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
1.上海新晃空調設備安裝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601
2.上海新晃空調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601
后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等危機。建筑產業作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應積極探索提高盈利能力,平衡短期經營效益和長期的環境、社會效益的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添磚加瓦。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會議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隨后,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提出了2023 年強化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著力提升區域供應鏈韌性等新的工作方向。這為建筑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產業鏈是指一種由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和最終消費者組成的經濟系統,如圖1所示。供應鏈是指涉及產品或服務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全過程,包括物質、信息和資金的流動。供應鏈是產業鏈的基礎。“韌性”是一個科學概念,表達了某個個體或系統在受到沖擊或擾動時通過自身的抵御而抗拒斷裂并能夠恢復的能力。關于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是近年來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張偉等(2023)[1]認為,產業鏈的韌性是指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的應對慢性壓力或急性沖擊時的“穩鏈”“補鏈”和“強鏈”能力,包括了保持自身穩定、防止產業鏈斷裂的抵抗力、盡快調整并恢復到原有均衡狀態的恢復力和重構內部組織和功能實現產業鏈升級的轉型力。宋華(2023)[2]認為供應鏈韌性有宏微觀之分,微觀的供應鏈韌性是立足于企業或組織的視角,強調供應鏈運營和高效與穩定,而宏觀的供應鏈韌性則是站在產業乃至國家層面,關注的是產業體系的穩定安全、高質量發展與抗風險能力。綜合研究者的觀點,本文認為,從宏觀的角度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是指與建筑行業有供需關系的行業組成的一個邏輯的、以價值增值為目標的多功能鏈。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是指其在面對內外部沖擊和風險時,能夠迅速恢復并適應變化的能力。高韌性的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具有彈性、多樣性、適應性和靈活性等特征,能夠在面對外部沖擊和風險時迅速調整和適應,有助于提升建筑行業的運營效率,提高行業能源利用率,營造健康有序的行業競爭環境,從而保持正常運轉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找準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斷鏈”痛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提高行業效率、推動建筑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圖1 建筑產業鏈結構
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平衡、創新與可持續消費生產模式、環境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背景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和風險的適應性、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性靈活性、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然而,我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卻存在適應性較差、創新性靈活性低下、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如圖2所示,使得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面臨挑戰。

圖2 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1)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適應性較差
我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對市場環境變化和風險的適應性較差。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的生產周期普遍較長,市場參與者眾多,材料和設備種類繁雜,交叉作業相互影響大,且我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機制的發展不成熟,各環節的實時信息流通受阻等問題,我國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決策效率不高,這使得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對市場中出現的轉變或黑天鵝事件反應慢,難以做出及時的應對與策略上的跟進,從而導致“斷鏈”問題的發生,拖延工程進度,適應性下降;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建筑行業尚沒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產業結構體系。總體來說,行業平均規模偏大,其中大而全、中而全的企業偏多,造成國內建筑市場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和經營能力趨同,體現不出各自的目標市場和優勢劣勢,導致建筑市場競爭無序,融資、生產等活動效率低下。
(2)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創新性靈活性較低
我國的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對需求波動、價格波動的響應不靈活,與合作伙伴溝通不到位的情況,并因此導致生產運營計劃制定不合理、原材料半成品堆積、供應不足等問題,不僅會增加倉儲物流成本,還無法根據突發事件靈活調整供應量和安排生產計劃。建筑產業鏈供應鏈上游的生產庫存計劃不合理,其生產消費模式創新也會受到限制,降低了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性和靈活性,對其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提升提出了挑戰。
(3)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建筑工程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嚴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持續發展造成威脅。據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報告(2020年)的相關披露,中國建筑行業運行總能耗約為10億噸標煤,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2%[3]。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公布的數據,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比重超半數,如圖3所示,其中運行階段碳排放占比21.9%[4]。建筑行業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問題會導致成本提高、社會形象受損等問題,不僅對環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對行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產生阻礙,甚至會影響主體的生存,對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提出了挑戰。

圖3 中國建筑全壽命周期碳排放總量占全國能源碳排放的比重
建筑產業鏈供應鏈作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如何提升其韌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背景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推動數字化轉型與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落實ESG戰略等措施是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的關鍵,如圖4所示。

圖4 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策略
(1)搭建新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體系
擴大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效應,搭建新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體系,是建筑行業迅速轉型的突破口[5]。因此,立足于涵蓋科研、設計、生產、物流、裝飾裝修、運維等工程項目全過程的新型建筑全生命周期,優化建筑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全要素資源的配置,提高全過程的生產效率與靈活性,是提升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及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2)推動建筑產業鏈全面數字化轉型
當下,由于資源分布、地理位置和人口等因素,我國建筑產業鏈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根據經濟循環的邏輯,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地區會吸引周邊的優質資源靠攏,從而擴大數字化轉型的“鴻溝”,使建筑產業鏈的發展出現失衡,給建筑產業鏈發展帶來“斷鏈”的風險。因此,要提升建筑產業鏈韌性,應根據各區域的建筑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不同現狀,合理規劃安排,通過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導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進行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建筑產業鏈的全面數字化。全面的數字化不僅有助于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建立高效實時的信息共享機制,還有利于其生產消費模式的創新,提高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信息傳遞效率與創新性。
(3)推動裝配式建筑等新技術的應用
裝配式建筑也稱工業化建筑,是將預制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6],具有施工性好、生產效率高、施工方便等重要優勢。在裝配式建筑的生產設計階段可以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3D 打印等現代技術,采取模塊化設計,按需制造并可拼裝的預制構件,以及可定制化的預制構件等設計方法,追求簡單、快捷、高效、智慧的建筑產品。另外,在倉儲物流階段,通過精準的訂單管理、生產計劃和運營管理,控制構件的庫存量,并且降低存儲成本[7],選擇信譽高的物流公司,采用現代化物流技術,減少物流風險。在最終的裝配階段,合理規劃施工現場,提高現場布局管理效率,也需要通過采用BIM技術等,在施工過程中不斷進行質量管理和控制。裝配式建筑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建筑生產模式,其發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降低“斷鏈”風險。
(4)落實ESG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近些年,有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議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經濟、社會、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8]。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方法論,為整合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責任提供了一個綜合框架,傳遞追求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發展觀,高度契合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訴求[9]。因此,建筑相關產業應落實ESG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先使用回收利用材料、綠色低碳材料和節能工藝,優化內部治理結構,考慮社會責任,確保勞工權益、安全和福利,規范的ESG信息披露報告,監控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狀態,及時調整其發展戰略,提高建筑產業鏈供應鏈對外界沖擊的抵抗力,避免“斷鏈”情況的發生。
在建筑行業及相關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的構建和穩定至關重要。本文首先根據現有文獻定義了建筑產業鏈供應鏈的定義。其次,本文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總結了影響我國的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問題,主要是面臨適應性較差、創新性靈活性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而后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分別從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數字化轉型和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落實ESG理念三方面的提升策略。從建筑設計到施工、維護和拆除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借助數字化轉型的賦能,采用裝配式建筑生產模式,使用數字化建模技術和智能系統優化設計和施工流程,同時推動建筑企業在各個業務層面踐行ESG理念,全方位提升建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推進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