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來自外星球的智能小龍人,2024 年,小酷龍需要在中國橋梁中找到其中暗藏的能量,進行自我升級。
這可難為小酷龍了,畢竟他已經不是全盛時期的“萬事通”了。先通過勤懇的學習重新把知識找回來,再進行質的飛躍吧!
知識重組第一步:了解橋梁的組成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小酷龍發現每一座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身份,也有著不盡相同的外表。但一座能穩定連接兩端的橋梁,通常都有著一些相同的基礎結構。它們一般包含哪些呢?
橋梁由上部結構(橋跨結構)和下部結構組成。而這兩大結構又由若干其他結構組成。
知識重組第二步:認識橋梁的類型
所謂“行必有路,路必有橋”,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多樣,重疊的山巒、蜿蜒的江河、廣闊的大海……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橋梁有時是“必經之路”。那么,我們平時會遇到哪些橋呢?
根據受力特點、建造材料、使用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橋梁的分類方式也多種多樣。按受力特點,我們將橋梁分為梁橋、拱橋、懸索橋和斜拉橋四大類。公路橋大多為梁橋。
懸索橋以纜索為主要承重構件。纜索讓橋梁可以承擔起行人和車輛的重量。
在懸索橋和斜拉橋這兩種橋梁中,纜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車流密集、交通復雜的地段,人行天橋是保障行人順利通行的一種橋梁。在不同的城市和場合,人行天橋有不同的造型,有時候會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
升降橋的橋面部分是活動的,通常分為兩段,可以自由升降。當橋下有高過橋面的船只需要通過時,橋面會從中間斷開并升起來。
立交橋的全稱是“立體交叉交通用橋”,它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
“可可豆”們是否見過火車從橋上飛馳而過呢?隨著我們對橋梁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橋梁技術也不斷地在發展。現在,橋梁不僅可以供行人、車輛通行,還可以承載軌道、渠道、管線等,實現更多功能。
重慶作為全國聞名的“橋都”,有著近15000 座大大小小的橋梁。這么多橋,要先去探訪哪一座呢?小酷龍打開了地圖,找到了和編輯部直線距離不到10 千米的重慶兩江大橋。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實景圖
重慶兩江大橋是東水門長江大橋和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的合稱。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中藏著的科學知識吧!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利用主梁和斜拉索共同承受橋梁的主要重量。
它共有20 根斜拉索,在相等體量、同種類型的大橋中,技術可算遙遙領先。
有了斜拉索的“助力”,在實際建設中,主梁的尺寸得以減小,重量也得以減輕。
與千廝門嘉陵江大橋遙遙相望的,就是它的“雙胞胎”橋梁——東水門長江大橋。
同樣是公軌兩用的大橋,它們的“職能”和“外貌”都十分相似。如果“可可豆”們來到“課小”編輯部打卡,順帶觀賞重慶兩江美景,僅憑外觀,你們能將這兩座橋梁區分開嗎?
探尋洪崖洞的歷史
在對重慶橋梁進行科學調查之后,正在歇息的小酷龍收到一條來自外地“可可豆”的信息——
信息收到,立刻出發!洪崖洞的歷史和重慶文化,我們來啦!
洪崖洞不僅是重慶旅游景點的代表之一,更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原名叫作“洪崖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坐望長江和嘉陵江交匯,曾是古重慶的城門之一。
在古代的中國,幾乎每座城池都有城門。堅固的城門是城市安全的最佳軍事保障,也是防洪、防火的重要工事。
重慶曾有17 座城門,環繞著渝中半島。歷經時代的變遷,現存東水門、千廝門、保定門、儲奇門等幾處。沒錯,東水門長江大橋和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的名字都取自重慶古城門喲!
明代
這片地區漸漸發展起來,人們在這里修建筑,做小買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此時的洪崖洞已經成了當時重慶繁華的“商圈”。
宋代
這個時期,洪崖洞只是一座不太有名氣的石窟寺廟。
清代
經過進一步的發展,洪崖洞的“商圈”功能進一步擴大,成為了商貿交易的重要場所。商人和游人接踵而來,頗有現在洪崖洞的熱鬧景象。
近代
在抗日戰爭時期,洪崖洞有了更重要的作用—保護戰爭中的市民。這里的地下室被改造成防空洞,成了市民的避難場所。洪崖洞也因此成為重慶市民的精神支柱,人們在這里互相幫助,共同抵御敵人的侵略。
現代
洪崖洞已成為“網紅城市”重慶的一張名片。在洪崖洞品嘗麻辣鮮香的重慶美食,眺望璀璨的燈光和美麗的江景,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