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新良
浙江寶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紹興 312028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項目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鞍山道B地塊工程作為天津市南京路與鞍山道交口的一類高層建筑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挑戰[1-2]。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并具備一級耐火等級和7.0度的抗震設防烈度要求。由于該工程位于市中心最繁華區域,工地圍墻外的南京路下有正在運行的地鐵1號線,基坑的東北角是1號線鞍山道出入口場地狹小,交通限制和環境要求嚴格,施工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針對鞍山道B地塊工程的特點及施工挑戰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以便為工程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的技術方案和解決策略。
鞍山道B地塊工程位于南京路與鞍山道交口,地理位置優越,處于繁華的市中心區域。這個工程的總建筑面積大約為81466m2,其中地面建筑面積為67066m2,地下建筑面積為14400m2。這一寬敞的建筑空間為項目的多功能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場地。
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以確保建筑的穩定性和抗震性能。主樓的建筑高度達到了145m,共有41層,地下設有3層。裙樓為2層,商業副樓為3-4層,形成了一個功能齊全的建筑群。
鞍山道B地塊工程面臨著場地限制和狹小空間的挑戰,由于項目位于市中心最繁華區域,場地面積有限,給施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狹小地空間限制了施工設備和材料的擺放和操作,增加了施工的復雜性。同時,臨建設施的搭設和材料的堆放也受到了限制,需要精確地計劃和協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
工程所處地區域交通限制嚴格,同時人流密集。東西側為鞍山道與萬全道,均為單行道,南側為五愛里小區,為四層磚混50年代老住宅,北側為南京路,下方為地鐵1號線,基坑的東北角是1號線鞍山道出入口。這些交通和人流的特點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施工期間需要妥善安排施工交通,確保施工區域與周邊交通的暢通,并采取相應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減少對交通的影響。此外,人流密集也要求施工方在施工期間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工人和行人的安全,避免事故發生。
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面臨著嚴格的環境要求和對文明施工的高度要求。作為市中心區域的建設項目,周邊環境對施工產生了重要影響。施工方必須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減少噪音、粉塵和廢棄物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此外,施工期間還需要注意妥善處理廢棄物、污水和垃圾,確保施工現場的整潔和環境的衛生。
在施工現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施工噪聲、揚塵和震動,減少對周邊居民和商業活動的影響。還需注意施工期間的交通管理和安全防護,確保行人和交通的暢通,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的干擾和困擾。
工程所處位置靠近其他建筑物,這對施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施工期間,特別是在基坑開挖和施工震動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周邊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合理地施工順序和技術方案應考慮鄰近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和振動敏感性,以避免對其造成不必要的損害。施工中,需進行現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及時調整施工方法和措施,確保鄰近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的地基與基礎施工方案需要確保地基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根據工程特點和地質條件,采用樁筏板基礎作為地下室結構主樓的基礎形式,樁承臺基礎作為裙樓的基礎形式。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基坑進行清理,按照設計要求基槽壁采用地下連續墻和鉆孔灌注樁圍護,與地下室400mm厚外墻無縫緊靠,地下室外墻需要單側支模并澆筑,需要控制模板上浮,難度極大。2500mm的地下室筏板近6000m混凝土一次性澆筑,為控制裂縫產生,需要自筏板澆筑時進行連續一周的內外溫控,地下室基坑三道支撐梁的轉換非常關鍵,為確保基坑變形受控,在拆除每道支撐梁的過程中需要密切基坑沉降和位移的檢測,并形成對比分析。還需要進行地基灌漿、樁基施工、基礎混凝土澆筑等工序,以保證地基和基礎的穩固性和可靠性。
在本工程中,防水施工工藝流程覆蓋了基礎底板、地下室外墻、地下室頂板、屋面和室內衛生間等多個防水部位。每個部位都采用了獨特的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法。地下防水的設防等級為一級,采用了CPS-CL反應粘結型防水卷材(1.5mm+1.5mm)作為防水層,并在變形縫處應用橡膠止水帶和止水鋼板。對于所有的管道穿墻處,尤其是設備、電氣管道等,都需要仔細考慮變形余量,并按照專業要求進行防水處理[3-4]。
對于地下室底板的防水施工,首先需要進行基層處理,清理表面并修補細部節點。接下來是底板細部附加層的增強處理,包括陰角濕鋪和立面卷材的鋪貼,以確保加強層的完整性。然后進行底板后澆帶的防水工作,超出底板后澆帶邊緣250mm的范圍鋪貼厚度為1.5mm的CPS-CL反應粘結型高分子濕鋪防水卷材,并再鋪貼兩層相同材料的厚度為1.5mm的防水卷材。對于底板的變形縫處理,首先濕鋪一層寬度為300mm的防水卷材隔離層,然后鋪貼兩層厚度為1.5mm的CPS-CL反應粘結型高分子濕鋪防水卷材,最后干粘一層寬度為600mm的防水卷材加強層。
地下室側墻的防水施工包括基層處理和細部附加層增強處理。立面大面積鋪貼采用濕鋪法,使用1.5mm厚CPS反應粘結型高分子濕鋪防水卷材。見圖1。

圖1 地下室側墻防水施工工藝流程圖
對于地下室頂板的防水施工,首先進行基層清理,確保平整無雜物。再進行卷材鋪貼施工,先鋪貼第一層卷材,后鋪貼第二層卷材,最后進行防水保護層施工。
衛生間的防水施工包括基層清理、涂刷基層處理劑、細部附加涂膜層和涂膜施工。在涂膜施工中,需要進行多遍涂膜,每遍涂膜之間的間隔不小于24小時。最后根據設計要求進行防水保護層施工。
3.3.1 地下三道基坑支撐梁、地下連續墻、軟土地基埋深14米的防水要求
地下基坑的支撐梁和連續墻承受巨大的水壓和土壓力,防水是確保基坑施工和地下室使用的關鍵。為了實現有效的防水,施工方案需要詳細規劃以下方面:
防水材料的選擇:CPS-CL反應粘結型防水卷材是常用的防水材料,但應根據地質條件和施工要求選擇合適的防水材料。
防水施工工藝:細部節點處理和接縫處理要精細,確保無漏水點和漏水路徑。
地下水位降低:采用大口徑坑內降水,井管需采用無砂混凝土和鋼管,保證地下水位降至工作面以下0.5m。
3.3.2 基坑施工時防止南面50年代老小區的沉降破壞
基坑施工對周邊建筑物可能產生影響,尤其是對老小區可能引起沉降破壞。解決方案包括:
地質勘測和沉降預測:詳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和土體特性,進行沉降模擬預測,分析施工可能的影響范圍。
溝通與協調:與南面老小區業主和相關部門密切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擔憂,采取補償措施和加固措施,以確保施工不會對周邊建筑物造成嚴重的沉降破壞。
3.3.3 緊鄰地鐵站口和運行線的基坑變形監測
基坑施工對地鐵線路和站口造成的變形影響應密切監測和控制,防止施工引起地鐵結構破壞。解決方案包括:
設置監測點:布置足夠的監測點,實時監測基坑施工對地鐵站口和運行線的影響。
定期檢查和分析:定期檢查監測數據,分析地鐵結構的變形情況,判斷是否達到安全限值。
應急預案:制定地鐵運營線暫時封閉、施工暫停等應急預案,確保地鐵安全運營。
3.3.4 地下室400mm的外墻單側支模
地下室外墻支模存在高度不均衡,支模穩定性需要特別關注。解決方案:
支模設計:采用合理的支模設計,考慮單側支模的穩定性,增加支模橫向連接件,確保支模的整體穩固性。
施工監測:施工過程中對支模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支模失穩導致事故。
3.3.5 2.5m底板的混凝土澆筑難度
2.5m底板混凝土澆筑較厚,施工難度大。解決方案包括:
配合混凝土設計:采用高強度混凝土,增加抗滲性和耐久性,確保混凝土質量。
合理澆筑工藝:采用分層澆筑和振搗工藝,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密實性。
控制混凝土溫度:采取降溫措施,如混凝土預冷等,避免溫度裂縫的產生。
3.3.6 145m高度的結構施工難度分析
145m高度的結構施工需要考慮高空作業和安全風險。解決方案包括:
高空安全措施:設置安全防護網,嚴格執行高空作業安全規范,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
施工工藝優化:采用高效施工工藝,如預制裝配等,減少高空施工時間和風險。
3.3.7 周圍高空拋物或物體墜落安全控制
為保障工程施工過程的安全,必須充分重視周圍高空拋物或物體墜落的潛在危險。在施工現場周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設立明顯的安全警戒區,并配備高耐壓的臨時欄桿和標識,確保施工區域清晰界定。在高處施工區域設置防護網和安全網,有效避免高空拋物對施工人員、行人及車輛造成傷害。此外,嚴格執行物品管理制度,確保施工現場的工具和材料不會從高處墜落。定期進行安全培訓,提高施工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能力。通過綜合措施的有效應用,確保施工現場周圍高空拋物或物體墜落的安全控制,保障工程的安全施工和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
3.3.8 周圍施工狹窄對施工組織的影響
工程所處的周圍施工環境十分狹窄,對施工組織帶來了一定挑戰。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施工方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和流程,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合理安排施工進度,避免施工進程受限。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設備,以最大限度提高施工效率,縮短施工周期。制定嚴格的交通導向措施,確保施工區域與周邊交通區域的分隔,保障施工區域的安全性。積極與相關部門和居民溝通和協調,及時解決周圍施工狹窄可能引起的問題,共同致力于確保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推動項目順利完成。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策略,克服施工狹窄對組織帶來的影響,實現高效施工并確保項目如期交付。
用水需求和供應方案。為了考慮商品混凝土的使用,并確保用水量最小化,本工程按照相應標準進行了計算。
現場施工用水量(q1)考慮到混凝土自然養護、樓地面施工和砼泵管沖洗等項目,最大用水期的計算結果為16.41 L/s。施工現場生活用水量(q3)根據施工現場高峰晝夜人數(650人)、施工現場用水定額(20L/人·日)和施工現場用水不均衡系數(1.3),計算得到約為0.294 L/s。生活區用水量(q4)約為0.25 L/s。消防用水量(q5)根據工地面積和火災同時發生一次的情況,取10 L/s。
為滿足臨時用水需求,本工程采用以下供水方案:主供水管徑為DN100,支管管徑為DN50。主管采用無縫鋼管,水源由附近市政供水管網供給,給水管徑為DN80,并連接一塊DN80的磁卡水表,以滿足施工現場施工和消防要求。
為實現節水和節電的目標,利用降水水源接入蓄水池。現場設置一個容量為18方的蓄水池,保持臨界狀態。當樓高超過100m時,按規范要求在27層位置設置一個12方的蓄水池,以滿足消防要求。
用水管沿現場圍墻布置,并采用環形布置方式。消防環管各處預留甩口和引入建筑物內,并按不大于60m的間距設置地下式消火栓,共設有7個室外消防栓。室外消火栓采用臨時高壓消防給水系統,平時管網壓力較低,僅滿足施工生產用水;滅火時消防泵產生所需的水槍壓力。消防泵房位于現場西側,配備臨時消防水池和消防水泵。
本研究綜合分析了該工程項目的施工技術方案和水電供應情況,旨在為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參考和指導。通過對工程概況、施工挑戰和水電需求的綜合分析,我們深入了解了該工程的特點和要求。在施工技術方案中,地基與基礎施工方案、防水施工工藝流程和項目重難點得到了詳細討論。對用水需求和供應方案以及用電需求和供電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本研究的成果,可為類似工程項目提供合理的施工技術方案和水電供應策略,確保施工順利進行,并滿足項目的水電需求。這對于工程項目的成功完成和質量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并有助于推動工程施工領域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