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蓮
武平縣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站 福建 龍巖 364300
古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獨特的價值,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僅以山西為例,現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數量達1848處,古建國保單位420處。這些歷經風霜洗禮、滄桑萬千的古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技藝,成為歷史的見證和傳統文化的瑰寶[1]。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古建筑面臨著嚴峻的保護和傳承考驗。許多古建筑在現代都面臨著遭受自然風化、人為破壞以及城市規劃帶來的壓力,它們的價值和建筑特色也因此變得岌岌可危。
古建筑歷史可追溯至幾千年前,涵蓋了宮殿、寺廟、亭廊、園林、民居等多種建筑類型。古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技藝,展現了古代工匠在材料選擇、結構構造、工藝手法、裝飾藝術等方面的卓越智慧。古建筑中廣泛應用了榫卯結構、木結構、石構造、青瓦白墻、雕梁畫棟及彩畫雕刻等傳統技藝,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建筑藝術風格。
古建筑文明不僅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內涵。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是歷史的見證者。古建筑還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其建筑形態和布局往往與自然地理條件相適應,體現了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的理念[2-3]。
由于受到時間的長期侵蝕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許多古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和老化。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古建筑的保護任務顯得更加緊迫。其次,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導致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大,許多古建筑面臨拆遷或改建的命運。由于保護古建筑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專業人才的支持,古建筑保護事業重視程度不高,缺乏足夠的投入和支持,導致許多古建筑陷入無人問津的狀態。同時,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也面臨著技術和材料的選擇難題。傳統的建筑材料和工藝已經逐漸失傳,如何在保護修繕過程中保持其原有特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2.1.1 先進建筑材料與古建筑有機融合
先進建筑材料作為現代建筑技術的代表,以其工藝精美、造價低和環保性等特性在古建筑保護與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進建筑材料是一類在制造過程中耗能較少、可回收、低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其應用能有效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對古建筑本身的損害。在保護與傳承古建筑時,先進建筑材料具有與傳統材料相適應的特點,可通過融合傳統和現代材料的方式實現古建筑保護的可持續性。先進建筑材料與古建筑的有機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的選用:在保護與修繕古建筑時,選擇與傳統建筑材料相似性較高的先進建筑材料,既能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外觀和特色,又可改善古建使用效果。例如,使用類似傳統木材的先進建筑材料進行木構件的修復,使得古建筑在視覺上與傳統建筑保持一致,同時又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防腐性。
(2)技術的應用:先進建筑材料能夠通過數字化加工等手段實現對古建筑材料的精準復刻[4]。在修繕過程中,可以采用先進的數字化掃描、打印技術及做舊技術,對古建筑中受損部分進行精準修復,提高修繕效率和準確性。
(3)環保性能:先進建筑材料通常具有較好的環保性能,對古建筑本身和周圍環境的保護更加友好。使用綠色建材代替傳統建筑材料,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有助于古建筑的長期保護與傳承[5]。
2.1.2 先進建筑材料在古建筑中具體應用案例
(1)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在木構件修復中的應用
位于某古城的明清時期古建筑因年代久遠和自然風化,部分木構件出現裂縫和腐朽現象,威脅到該建筑的結構穩定性。傳統修復方式需要大量原木材料,材料貨源稀缺,且效果難以保證。技術人員利用數字化掃描技術獲取了木構件的三維模型,然后根據模型精確制作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將其貼合于裂縫和腐朽部分,形成堅固的修復層。該復合材料具有高強度、輕質、耐腐蝕等優點,在成功修復了木構件的同時,恢復了古建筑原有的外觀和結構穩定性。
(2)新型材料在古建筑屋面保護中的應用
如圖1所示,位于某古鎮的古民居屋面多為傳統的青瓦白墻,長期受風霜雨淋及歲月的洗禮,青瓦容易出現脫落和破損,導致屋面滲漏。為了保護這些古建筑,修繕團隊引入了一種耐候性強的新型屋面材料。該材料采用聚合物改性瀝青混合物,經過特殊工藝制成卷材,可貼合于傳統屋面。新型屋面材料具有較高的耐候性和防水性能,可有效抵御風吹雨淋,大大延長了古建筑屋面的使用壽命。同時,該材料的使用未改變古建筑原有的風貌,最大程度保留了該建筑的文化價值[6]。

圖1 青瓦白墻的徽派古民居
如圖2所示,為整合地處偏僻、規模小、區域分散,且有保存價值的古建筑資源,某縣古建修復項目有效整合資源,通過選用別具匠心建材:如戲臺鋪貼材料、天井鋪貼材料、排水材料、屋頂翹角、線管、部分磉石等,經現代特殊做舊工藝技術,使其充分吻合古建原有建材材質與色彩和戲臺磚雕鑲嵌手法。新舊材料的相互滲透以及現代技術與古建的有機融合,不但傳承了歷史文化,也改善了古建防火及排水問題,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在符合現代時代潮流的同時體現了古建筑的滄桑感。

圖2 百家大院
2.2.1 庭院景觀造景在古建筑的表現與作用
庭院景觀造景是古建筑文明傳承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古建筑內部的一個重要空間,是連接內外空間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休憩、交流的功能。庭院景觀的設計與布局在古建筑中具有重要的表現與作用。庭院景觀在古建筑中具有美學表達作用。古建筑庭院通常注重布局的對稱與和諧,以及景觀元素的精心搭配。通過合理地規劃和設計,庭院景觀能夠展現出古建筑的優雅與莊重。
2.2.2 庭院景觀造景在古建筑文明傳承中的具體應用案例
北京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代表,其庭院景觀造景是古建筑文明傳承中的優秀實踐。故宮庭院景觀的布局嚴格遵循中國傳統的規劃理念,注重對稱與平衡。故宮內部的 每個庭院都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形成了如圖3所示的一條整體的縱軸線,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設計指導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故宮庭院景觀中的建筑、花木、雕刻等元素經過精心設計,呈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風采。庭院中的琉璃瓦、木構建筑和青石板路面都經過精心制作和裝飾,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風格。

圖3 故宮中軸線
現代建筑技術在古建筑文明傳承中的應用,為古建筑文明的傳承和保護帶來了顯著的效率和準確性的提升。傳統的古建筑保護工作工藝流程復雜需要繁雜的人工操作,耗時耗力且準確率不高,容易出現誤差,而現代建筑技術的引入使這些傳承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現代建筑技術的應用為古建筑文明傳承帶來了新的方式和手段,豐富了傳承的形式和內容。傳統的古建筑文明傳承主要依靠口耳相傳、實物保存和書籍文獻等方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現代建筑技術的引入,讓古建筑的傳承與保護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和媒介進行,更加立體、全面和無死角地傳播,鮮活古建筑文化,推動古建筑文明的傳承進程。
4.1.1 技術應用的成本及可持續性分析
現代建筑技術的應用涉及技術設備的采購、人員培訓、維護和更新等方面的成本。下表列舉了幾個古建筑保護項目中技術應用的主要成本。

表1 古建筑保護項目中現代建筑技術應用成本和可持續性列舉
不同古建筑保護項目中的技術應用成本差異較大。項目E、F、G的技術設備采購成本較高,均超過200萬元。高昂的設備采購成本可能導致部分項目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難以承擔,限制了技術應用的范圍。同時,人員培訓成本也是一個顯著的問題。項目B和G的人員培訓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均低于15%,意味著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另外,技術維護和更新成本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項目E的維護成本較高,可能涉及設備維修和軟件升級等方面的支出,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
可持續性評分顯示,項目E、F和G的可持續性評分較低。反映了這幾個項目在技術應用成本和更新頻率方面存在的問題。可持續性評分低意味著這些項目在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資金壓力和技術更新困難,進而影響到古建筑文明的長期保護和傳承。
4.1.2 解決方案
針對技術應用成本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項目的規模、資金預算以及技術需求,合理規劃技術設備的采購和人員培訓投入。在項目初期,可以通過與技術供應商的充分溝通和市場調研,選擇性能優良且價格適中的技術設備。同時,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計劃,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確保技術應用的高效運行。為了提高技術應用的可持續性,項目管理團隊應制定長期地技術更新計劃。定期評估設備和技術的性能,并進行必要的維護和升級,確保其始終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狀態。此外,可以考慮與相關機構合作,尋求資金支持和技術資源共享,降低運營成本,增加項目的可持續性。
在現代建筑技術應用于古建筑文明傳承的過程中,涉及建筑結構、設計方案、歷史文獻等大量數據和信息。同時,可能還涉及到相關專家和研究人員的隱私信息。
(1)建立保護機制: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建立嚴格的數據保護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確保相關數據和信息不被泄露和侵權。
(2)簽署保密協議:所有涉及數據和信息的參與者應簽署保密協議,明確保護隱私和知識產權的責任和義務。
(3)脫敏處理: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可以進行脫敏處理,去除敏感信息,保護個人隱私。
現代建筑技術在古建筑文明傳承中的應用,需要具備相關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參與。由于古建筑文明的傳承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需要實現跨學科的合作和融合,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產學研結合:加強產業界、學術界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和創新。
(2)人才引進和培養:鼓勵引進具有相關經驗和技術背景的專家,同時加大對古建筑保護和傳承領域的人才培養投入。
(3)專業交流會議:組織古建筑保護和傳承領域的專業交流會議和研討會,促進學術和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現代建筑技術融合古建筑,讓古建筑文明永續傳承,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政府、學術機構、產業界和社會公眾等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形成多方合作的局面,共同守護古建筑文明的瑰寶。通過全面應用現代建筑技術,相信古建筑文明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永不熄滅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