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媒介作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信息交流和行為活動的物質能量載體,為藝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多維的表達方式。而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藝術的思維模式,產生了全新的新媒體設計理念,也不斷打破著藝術疆界,將其帶入一種全新的藝術次元。舞臺設計作為多元集成的綜合性設計門類,在新媒體藝術的介入和推動下,呈現出不斷革新的狀態。傳統的舞臺設計,因其受制于舞臺空間的大小、觀演形式的固定以及創作的局限性等因素,始終無法打破藝術疆界尋求更好的視覺效果和藝術表達方式,而新媒體藝術以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設計理念賦予舞臺設計新的生命力,將舞臺魅力發揮至最大化。
[關? 鍵? 詞] 媒介;新媒體藝術;舞臺設計
一、新媒體藝術的概念
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用新媒體技術所進行的藝術創作,是一門不斷拓展和演變的新興藝術。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革新形勢,新媒體藝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在新時代、新技術、新媒體和新思維的背景下,新媒體藝術參與社會、政治、文化和美學等相關領域的藝術實踐,是以交互為主要特征而實現信息的互通和情感的交流。新媒體藝術在繼承傳統藝術價值的同時,融合其自身社會性與藝術性的屬性,超越了傳統的藝術概念,發展成為信息傳播的特殊藝術載體和媒介,順應了時代更迭的步伐,將科技與藝術有機融合,在社會中發揮著傳遞藝術思想和主張的積極作用。
現如今,新媒體藝術涵蓋了虛擬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多種藝術分支,并滲透至繪畫、雕塑、建筑、動畫、音樂等不同藝術領域。舞臺設計作為一種多元集成的綜合性設計門類,在新媒體藝術的介入和推動下,實現時空的二次拓展與創作,打破了二維疆界,煥發出新的面貌。
二、新媒體語境下舞臺設計新風向
(一)傳統舞臺設計的歷史進程
舞臺設計,又稱布景設計或場景設計,是以某種特定方式為演員提供演出空間的藝術。其目的之一為建立空間內的觀演關系,二為演出者及提供表演場景與環境,從藝術視覺感受以及技術支持的雙向思考角度出發,營造戲劇氛圍,揭示或塑造戲劇主題。
西方對于舞臺的認識比較統一的觀點是從古希臘時期肇始。古希臘時期,喜劇和悲劇都是宗教節日在露天為城邦的全體男性自由公民演出。這一時期的劇場形態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從初始階段簡單的舞臺和服裝間,過渡到石基木質劇場形態拱門狀態的第二階段,再到成型階段的石質劇場形態。劇場主要由圓場(表演場所)、圓看臺(觀眾席)、景屋組成。現存古希臘劇本中的情節大多發生在街道、廟宇或宮殿前,劇作家有意識地使用類似于建筑外形的景屋作為中性背景,有屋頂、門洞結合,以及舞臺面和舞臺底艙,為表演提供了內外、上下的多演區結構,在演出中起著大型舞臺裝置的作用,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舞臺設計。除此以外,為適應不同地點的需要,運用舞臺小型機械“三棱柱景”,通過轉動以改變裝飾面貌;使用車臺、機器、霹靂器、閃光器等設備來渲染戲劇氣氛、豐富戲劇舞臺的表現手法等。古羅馬劇場的基本樣式延續了古希臘的制式,但對建筑外墻以及景屋墻面的裝飾更為精致,并開始使用巨大的帆布天幔來進行降溫或噴灑香水。同時劇場空間具備簡易的舞臺機械功能,已有圓拱、房間、楔形觀眾看臺、布景、圓場、舞臺、布景區、通道和兩翼的分區。
文藝復興時期在意大利形成了鏡框式舞臺,使觀眾通過鏡框,從欣賞畫作的視角去觀看演出。將舞臺上對畫面有破壞作用的煩瑣物品,以舞臺框、置景、燈光技術和各類設施的巧為隱蔽,達到凈化畫面的效果。16世紀舞臺設計引進透視法布景,透視法舞臺的發展起因于藝術家與觀賞者在知覺態度上的轉移,為了創造景深的幻覺,將繪畫中的透視學運用到戲劇舞臺置景中,使得舞臺呈現達到更深遠壯闊的視覺效果。
19世紀的舞臺設計受到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在科學真實的指引下,掀起了現實主義探索的高潮。真實的舞臺布景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布景不再是背景,而是作為人物的環境存在。布景與道具的精益求精,無所不至地復制生活、堆砌細節,讓舞臺設計達到前所未有的真實程度。
由此可見,自古希臘時期,戲劇舞臺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的探索與創造就從未停止過。同時,設計表現方式的不斷創新也促進了舞臺建筑自身和戲劇舞臺風格的多元化發展與變革。近幾十年來,電影和電視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帶走了大量的劇院觀眾。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傳統的舞臺設計在敘事表演和場景跳躍中一般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難以同時、長時間地切換時空,人為切換場景也不能保證舞臺視覺效果的流動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方式和媒體越來越多樣化,觀眾對視覺需求和情感體驗不斷拓展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如何通過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戲劇自身的優勢并順應時代潮流,已成為舞美設計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
(二)舞臺設計的新媒體藝術樣態轉化
舞臺設計的目的一是建立空間內的觀演關系,二是為演出者提供表演場景與環境,從藝術視覺感受及技術支持雙向思考的角度出發營造舞臺氛圍、體現表演主題。
舞臺設計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藝術觀念和設計思潮的時代發展,隨著新材料、新媒介、新科技的不斷衍生,呈現出不同的設計風貌。數字媒介的出現,將虛擬的數字時空融合于傳統舞臺的設計當中,為創作者和表演者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視覺形式,同時為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傳統舞臺物質媒介形式對于表現人類夢幻、荒誕般假想空間可能力有不逮,數字媒介則可將其實現為某種可感知的真實的視覺存在,使這種感官的可能性成為外在的現實性。在現如今的舞臺設計領域,數字媒介的介入常態也帶來“運籌于技術之間,決勝于虛擬之內”的全新、超凡的視覺享受。
三、新媒體藝術在舞臺設計中的技術應用
新媒體藝術較之傳統的藝術樣式,與技術有更加密切的聯系。當代新媒體藝術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尋求到更廣闊的延伸空間。現如今,舞臺設計的新媒體語境表達已經成為常態,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推動著舞臺設計的發展,甚至成為舞臺設計的視覺核心。
(一)全息影像技術
早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捷克著名舞臺美術家斯沃博達、美國波普藝術大師勞申伯格等就已將投影藝術作為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實現藝術理想的媒介。國內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進行各種影像實驗,進入新世紀后,得益于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力投入,舞臺上出現大量新興技術代替傳統布景或新媒體與傳統布景融合的作品。譬如歌劇《茶花女》《冰山上的來客》等,新科技被舞臺設計者逐漸接納,并激發了全新的感官認知,舞臺的知覺空間依托新媒體藝術的進步而越來越真實。而后,作為一種新探索和突破,舞臺影像技術從單獨影像的呈現過渡到全息時代,從而實現演員與新媒體的即時互動,使舞臺效果在幻象與演出者的交融中撞擊出虛實真假難以區分的視覺震撼。2016年,G20峰會文藝晚會中的第五曲《天鵝湖》,便展現了當代全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全息技術的運用與理解,設計者將全息影像技術完全融入自然環境中,使得西湖上真實的芭蕾舞者與虛擬的演員影像交織呈現,優美靈動。
(二)虛擬現實技術(VR)
VR技術即利用特殊的全景設置系統對現場進行360度無死角的視頻捕捉后,通過后期制作對視頻素材進行“縫合”。作為一門新興技術,VR技術融合了計算機硬件技術、傳感技術、三維圖形和定位跟蹤技術等諸多學科,以及運用靈活的技術手段提升人機的交互體驗,給體驗者營造出一種接近真實的虛擬世界。VR技術作為全新的技術手段,對舞臺設計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京劇《春日宴》將最新的VR技術與傳統國粹京劇藝術相結合,首次在中國戲曲領域使用VR技術,使觀眾的觀看視角不再是距離較遠、鏡框式的演出圖像,而是可以實現特定角度內目光范圍的自由切換,進而提升觀者的參與感,實現與表演者“零距離”接觸的沉浸式體驗效果。
(三)動態捕捉技術
動態捕捉是記錄物體動態信息以供分析、回放及傳遞的技術,其動態捕捉的信息取樣通常源自人類活動。通過記錄人類軀體部件的空間位置以及臉部和肌肉群的細致運動的位置、角度、速度和沖量等數據進行精確計算,并將數據結果應用于技術軟件中,從而轉變為數字演員的動作表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加速發展,動態捕捉技術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影視特效、動畫制作、游戲設計等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應用實踐效果。在舞臺設計領域,動態捕捉的信息對象,不僅包括表演者的動作,還包括物體的運動、表演者的表情、相機及燈光的運動等,成為舞臺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
四、新媒體藝術在舞臺設計中的應用效果
(一)舞臺表現空間的拓寬與延長
古希臘時期,戲劇以景屋作為舞臺裝置,表現宮殿廟宇,提供內外、上下等多重表現空間或結構。中世紀時期,通過一系列景觀站和舞臺機關的設置,實現演員位置的平臺轉換,以表現不同的戲劇場景變化。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布景,使舞臺空間呈現深遠的真實幻覺,但舞臺設計始終無法打破二維空間的疆界。
直至20世紀初,新媒體藝術的介入將舞臺空間的展示提升到全新的維度。新技術、新媒介的衍生將舞臺的時間與空間進行二次創造和拓展,同時實現虛擬和現實空間之間的并存和互換,打破制約,使舞臺空間由二維向多維過渡。例如,在《復興之路》演出中所使用的威亞技術、飛行器技術使演員和舞臺布景產生了新的空間流動。新事物的發展是無窮盡的,現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也正在更加徹底地改變設計者以及演出者的空間概念,從而不斷產生全新的舞臺表現形態。誠然,舞臺設計也會在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推動下發揮出前所未有的作用。
(二)觀演距離的轉變
舞臺空間是由舞臺設計者根據表演內容進行設計的觀念性很強的審美覺知空間,是與表演者和觀眾的感受相關的種種因素形成的整體環境的營造。傳統的審美覺知空間,不外乎形象逼真的幻覺性空間和具有隱喻性的假定性空間兩種。但因人體的生理機制以及感覺器官的反應都有一定條件,使得這兩種舞臺空間都受實際空間距離的制約。而在新媒體語境下,對于舞臺多維空間的認識與理解,著重將被動的二維、三維空間注入新的美學意義,使空間共鳴穿梭于觀眾、表演者與環境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在文本、觀眾、表演者與覺知空間之間的多重反饋。這種變化是深遠的,使我們擺脫了單一的觀演交流方向。例如,王曉鷹所導演的話劇《死亡與少女》,開辟了新的舞臺與觀眾席的空間形式,觀眾步入劇場即進入戲劇舞臺空間,并通過表演場地進入觀眾席,成為舞臺延伸的元素之一。在新的空間下,劇場中的觀眾席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表演區、舞臺,甚至整個開放的空間,形成觀眾與演員的“共享空間”。
當下的戲劇觀念和劇場類別在不斷地拓展與變化,“劇場”依托新的藝術形式、技術手段和戲劇理念的不斷更新,改變了其自身的解讀形式。每個觀眾都可以在“自定義”劇場的概念下進行空間漫游,讀取自身的興趣點,實現觀演距離從單向觀演轉向雙向溝通的新次元。
五、新媒體藝術對舞臺設計發展的意義
在舞臺設計領域,新媒體藝術為舞臺審美賦予無限可能。首先,新媒體藝術通過創建跨文化創作形式,使舞臺設計得以融合文學、音樂、科技、建筑等不同領域的文化內涵,從內容形式上豐富觀者的審美體驗。其次,新媒體藝術利用新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創作手段,使虛擬現實、數字影像、動作捕捉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將舞臺所傳達的美學要義和精神共鳴更直接、沉浸而深刻地傳遞給觀看者,為其營造多維的藝術感受氛圍。最后,新媒體舞臺的觀演互動效應,使表演內容的傳遞更平易化,觀者與表演者或設計者之間的交流也趨于平等,訴說與回饋成為觀演之間的雙向溝通方式,使觀者獲得更加主觀和投入的審美情境。
新媒體藝術發展至今,無論是戲劇藝術本身,還是觀者的審美體驗訴求,都保持著不斷革新的流變狀態,而戲劇藝術的新媒體化發展,也將使舞臺設計者不斷從中領會不同時代革新的方向以及要義。
六、結束語
自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工業化社會向數字化信息社會轉型,已經不容置疑地邁入了“新媒體時代”。新技術的出現,使舞臺設計語言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與多元化,并對傳統的舞臺觀念提出質疑與挑戰。然而,我們不能局限于新媒體藝術給予當代舞臺設計表現形式上的借鑒,更應該深入挖掘新媒體藝術所承載的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能量,期望未來能將新媒體藝術與舞臺設計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層層展開,以新媒體藝術助力舞臺設計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李威.自由的戲曲舞臺:李威舞臺設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
[2]徐丹.舞臺空間的變奏與回響:宏觀舞臺美術研究與創作志[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3]劉杏林.中國第三屆舞臺美術展作品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4]李亦男.當代西方劇場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路日新.布景制作:歐洲和美國舞臺設計與技術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6] 中國舞臺美術協會.薛殿杰:舞臺設計作品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7]董凡.新媒體藝術在舞臺美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9(10):93-94.
[8]柳林,楊秋璐.構成藝術在新媒體舞臺設計應用研究[J].今傳媒,2019(2):94-96.
[9] 鄭瑩.“數字化生存”與舞臺藝術多元化[J].流行色,2020(3):112-113.
作者簡介:
李明慧(1994—),女,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與科技。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