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媒介時代是一個以網絡、科技為特征的媒介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學生產、文學傳播、文學消費的具體過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電子媒介給文學帶來的變化影響如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方面如有利于文學的傳播和運用,電子媒介迅速而強大的容量能夠滿足人們隨時搜索大量文學信息的需求,降低人們接觸文學所需的成本,有利于文學的大眾化,使文學和普通讀者的距離更近。一個賬號,一個應用程序(APP),就可以實現平民創作。文學不再是文學編輯、評論家、作家的權威,而是呈現親民的文學形式,并形成作者和讀者的雙向交流。作者和讀者的虛擬性使雙方都更能暢所欲言,自由表達,順暢溝通。這些積極影響無疑證明電子媒介存在的合理和優點。而消極方面則證明電子媒介仍需要不斷完善以適應文學生態。例如,電子媒介在短時間內仍無法完全取代紙質媒介,人們仍對“一書在手”的閱讀充滿興趣,仍愿徘徊于書店的書架前,而不是長久地被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文學信息掩沒。文學作品和評論的粗制濫造使文學失去了熏陶和教化人的功能,惡搞典故、句式混亂、火星文、抄襲、侵權,文學文本的獨有性和穩定性受到極大沖擊。這些消極影響將在這個時代繼續,甚至和積極影響并存。
電子媒介的變化發展,將牽動著文學生態的進步和變革。在進步和變革中,要正確認識概念,正視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才能正確認識電子媒介下的文學生態。
要區分清楚文學生態與生態文學。很多人把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認為它們只是詞語順序的變化。文學生態是文學發展的狀態,包括文學創作和作品中的文化生態,關注文學和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生態文學是一種文學類型,以生態系統、生態文明為主,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涉及生態危機、社會根源。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描寫用來探討生態危機的原因和解決途徑,為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發聲,不強調人類中心主義,強調自然生態的和諧、穩定和持續存在,體現生態審美。因而,文學生態和生態文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明確了文學生態的概念后,還要關注文學生態的研究意義。
研究文學生態在電子媒介時代下的現狀有諸多意義。首先,研究文學生態是文化和歷史被理解傳承的必要前提。文學作品能藝術再現歷史,以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記錄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和事件、社會面貌、風土人情等,讀者通過文學作品了解歷史的多方面和復雜性,理解文學中的歷史,傳承文學中的文化,從中汲取有用、可用的精華,在現實社會的發展中借鑒使用。其次,研究文學生態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升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同時拓寬思維和視野,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給文學創作提供靈感和啟示,幫助創作者創作更多、更優秀的文學作品,促進各地區和各國的文學交流。最后,研究文學生態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研究文學生態時,可以充分了解文學提供的是思想、文化、社會反映,使人們更清楚社會發展中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狀況,取長補短,抓住重點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
1 電子媒介時代下文學生態的全民化
全民化是閱讀、創作、評論,整個文學過程的全民化,首先文學創作主體從“精英”走向“全民”,文學作品不再拘泥于“純文學”,而是百家創作,眾聲喧囂,產生了海量文本和超文本,作品在數量上爆棚,與之相匹配的是閱讀全民化。從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到2006年國家層面對全民閱讀的推介,可見十幾年的電子媒介發展確實讓人意識到媒介多樣化必然推動文學生產和閱讀渠道的多樣化。有了全民創作和全民閱讀,則會有全民評論。電子媒介提供的數字化圖文促生了全民評論的2.0時代,文學評論如火如荼。所以,要想識得“文學生態”的真面目,必定要先識得“文學生態中的全民化”[1]。
2 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對文學生態的影響
電子媒介時代給文化產業、文化市場帶來的變化,最終也影響文學生態。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文化產業有著經濟增長點,文學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秀的文化產品,形成良好的文化市場。反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的良好發展能為文學作品提供更多的機會,如創作平臺、傳播平臺、消費平臺等,文學空間更大,創新性包容性更多。
從文化市場角度,電子媒介中的文學生態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多的市場和機會。文學生態的新興形式,如電子書出版、付費訂閱、作品影視化等,為市場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2]。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文學生態中的作品、作者和讀者都帶有各自的審美取向和時代特征,這些特征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不斷發展。文學作品不僅是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載體,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當電子媒介融入文學生態時,它可以推動傳統文化理念的創新,并催生新興文化的誕生,為文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從社會角度來看,文學生態與文化產業的關系能夠反映出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的狀況。文學創作、出版、消費和傳播等各個環節都與社會的價值觀、生活狀態緊密相連。一個健康、良好的文學生態環境更能促進社會風氣的自由和諧發展,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契合。
基于以上幾個角度,文學生態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支持,文化市場的發展,同時,文學生態也為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提供資源。因此,認識文學生態要考慮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這兩個因素[3]。
3 文學危機
電子媒介在為文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近年來這些問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美國批評家J.希利斯·米勒等人擔憂電子媒介可能導致“文學”的終結,這些觀點實質上反映了電子媒介時代下對文學危機的憂慮。這些觀點往往將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對立起來,對文學生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事實上,關于文學終結論和文學危機的爭論在21世紀初就已經興起。當時,有學者表示認可,也有學者提出質疑。然而,時間證明,文學并未因此終結,反而走上了融合發展的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否定這些觀點,其中一些說法仍具有參考價值。文學研究所的金惠敏曾指出,對于電子媒介的到來,不應輕率地、不加思索地接受,而應對電子文化持批判性的態度。從這一觀點出發,在認識文學生態時也應正視文學危機的存在。在電子媒介時代,文學構建的精神家園以迅捷性、廣泛性和新奇性呈現,文學作品的創作和消費在虛擬化的空間中更加迅速地完成。然而,這也擠壓了文學發展的傳統形式,使得文學面臨著商業化標準和單一迎合的風險。文學危機在文學生態中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最典型的是電子媒介對文學經典的影響。隨著消費文化與文學生態關系的日益緊密,文學消費的多元性使得文學經典的范圍不斷擴大。一些原本屬于大眾文化的文本在電子媒體的推動下被賦予了“經典”的地位。此時,電子媒介已經重構了文學場,龐大的受眾群體作為接受場與文學場進行對話,文學危機在這種廣泛的互動中不可避免。因此,文學創作、傳播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就隨之而來[4]。綜上所述,文學生態在電子媒介中的發展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因素,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和危機。
4 文學審美
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新的媒介形態的產生,催生了新的審美模式,這無疑對文學審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變革促使文學生態呈現出新的趨勢,孕育出嶄新的理念。文學創作因此更加能夠迎合文學審美的需求,將文學審美主體的體驗變化作為創作的根本。審美方式也從傳統的文字閱讀,逐漸轉向包含文字、圖像、視聽等多元化的形式,甚至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原有界限,追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然而,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審美也展現出矛盾復雜的一面。文學創作的自由和全民化趨勢,雖然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文學創作,但也可能導致文學成為一些人宣泄個人經驗和體會的渠道,而這些作品往往缺乏審美意義,無法實現文學的傳統使命。這種現象使得審美變得困難,甚至讓審美陷入疲憊,文學生態在這種復雜性中可能逐漸失去其文學意義。因此,無論處于怎樣的文學生態中,文學審美都需要有正確的導向。堅持人文精神立場,是保持文學空間審美魅力的關鍵力[5]。
5 電子媒介時代的影響與反思
電子媒介時代為文學生態帶來的變革,其核心在于媒介的革新。數字技術與新媒介憑借其強大的能力,不僅創造了全新的文學場域,更在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從網絡論壇(BBS)、文學網站、電子刊物,到微博、有聲書,乃至電商平臺售賣的紙質書,這些新媒體形態無不昭示著一個有別于傳統文學生態的新時代的到來。文學已不再是口頭創作的時代或紙媒時代,而是步入了數字時代。它顛覆了傳統文學以語言、文字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引領我們進入了電子媒介時代所帶來的新媒介文學領域,展現了新的技術文化和價值觀。在這一背景下,文學生態與電子媒介的關系呈現出碰撞、溝通與融合的趨勢。文學生態在重塑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文學觀念也得以更新。媒介對文學的存在形式、創作形式、傳播形式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創造了一個快速、自由、廣泛的媒介環境。然而,這也導致了文學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定制文學、“可計算的閱讀數感”,以及“第一部人工智能長篇小說”等現象,都揭示了新媒介對文學生態帶來的商業化沖擊。這些商業化影響使得部分文學作品創意匱乏,文學性減弱,失去了如《邊城》那般溪水潺潺的恰到好處,也缺少了《圍城》那樣對人性幽微的深刻表現。取而代之的是過于直白、庸俗的文字拼湊,毫無文學內涵可言[6]。
因此,在電子媒介時代,需要更加審慎地看待媒介對文學的影響,既要充分利用其帶來的機遇,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以維護和促進文學生態的健康發展。
6 結語
文學生態作為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其研究不僅有助于引導文學創作方向,為文學藝術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對于文學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同時,文學生態的研究還能為我們認識文學與社會、環境、文化以及文化市場等復雜關系提供寶貴的理論幫助。在電子媒介時代,網絡科技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影響著文學生態的方方面面,使得文學在生產、消費、傳播等各個環節中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既為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需要持續關注文學生態的發展動態,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文學發展路徑。
引用
[1] 許道軍.創意寫作與當代文學生態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1):5.
[2] 鐘秀,蔣士美.長陽土家族文學生態研究[J].文學教育,2016 (11):14-17.
[3] 楊景萍,鄒曉偉.新媒體視野中的網絡文學生態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135-136.
[4] 彭松,唐金海.西方中國現代文學生態研究述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1):113-117.
[5] 邢海燕.文學生態觀與當代土族文學生態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3(1):35-39.
[6] 蘭宏君.抗戰時期桂林的文學生態與端木蕻良的小說創作轉變[J].長江小說鑒賞,2024(26):82-87.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電子媒介時代下的文學生態研究”課題(ZGW231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蕓芳(1981—),女,江西寧都人,碩士,就職于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