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孫丹
浙江省臺州醫院 (浙江臺州 318050)
據相關研究統計,約50%~60%的骨科患者因麻醉藥物、術后制動和精神情緒等因素術后會發生便秘,發生率高達100%[1]。治療術后便秘的常規方法包括潤腸通便劑、潤滑劑、刺激性瀉藥和肛門灌洗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便秘癥狀,但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或因操作復雜導致無法推廣[2]。研究顯示,使用低頻超聲導藥儀聯合口服藥物用于術后便秘效果較好[3]。低頻超聲導藥儀可以較好地促進藥物的釋放和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且具有非侵入性的優點。推拿療法通過按摩腹部或腰骶部穴位,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反射,從而增加排便次數,減輕便秘癥狀[4]。但目前使用該設備聯合非藥物療法治療術后便秘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評價低頻超聲導藥聯合推拿療法治療骨科患者術后便秘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2 年5 月至2023 年9 月醫院骨科手術后出現便秘的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試驗組男24 例、女26例,年齡(51.74±13.64)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4.23±2.56)kg/m2;全膝置換術10 例、全髖置換術14 例、腰椎手術17 例、頸椎手術2 例、關節鏡手術3 例、髕骨骨折4 例;合并冠心病6 例、糖尿病4 例、高血壓4 例。試驗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0.34±15.84)歲,BMI 為(24.63±3.73)kg/m2;全膝置換術12 例、全髖置換術13 例、腰椎手術18 例、頸椎手術1 例、關節鏡手術4 例、髕骨骨折2 例;合并冠心病4 例、糖尿病5 例、高血壓3 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審批號:K2024022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指南定義的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5];既往無習慣性便秘史;年齡≥18 歲;術后神志清醒且能配合完成試驗干預。排除標準:器質性因素導致的便秘;嚴重的心腦血管疾患、內分泌疾病;因精神因素無法完成研究。
兩組均予常規護理,包括指導患者臥床排便,為患者制定富含粗纖維和維生素的飲食方案;鼓勵患者定期飲水且每日飲水量>2000 ml。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推拿療法(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指壓法分別按摩天樞穴、關元穴和氣海穴,以按摩部位產生酸脹感為宜,每穴位按摩持續時間約為5 min;腹部揉、拿、捏、震。揉:操作者左手掌輕按在右手背,以右手小魚際順時針和逆時針繞肚臍揉腹部各10 次。拿捏:用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邊拿邊捏腹部肌肉10 次。震:操作中者手掌至于患者腹部實施震法10 次。連續7 d。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GHCS-Ⅲ型低頻超聲導藥儀(長春市恒罡電子有限責任公司)治療。貼劑的主要成分為大黃、枳實、厚樸和山楂萃取物(每片貼劑相當于各藥的生藥5g)。將超聲探頭置于耦合貼劑止水碗一側,撕掉止水碗另一側的保護膜,將浸有水凝膠的無紡布置于止水碗內,將探頭與貼片固定在腹部皮膚上,調節脈沖強度為10 kHz,持續操作30 min。連續干預7 d。
(1)首次排便時間;(2)使用Wexner 便秘量表評價干預前后患者排便次數、排便困難次數便排空感、排便疼痛、排便時間、協助排便和排便失敗等。量表得分范圍0~30 分,評分越高,便秘越嚴重[6]。(3)臨床療效依據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制定的便秘療效判斷標準[7]。顯效:干預2 d 后,每1~2 天自行排軟便至少1 次;有效:治療3 ~5 d 后自行排出條狀軟便;無效:治療5 d 以上仍無法自主排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安全性:觀察局部有無紅腫例數、瘙癢等癥狀。兩組治療期間有無腹痛、腹瀉癥狀。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首次排便時間為(23.67±6.53)h,低于對照組的首次排便時間(36.57±10.74)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257,P<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Wexner 便秘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Wexner 便秘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Wexner 便秘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Wexner 便秘量表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排便次數 排便困難次數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0 2.51±0.62 1.56±0.57 2.58±0.81 1.38±0.58試驗組 50 2.63±0.57 1.02±0.31 2.52±0.46 0.81±0.33 t 1.008 5.885 0.455 0.466 P 0.316 <0.001 0.650 0.656組別 例數 便排空感 排便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0 2.53±0.76 1.29±0.43 2.46±0.64 1.38±0.44試驗組 50 2.59±0.57 0.91±0.32 2.51±0.47 0.87±0.39 t 6.040 0.445 6.133 P<0.001 0.657 <0.001組別 例數 排便時間 協助排便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0 2.74±0.69 1.28±0.58 1.87±0.38 1.08±0.37試驗組 50 2.69±0.76 0.98±0.12 1.90±0.42 0.89±0.24 t 0.344 3.582 0.374 3.046 P 0.731 0.001 0.709 0.003組別 例數 排便失敗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0 2.08±0.59 1.16±0.34 16.56±4.95 9.13±3.32試驗組 50 1.98±0.65 0.78±0.22 16.89±5.21 6.26±1.85 t 0.806 6.635 0.325 5.340 P 0.422 <0.001 0.746 <0.001
干預后,試驗組的顯效率、有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98,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數(%)]
試驗組治療后,局部無紅腫、瘙癢等癥狀發生。兩組治療期間均無腹痛、腹瀉癥狀發生。
低頻超聲導藥儀利用低頻超聲波的機械振動、熱效應、共振效應和壓力效應等作用,增加藥物的滲透性、活性和吸收,從而提高藥物的療效[8]。既往研究多使用低頻超聲導藥儀聯合藥物治療術后便秘。但針對術后便秘患者的臨床特點,現行臨床指南推薦應將非藥物療法作為術后功能性便秘的首選方法[5,9]。推拿療法通過刺激身體的特定穴位和經絡,激發身體的自愈能力,達到調和氣血、平衡臟腑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將二者有機結合應用于骨科患者術后便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低頻超聲導藥聯合推拿療法可以有效縮短術后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相較于其他主觀癥狀(如腹痛或不適感),首次排便時間易被患者準確地描述和記錄,是便秘研究中可靠的臨床結局指標[10]。低頻超聲導藥儀的頻率通常在20 kHz 以下,產生的機械振動、熱效應、共振效應和壓力效應等能夠更好地增加藥物的滲透性、活性和吸收,使藥物易被導入至目標區域,提高藥物的療效[11]。當超聲波傳入人體組織時,產生微小的振動和摩擦,從而促進細胞膜通透性的增加,使藥物更容易滲透進入細胞內[12]。低頻超聲波可以與藥物分子間的化學鍵發生共振,從而增加藥物分子的活性和滲透性。低頻超聲波的壓力效應可以改變細胞膜的結構和通透性,使藥物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此外,聲波壓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和吸收[13]。金茫茫等[14]使用超聲導藥儀導入中藥貼劑治療心力衰竭患者便秘,有效縮短了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相對于干預后的首次排便時間,便秘患者伴隨的排便困難、疼痛、便后無排空感和排便失敗是困擾便秘患者的重要癥狀。Wexner 便秘量表較為全面地評價伴隨癥狀[6]。本研究結果發現,低頻超聲導藥聯合推拿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便秘時的伴隨癥狀,且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單獨使用推拿法的患者。本研究中選用貼劑的主要成分為大黃、枳實、厚樸和山楂萃取物。其中,大黃、枳實、厚樸出自《傷寒論》中的“小承氣湯”[15]。中醫認為,大黃具有祛瘀通便、滌蕩腸胃積滯的作用,消除致病之因;厚樸苦溫下氣,助大黃消除積滯;另配以山楂發揮消食健胃,發揮行氣散瘀的作用。總之,該配方較為全面的兼顧了便秘時的主要癥狀和伴隨癥狀[15]。低頻超聲導藥儀通過前述的物理作用促使配方的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并直達靶點,藥效得以快速發揮。王玲玲等[3]在神經外科術后便秘患者中使用低頻超聲導藥儀導入了該配方,并配合乳果糖口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本研究為低頻超聲導藥儀聯合非藥物療法治療便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促進腸道蠕動、調節腸道功能、改善相關癥狀和調節身心狀態等多個方面發揮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便秘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尤其是在骨科術后,患者本身可能基于原發病需要服用一定量的藥物,此時再因并發癥增加服用藥物,會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且增加了藥物的不良反應。低頻超聲導藥儀聯合推拿治療骨科患者術后便秘,具有非侵入性、療效好、安全性高的優點。李曉華等[4]發現,聯合導藥儀導入通腑消滯類的中藥制劑,能有效提高推拿和按摩治療便秘的療效,且安全性較好。
總之,低頻超聲導藥聯合推拿療法可以有效縮短骨科術后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改善便秘伴隨癥狀,提高臨床總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