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光
中鐵北京工程局集團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雨污分流指的雨水和污水分開排放,敷設不同的管道進行排水。其中,雨水排放到河道或回收再利用,污水則進入污水處理廠,避免污水對河道造成污染,提高污水處理效率[1]。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政府對雨污混排加大了檢查與管控力度,堅決杜絕雨污混排造成的污染,市政工程采用雨污分流模式是一個主流,對于建設海綿城市具有積極意義。
本市政雨、污分流綜合改造為軌道施工的相關工程,位于次主干道太和路和部分商業生活片區。針對五號線軌道施工,影響地鐵施工和部分雨、污水混排問題,結合政府開展控源、截污、分流等水環境治理工作,完善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染源較多、混流管道接入雨、污水管道等問題。為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該附屬項目是配合實施雨污分流綜合改造施工,包括新建污水管道4000 m、雨水管道3500 m,管線維護800 m,總投資費用約3400萬元。
準確計算污水量,才能確定管道系統。目前計算污水量的方法較多,我們綜合考慮建設用地用水量指標、用地面積、污水排放系數、污水收集率和地下水滲入率等因素,得到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Mw表示綜合污水量,A表示建設用地面積,Q表示單位建設用地用水量指標,α表示污水收集率,β表示污水排放系數,Kc表示地下水滲入率,Kd表示日變化系數。本項目中,α取值100%,β取值0.85,Kc取值10%,Kd取值1.4。計算得到不同片區的污水量見表1。

表1 擬建區域內的污水量計算結果
根據污水量計算結果,確定1#污水管道管徑為800 mm,流速為1.3 m/s,過水能力為38650 t/d,可滿足排放要求。2#和3#污水管道管徑為800 mm,流速為1.0 m/s,過水能力為55480 t/d,可滿足排放要求。
本次改造項目中,結合已有的雨污合流管道,新建污水管道并接入現狀污水管道中。為滿足雨污分流要求,采用截流式分流制,在現狀合流支管上做適當的溢流措施,如下圖1所示。

圖1 雨污分流管道銜接示意圖

圖2 混凝土承插管圖

圖3 檢查井管圖
雨污分流管道施工中,常用的技術方案有兩種。一是開槽施工,適用于地層穩定的區域,利用挖掘機配合人工進行土方開挖,優點是施工作業簡單,工期較短,方便現場管理和質量控制。缺點是對周邊環境影響大,二是頂管施工,適用于地表不具備開槽條件、地下無障礙的區域。施工時先在合適位置開挖工作井,將管道吊放至工作井內,利用千斤頂對管道頂進,直至所有管道安裝完成。該方案的優點是不會破壞地面建筑物,不會影響正常交通出行;缺點施工操作難度大,對地下工況的要求高[2]。由于本項目地址較為復雜,電力、供水、通訊、熱力、燃氣、交通等不明管線較多,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從成本、工期、安全、質量、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比選,最終采用開槽施工方案。
雨污分流管道開槽施工的基本流程:前期準備→溝槽開挖→地基處理→管道安裝→檢查井施工→管道閉水試驗→坑槽回填。具體施工方法介紹如下。
(1)熟悉圖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熟悉設計圖紙,正確理解設計意圖,明確關鍵部位和重要工序。尤其是樁號、水準點等數據,要進行多次校核,為后續施工作業提供指導。
(2)現場勘察。了解施工現場的地質水文條件、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線、交通運行情況,和相關管理部門溝通協商,采集必要的數據信息,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數據支持。溝槽開挖地段的地下水位低,土質以粉土、粉質黏土為主,地下管線因完工時間早,施工資料缺失,其走向、埋深不夠明確清晰。
(3)測量放線。由專業測量團隊放出溝槽的開挖中線、高程,臨時水準點每100 m設置1個。開工前,還要對已有管道、地面建筑物與新建管道的銜接位置、高程進行測量校準。
(1)溝槽機械開挖為主、人工開挖為輔,在沒有特殊要求的路段,開挖與支護同步進行。其中,溝槽底部的開挖寬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或根據下式計算:
式中,B表示溝槽底部開挖寬度(mm);D0表示管道外徑(mm);b1表示管道一側的工作面寬度(mm);b2表示有支撐要求時管道一側的支撐厚度,取值150~200 mm;b3表示現澆砼管渠一側模板的厚度(mm)。
(2)溝槽開挖期間,堆土距離溝槽邊緣≥80 cm,高度在1.5 m以內。臨時堆土或施加荷載時,不能影響管線、建筑物的安全,不能掩埋管道閘閥、雨水口、井蓋等,也不能妨礙這些設施正常使用。
(3)溝槽開挖深度超過3 m要分層開挖,每層開挖深度≤2 m。先用挖掘機開挖,距離槽底200 mm時改為人工開挖,直至達到設計高程。
(4)溝槽支護方面,本工程坑槽深度<3 m的路段,放坡開挖不設置支撐;開挖深度>3 m的路段,使用鋼板樁支護,型鋼作為橫梁,橫梁與鋼板樁之間的間隙使用木板墊實,橫梁、橫撐與鋼板樁牢固連接。
(5)溝槽開挖完成,按照表2進行質量檢查,通過驗收才能進入下道工序。

表2 溝槽開挖的允許偏差及檢查方法
(1)溝槽開挖到位后,檢查基槽承載力,看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不滿足則要進行加固處理。
(2)因排水不良擾動地基土,擾動深度<100 mm,使用天然級配砂石回填處理;擾動深度<300 mm且下部堅硬,先用卵石或塊石回填處理,再用礫石填充空隙[3]。
(3)槽底局部超挖深度在150 mm內,采用挖槽原狀土回填并夯實,其壓實度要高于原地基土的密實度或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1)本工程使用承插式混凝土管,管徑為800mm和500mm兩種。混凝土管進場后,首先進行外觀檢查,看承口、插口尺寸及平整度,測量承插口環向間隙,以選擇相適配的膠圈,及時報監理驗收并進行檢測相關數據。
(2)管道吊放時使用高強尼龍吊裝帶,注意保護管道防止造成混凝土損傷。吊裝時標記出管體重心,管道施工時,管節承插口面向流水方向。
(3)管道對接時,將承插口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在承插口均勻涂抹潤滑劑。然后清理膠圈,同樣涂抹潤滑劑。套上膠圈時,確保平順無扭曲,放松外力后回彈量≤10mm,各部位不能翹起。
(4)采用吊車吊裝,安裝時保持速度均勻、緩慢,專人指揮,安裝時檢查膠圈滾入情況,隨時校正膠圈位置。每一節管道安裝完成,及時檢查軸線和高程,符合設計要求對管體進行固定。
(5)在接口處涂抹高標號水泥砂漿,先將接口處洗刷干凈,分兩次涂抹:第一層砂漿厚度為帶厚的1/3,確保管壁連接牢固;第一層砂漿初凝后涂抹第二層,用弧形抹子持壓抹帶成型,并安排專人灑水養護[4]。
(1)分階段開展清淤工作,按照從上游到下游的順序,確認環境安全后作業人員進入檢查井內,將磚石、淤泥等殘留物清理干凈。上游段清理完成封閉處理,對下游段進行清理,避免淤泥雜物流入,保證整個管道井的暢通性。
(2)井圈澆筑混凝土前,對檢查井的各項參數進行檢驗,見表3。

表3 檢查井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3)井蓋安裝時,井口、井框、加固井圈等相吻合,檢查井蓋是否完好,出現破損、裂痕的井蓋杜絕使用。
(1)管道安裝完成,且通過質量驗收進行閉水試驗。注水時,上游段的水位要超過管頂3 m,高度接近上游井口的高度。
(2)注水過程中,檢查管井、管道有無漏水、滲水等情況。整個試驗持續2天(48h),當注水量達到規定要求后,開始動態觀測和記錄,檢驗水頭部位是否恒定。
(3)滲水量計算公式:
式中,q表示實際滲水量參數(L/min·m),W表示實際補水量(L),T表示觀測時間(min),L表示試驗段管道的總長度(m)。根據計算結果,當q≤允許滲水量,說明閉水試驗合格。
(1)管道水壓試驗前,先對接口以外的管道兩側、管頂進行回填,回填高度≥50 cm。通過閉水試驗后,對其他部分進行回填。
(2)回填時,溝槽內不能有雜物和積水,使用砂礫、石灰土回填時,檢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每層回填土的虛鋪厚度,根據壓實機具確定,本工程中使用輕型壓實設備,虛鋪厚度為200~250 mm。管底基礎部位到管頂上方500 mm范圍內,必須人工回填;管頂上方500 mm以上范圍,使用機械在管道軸線兩側同時夯實。
(3)回填結束后,管頂覆土的最小厚度要滿足規范及設計要求。
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管道施工中,建立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才能對施工作業進行監督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處理,避免出現質量缺陷。一是綜合施工資料,編制科學可行的施工方案,考慮到地質、水文、交通等條件的影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二是成立項目部后,以項目經理和總工為核心,建立質量管理組織,制定質量保證措施,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如技術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制度、三檢制度等。三是引入信息技術,如視頻監控系統、RFID識別技術,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全方位監控,配合考核制度和獎懲措施,充分調動施工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雨污分流管道施工中,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管材質量。材料進場時進行驗收,檢查質量合格證、性能檢驗報告等,并按照規范要求采樣復檢,合格后才能使用。管節、構配件、半成品等,運輸、保管、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防止發生損壞、銹蝕。另外,機械器具采用一人一機負責制,定期維護保養,避免帶病運行。
綜上所述,排水系統是市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雨污分流是目前環境治理一項緊迫任務,要認真落實雨、污水混排工作。本文結合實際案例,介紹了雨污分流總體施工方案及施工技術方法,希望為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參考。值得注意的是,現場施工時應建立安全、質量管控體系,加強材料、設備管理,落實安全、技術交底,才能保證施工安全、質量,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