膽戰心驚。
按程序,重大案件要報中央審批,為了縮短批復周期,王溫舒準備了五十匹馬,在河內和長安之間設置驛站,案卷就靠這些馬接力傳送。每一個案子審完,就用這種“快遞”方式呈送到中央,一般兩三天審批就能下來,他就可以開刀殺人。王溫舒連讓死囚在監獄里多活幾天的耐心都沒有,這也說明他想殺的人實在太多,得讓監獄迅速騰位置。
漢代有一條規定,死刑只能在秋、冬兩季執行。針對這條規則,王溫舒有一條著名言論,“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每到春天,王溫舒就跺著腳說:哎呀,要是冬天再多一個月該多好啊,這樣我就能把想殺的人全殺了。
這種情況下,“道不拾遺”是民風淳樸的體現嗎?這是真正和諧治安的效果嗎?在王溫舒的治理下,人們為什么不敢在路上撿東西?因為這條路是用人血洗出來的。人們在這種恐怖統治下噤若寒蟬,不敢發出任何聲音。所以史家們說,“道不拾遺”只是表面現象。
(摘自《漢武帝和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