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浪華,張譯元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近年海上風電在國內的需求持續上漲,對風電安裝平臺的能力需求也在不斷加大,業主對平臺上工作人員和電氣設備工作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船舶配電板間電氣設備在運行時會產生大量熱量,若不能及時處理,則會導致配電板和艙室溫度迅速提高。過高的溫度將導致電子元器件性能惡化,使用壽命減少,進而加速絕緣材料的老化和變形,最終導致設備系統出現故障,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配電系統癱瘓[1]。考慮到海洋環境的惡劣性,為保證配電系統的正常運行,通常采用空調送風的方式以保證艙室的溫度和濕度要求。傳統的空調送風系統設計更加注重艙室各送風口的總送風量,若總風量滿足要求,則認為該艙室的空調系統合格[2]。然而,該驗收方法無法獲得整個艙室內速度和溫度的分布情況,不能確定空調系統的氣流組織是否合理,也不能準確判斷艙室空調系統能否滿足設備運行環境的要求。
氣流組織設計的目的是合理地組織室內空氣的流動,使室內工作區空氣的溫度、相對濕度、速度能更好地滿足舒適性要求[3]。張愷等[4]對變壓器附近的溫度場進行了模擬分析,通過與實測數據進行對比,驗證了模擬的可靠性。張根明等[5]對配電室常用冷卻降溫方案進行分析,并為不同要求的配電室提供了相應通風方案。
本文以某在建風電安裝平臺的配電板間為例,對不同測試點的溫度和氣流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應用對各氣流組織形式的優缺點進行分析。
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較為簡單,在船舶艙室方面應用較多。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通過空調本體送風,沒有接風管,常用于艙室不大且空調送風口前方無遮擋物的情況。氣流從空調側面橫向吹出,經衰減后先送至工作區再回流至空調本體。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的缺點較為明顯,艙室容易產生高溫滯留的現象。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示意見圖1。

圖1 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示意圖
上送上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的氣流從上部風管各風口向下送出,經工作區后回流至回風管或直接回流至空調本體的回風口(見圖2)。上送上回式氣流組織形式對艙室層高的要求較高,若艙室凈高允許,可設置吊頂,將風管暗裝。其送風口常采用散流器或可調節式格柵等形式。該送風形式適合艙室進深較大或艙室遮擋物較多的場合。

圖2 上送上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示意圖
中送上下回式氣流組織形式中部送風,上部和下部回風,可使艙室溫度呈現分層現象(見圖3)。空調送風將艙室下部隔離成空調區,上部作為非空調區,具有較顯著的節能效果。該氣流組織形式適合用于層高較高的艙室。

圖3 中送上下回式氣流組織形式示意圖
下送上回式氣流組織形式通過甲板底部送風,上部集中回風,氣流先經過工作區再回流至空調本體回風口,艙室上部區域的余熱不會進入工作區(見圖4)。由于配電板的下進線特點,位于艙室底部的設備散熱量會高于頂部,送風溫度較低的氣流從下往上流動,更有利于配電板設備的冷卻。此外,該氣流組織形式的人員舒適度性較高。

圖4 下送上回式組織形式示意圖
本文以某在建風電安裝平臺的配電板間為例,對不同測試點的溫度和氣流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艙室尺寸為14.400 m×6.592 m×4.200 m(長×寬×高),室內發熱源主要包括配電板(690 V/400 V/230 V)、燈、人員和控制柜。為確保配電板設備能長期可靠運行,艙室空調設備要做到100%冗余,即布置兩臺空調柜機(一用一備)[6]。配電板間主要設備的散熱量如下:690 V 配電板的散熱量約為10 kW;400 V 配電板的散熱量約為22 kW;230 V 配電板的散熱量約為1.2 kW;燈(共10 只)的散熱量總計為160 kW;人員的散熱量為75 W;控制柜的散熱量為200 W。
經負荷計算,空調柜機制冷量為55 kW,送風量為11 000 m3/h。下面建立2 種工況進行計算和分析:1)工況1,該工況采用上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2)工況2,該工況采用下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2 種工況的送風相關參數一致,具體見表1。物理模型示意見圖5。

表1 各工況送風相關參數

圖5 物理模型示意圖
空調艙室的氣流組織方式有很多種,為滿足配電板間電氣設備和工作區人員對溫濕度的要求,氣流組織應根據艙室的幾何形狀、艙室內部遮擋物以及設備的布置情況確定送回風口的位置和形式。合理的氣流組織不僅能增強艙室的空調效果,還會減少空調系統的能耗量。對于配電板間而言,由于熱空氣向上運動,故房間頂部的溫度會明顯高于底部,取配電板頂部區域(Y=2.2 m)為測試點進行溫度測試,2種工況下各測試點的溫度值分別見表2和表3。

表2 Y=2.2 m 處各測試點溫度值(工況1) 單位:℃

表3 Y=2.2 m 處各測試點溫度值(工況2) 單位:℃
由表2 可知,對于工況1,艙室平均溫度約為25.7 ℃,690 V 配電板周圍的溫度基本能滿足要求,但400 V 和230 V 配電板周圍的溫度偏高,高于配電板的適宜溫度(35 ℃)[7],部分區域溫度可達到40 ℃,且高溫區域較多。400 V 和230 V 配電板在高溫下工作,設備運行環境不佳,長期如此,會縮短配電板壽命,易出現故障。
由表3 可知,對于工況2,其配電板附近的溫度相較工況1 明顯降低,配電板周圍溫度不超過35 ℃。此外,整個艙室的溫度更加均勻,艙室平均溫度為23.6 ℃,相較工況1 降低了2.1 ℃,這不僅為配電板提供了更加適宜的運行環境,還會使配電板間值班的人員感到更加舒適。
由表2 和表3 可知,440 V 和230 V 配電板附近的溫度較高。經現場風速測試,工況1 配電板附近的氣流回流機組速度較小,為0.2~0.5 m/s。高溫區域的存在說明此時配電板附近有高溫滯留現象。對于工況2,氣流回到空調的速度為0.6~1.1 m/s,回流速度明顯高于工況1。由此可以看出,下送風可有效緩解高溫滯留現象,降低配電板附近的溫度,這種送風形式與地板送風[8]較為相似。
本文主要對空調氣流組織形式進行分析,對于某些尺寸較小的配電板間,也可采用側送側回式氣流組織形式。但對本項目不合適,主要原因為:1)對于尺寸較大的配電板間,離空調送風口較遠端的風速極小,導致艙室的降溫效果極差,艙室局部高溫區域范圍較大;2)在艙室頂部氣流回到空調時,易出現渦流現象,氣流死角較明顯,整個艙室的氣流不穩定,氣流組織不合理;3)該送風形式較易結露,故配電板短路和火災風險較大。
上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主要存在以下缺點:1)增加了空調風管的布置,對于配電板間層高受限的船舶來說風管布置極其困難;2)易出現高溫滯留現象,不利于配電板長期穩定運行;3)部分送風口存在結露可能,短路和火災風險較高。
下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改善了上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的缺點,在進一步降低整個艙室溫度的同時,氣流也更加合理。此外,下送測回的氣流組織形式不占用配電板間的層高,風管布置于配電板間的升高地板內,較為美觀。但其缺點也較為明顯:1)風管布置于升高地板內,由于配電板一般是下進線,故在前期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風管與電纜的合理布置;2)當空調風量較大時,需要降低下送風口的風速,否則艙室會有較強的“吹風感”,值班人員會感到不適[9]。針對以上不足之處,可增加配電板間的凈層高,使配電板間內的空氣流通更加順暢,減少熱空氣的堆積,改善配電板底部區域的溫度環境。
本文以某在建風電安裝平臺的配電板間為例,分析了不同測試點的溫度和氣流分布情況,并結合實際應用對各氣流組織形式的優缺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下送上回式不但可降低艙室溫度,還能使溫度分布更均勻,氣流分布更合理。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為船舶配電板間空調氣流組織設計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