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偉 李金秋 趙傳(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關于推進“十四五”農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及國家體育總局等十二部委印發的《關于推進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指出要繁榮發展農村體育文化。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并增強農村地區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凝聚力。
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場地設施為基礎,盡管國家人均體育場地從2013 年的不足1.5m2增加到了2020 年的2.2m2,但根據第七次全國農村體育場地普查顯示,農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有1.15m2,不到人均體育場地的一半,與《“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人均體育面積應達到2.6m2”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全民健身條例》中指出:“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勞動和文化習慣,增加對農村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在過去的農村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體育的認知度較低,再加上農村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條件艱苦等因素直接影響了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發展。而如今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對體育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在促進社交和娛樂方面的功能認知得以提升,對體育物質設施的需求快速增加,這成為建設體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
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指出:“基層體育組織建設要重點加強,體育總會應鼓勵向鄉鎮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應下沉至行政村?!薄蛾P于推進“十四五”農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提到:“應加強對農民體育協會工作的指導,充分發揮農民體育協會在組織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培養骨干人才、提供科學健身指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鞭r村體育文化組織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農村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主要依據上級指令,體育文化建設村鎮化程度有待提高。受相關法規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基層政策執行力的不足的制約,許多農村體育社團仍然采取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式,無法有效推動農民參與農村體育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農村體育文化組織建設可以為農民提供各種體育文化活動和項目,滿足其需求和愿望。
農村地區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精神文化建設需求十分緊迫。經濟和場地建設的落后,限制了體育精神在農村的傳播,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秉承著“團結互助、勤勞勇敢”的精神,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價值觀。然而,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農耕文化遺產傳承乏力、公共文化資源供需不匹配、低俗文化局部蔓延等問題也逐漸出現,導致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而體育精神文化建設具有促進農村地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作用。因此,滿足農村地區的體育精神文化建設不僅能提升居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也能從精神文化層滿足農村地區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需求。
體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民健康水平、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但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偏向城鎮,導致農村體育資源開發利用不足,要實現體育強國的偉大目標,農村是主要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針對上述問題,2019 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體育強國的實現離不開豐富的體育文化支撐,而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是目前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的重心。農村是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國家體育實力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同時,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還可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培育農村體育文化遺產,提升農村的文化軟實力,縮小城鄉體育發展的差距,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從而推動實現體育強國的偉大目標。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中國古代的管理體制中,流傳著一種“皇權不下鄉”的說法,通過血緣、親戚關系、宗族制度,將農村基層緊密聯系成一個熟人社會共同體。然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熟人社會逐漸解體,農村人民面臨著復雜的社會關系,因此需要通過文化建設來重新建構鄉村社會的新的人際信任和關系網絡。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體系,通過社會成員之間的共享和理解,使社會成員能夠建立共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社會關系的深化和團結。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農村社會結構的轉變和鄉村發展的需要,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已被廣泛認知并提上議程。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為農村人民重新塑造了一個共同的身份認同,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從而增強了農村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要加強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體育設施的投入,建設更多的體育活動場所,如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等,以滿足農民的體育需求。同時,還要加強對現有體育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設施完好無損,能夠正常使用。要加強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政府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和活動,以激發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村體育活動的宣傳,提高農民對體育活動的認識和重視。要加強農村體育人才的培養。政府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體育培訓,如籃球訓練、乒乓球訓練、田徑訓練等,以提高農民的體育技能和水平。還要加強對農村體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為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
農村體育文化的表達機制不完善,意味著農村地區的體育文化活動參與者難以充分表達需求和意見,限制了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體育文化建設缺乏對當地情況的充分考慮,體育設施建設只是按照上級政策指令進行,缺乏由下至上的需求表達機制。熊祿全教授團隊調查發現,在長春、北京、商丘、黃岡、溫州等地的38 個行政村中,僅有4 個開通了居民自下而上的體育訴求表達渠道。在這些開通了居民自下而上體育訴求表達渠道的村莊中,村民的體育參與度明顯高于其他村莊。這些村莊的居民普遍表示,他們更愿意參與集體體育活動,并且對體育設施和活動有更高的需求。在未開通體育訴求表達渠道的村莊,村民的體育參與度普遍較低,對體育設施和活動的需求也不高。這表明,缺乏有效的體育訴求表達渠道是影響村民體育參與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受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化結構影響,農村體育物質保障機制發展薄弱,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主要依賴于通過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經費和資源、組織體育活動等方式,推動和支持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發展。據2018 年顏小燕的研究,農村和諧穩定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民間組織這一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我國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相對滯后,民間體育組織的數量也相對稀少,這導致無法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所具備的優勢,從而不利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滿足農村體育文化多樣化需求。并且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加之城市化、城鎮化進程下農村人口“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體育的中堅力量薄弱,體育文化消費市場規模有限,企業和商業機構難以探索在農村地區投資體育文化建設的商業價值,限制了企業和商業機構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的投資和參與。
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工作都從屬于文化站領導。在鄉村文化建設“最后一公里”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村文化站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沒有報酬,所以工作積極性差。而作為文化分支的體育文化在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也普遍面臨著缺乏專業、高素質的體育文化建設人才,以及活動組織人員等,使得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隊伍薄弱,極大限制了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深度。在農村體育管理層面上,不少地區都將其置于他人門下或與文化部門、教育部門、衛生部門等合并重組。對于體育的管理缺乏獨立運行機制,導致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受到多方部門掣肘。因此,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管理組織中常面臨責權不明、職責邊界模糊等問題,缺乏有效的農村基層管理組織也導致了資源分配不均和社會公正的缺失,影響了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整體效果。
農民是農村體育的參與主體,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通過分析認為可通過以下方式保障農民體育文化建設需求表達渠道。充分發揮民主決策作用,選取不同年齡結構層次人口代表參與體育文化決策和規劃,通過會議、座談會等形式表達農民的需求和意見,使決策過程更加民主和透明。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提供農民體育文化需求表達的渠道。建立網上意見箱、在線調查等形式,方便農民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并及時進行反饋和回應。促進信息傳遞和溝通,建立定期、系統的渠道,向農民提供體育文化活動的信息和機會??梢酝ㄟ^社區廣播、宣傳欄等方式廣泛傳達相關信息,確保農民及時獲悉并了解體育文化活動的安排。
多元共治包括多種共治方式,如對話、協商、競爭、合作和集體行動,而合作是多元共治的核心。這是現代社會國家社會管理經驗的結晶,也是我們農村體育工作的目標。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多元化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力量,村委會、農民協會、政府和社會組織多方協作參與的模式,以改變過去長期依賴政府力量建設的現狀極為重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還可以傳承和弘揚本地的傳統文化,提高農村居民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應該加強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各方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進行合理分工,共享資源,并確保信息的互通,從而使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更具多樣性和效益更高,為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體育文化的建設管理缺乏獨立運行機制,同時受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因此,培育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隊伍力量,完善基層體育文化管理組織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應從農村體育工作的實際需求出發,堅持為民服務,抓典型、樹標桿,以科學的態度指導農村體育自發性組織建設,推動農村體育自發性組織的培育和成長。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基層農村體育組織機構和工作隊伍,設立文化體育委員會、建立文化體育站等形式,形成完善的基層農村體育組織網,提升對農村體育工作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水平,建立健全體育文化的監督與評估機制,使體育文化建設在陽光下運行,面向人民群眾,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質量。
需求視域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過深入探討農村體育文化的價值、困境和優化路徑,我們可以更好地推動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