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豐富的民族情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橋梁。深入探究傳統文化與古詩詞的內在聯系、當前古詩詞傳承傳統文化存在的不足,提出傳承古詩詞傳統文化的策略,對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
1 傳統文化與古詩詞的內在聯系
1.1 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剖析
古詩詞,恰似一座跨越時空的文化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通過文字的力量,將古人的情感、智慧與哲思傳遞給后人,讓人們在品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永恒。
且看古詩詞中的歷史典故。以《滕王閣序》為例,《滕王閣序》中有:“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難封”與“馮唐易老”,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表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風云激蕩、政治舞臺上的變幻莫測以及人物命運的起起落落,從而突出顯示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典故都猶如一片鮮活的歷史切片,將往昔的歲月崢嶸生動地呈現在后人眼前,成為我們了解往昔社會風貌、人文精神的生動注腳,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2]。
古往今來,詩人們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筆為劍,以詩為魂。如杜甫,他身處亂世,目睹了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其詩作字里行間滿溢著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懷,那是對蒼生疾苦的悲憫,對國家命運的系念。無論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嘆,都鮮明地彰顯了以士大夫為代表的中華民族人民堅韌不拔、心懷天下的偉大精神特質。在困境中堅守,在苦難中擔當,這種精神通過杜甫的詩,如同一盞不滅的明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也激勵著后世子孫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
眾多詩詞作品還是傳統哲學思想的寶庫。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秉持的自然無為等思想觀念,皆在詩詞的字里行間熠熠生輝。詩人們在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其中,或是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或是抒發對自然之道的感悟。它們是無數文人墨客智慧的凝聚,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智慧的璀璨結晶。穿越千年歲月,至今仍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與深邃的光芒,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思考人生、探索世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滋養。
1.2 傳統文化對古詩詞創作的影響
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猶如一顆璀璨的恒星,在詩人的創作天空中閃耀著獨特而持久的光芒。它深深地烙印在詩人的創作靈魂深處,驅使著他們以極為敏銳且深邃的目光去細致審視社會的千姿百態,將關切的焦點牢牢鎖定在民生的疾苦上。詩人們化身胸懷天下的志士,手中的筆鋒恰似鋒利的寶劍,在詩歌的世界里,毫不留情地針砭時弊,以激昂的筆觸大力倡導德政,心心念念世間能夠被公正與清明所充盈。
與之相映的是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這一理念恰似一縷輕柔的微風,徐徐引領詩人們超脫塵世的喧囂與紛擾,獲得精神的寧靜。他們仿若被自然之靈所召喚,紛紛遁入山水田園之間,去探尋心靈深處的棲息之所。在那連綿起伏的青山綠水之間,在那悅耳動聽的鳥語花香之中,詩人們的靈感如同泉涌,不可遏止地噴薄而出,一首首意境清幽、韻味悠長的田園山水詩應運而生,為古典詩壇增添了一抹別具韻味的亮色。
不僅如此,民間那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俗文化,更是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靈感長河,源源不斷地為古詩詞注入鮮活的生命力。節日慶典的熱鬧非凡,婚喪嫁娶的莊重肅穆……諸般習俗皆成為詩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且看王安石筆下那描繪春節盛景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寥寥十余數字,便將春節期間喜慶歡快的濃郁氛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眼前;再看“古詩十九首”中刻畫七夕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將牛郎織女那凄美動人的愛情傳說娓娓道來。這些詩作無一不是深深扎根于民間與民俗生活中的,它們使得古詩詞恰似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生活畫卷,處處彌漫著濃郁醇厚的生活氣息。古詩詞承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髓,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顆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明珠,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后人去探尋、去品味、去傳承。
2 當前古詩詞傳統文化傳承的不足
2.1 文化解讀的表面化與碎片化
當前古詩詞傳統文化傳承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與局限。人們常常只是聚焦于詩詞字面含義的解讀,淺嘗輒止,對于那些隱匿于詩句深處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卻沒有深入挖掘。就拿李白的《將進酒》來說,人們往往局限于簡單的詩句翻譯以及對詩歌整體情感較為粗放的分析。像是詩中涉及的唐代豐富的酒文化,如飲酒的習俗、酒在社交與文人生活中的地位等,都未進行詳細闡釋。詩人那豪放不羈的風格背后所深深植根的道家文化思想,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逍遙的理念在詩中的具體體現,也時常被忽略。當時社會文化風貌在詩中的映射,諸如盛世之下文人的心態、社會風氣對詩歌創作的影響等,同樣未被深入探究[3]。
而且,在對詩詞中的文化元素進行解讀時,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整合,往往只是孤立地、零散地觸及一些諸如典故的出處、意象的表面意義等知識點,未能將這些碎片化的內容有機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完整、清晰的文化體系。如此一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獲取片面、零散的認識,難以把握其全貌與精髓,這對于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深度理解無疑是極大的阻礙。
2.2 與現代生活脫節,文化感悟不深
在當今快節奏且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社會環境中,承載著傳統文化內涵的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脫節,使得古詩詞與現代人之間仿佛有著一道難以逾越的無形屏障。大多數人僅僅將古詩詞看作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文學瑰寶,在對其進行學習與品鑒時,往往只是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挖掘其在現代社會語境下依然璀璨奪目的價值以及深邃雋永的意義。
就以古詩詞中對傳統節日的生動描寫為例,王維筆下那流傳千古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精準地勾勒出重陽節時游子的思鄉情懷。然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人們通常僅僅滿足于知曉詩句的字面含義以及其所描繪的彼時情境,卻鮮少深入探究其中提及的登高遠眺、遍插茱萸等節日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軌跡與演變路徑。這種與現代生活的嚴重脫節,導致人們無法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那穿越千年時光卻依舊鮮活靈動的生命力。
由于無法將古詩詞與當下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深度融合,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髓便難以真正滲透進個人的文化素養體系之中,也難以在情感層面激起強烈的心靈共振。如此一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悟與理解就只能如蜻蜓點水般浮于表面,無法深入其核心與精髓,更難以拓展感悟的廣度與深度,極大地限制了傳統文化在現代人心目中所應有的地位,也在無形之中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發展設置了重重阻礙,使得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難以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全新的活力與魅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 傳承古詩詞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
3.1 深度文化解讀策略
通過古詩詞傳承傳統文化,對古詩詞的深度文化解讀無疑至關重要,這是開啟古詩詞文化寶藏的關鍵鑰匙。
其一,古人云:知人論世。深入探究詩詞作者的生平經歷與創作心境至關重要。以李白為例,可沿著他的游歷足跡,了解其仗劍天涯、廣交豪杰的傳奇經歷,由此,才能明白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放灑脫,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驚嘆,更是詩人對自由的追求與向往的強烈表達。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李白的詩作風格與情感寄托各異。通過深入探究詩詞作者的生平經歷與創作心境,能更真切地體會到詩人創作出的古詩詞內涵。
其二,聚焦詩詞中的自然與人文意象是深度解讀的核心環節。像“竹”,它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堅韌的品質,例如,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菊”則常常代表著隱逸情懷,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典型寫照。詳細闡釋這些意象在歷史長河中的固定寓意以及演變歷程,能構建起一個完整而豐富的意象世界,這樣一來,讀者一閱讀古詩詞,便能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文化密碼。
其三,深入探索詩詞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或缺。例如,在品讀關于春節的詩詞時,可以探索春節的起源,講述春節從古老的祭祀儀式到如今闔家團圓的慶祝方式的演變過程,以及其中蘊含的團圓、祈福等深厚的文化內涵,使人們在品讀關于春節的詩詞中,更有代入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代的春節盛景之中,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此一來,在深度解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田間悄然種下,并逐漸生根發芽,不僅促進了個人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的提升,還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 古今聯系與實踐活動開展
積極搭建古今聯系的橋梁,并大力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在古詩詞文化傳承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且意義非凡。
比如在春節期間,用心留意家中張貼的春聯。那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的詞句,實則與古詩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觀察春聯,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在歲月長河中的延續與傳承,明白古詩詞里蘊含的文化內涵從未因時光的流轉而消逝,反而如陳釀一般,愈發醇厚香濃。同時,注意現代廣告、影視作品中化用古詩詞的精彩例子。像《新三國》的主題曲唱到“鐵馬秋風塞北,江南春雨杏花”,就化用了陸游《書憤》里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以及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里的“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這句古詩詞的化用,瞬間為主題曲增添了一抹懷舊與典雅的氣質。通過這些實例,能夠深刻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是如何經久不息,在現代社會中依舊鮮活靈動的。它們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中,越發熠熠生輝。
在實踐活動方面,由央視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綜藝節目,設置了詩詞接龍、飛花令等充滿趣味與挑戰的環節,參賽者在緊張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全神貫注,思維敏捷地應對著每一個詩詞挑戰,不僅強化了對古詩詞的記憶與理解,更在你來我往的詩句對答中,對古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而在校園內,組織一場精彩紛呈的校園詩詞大會無疑是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熱愛之情,幫助他們積累詩詞量的有效舉措。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可以使得古詩詞學習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引用
[1] 馮為民.語文微探究教學的文化傳承與理解[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19):4-8.
[2] 李天華,周全中.淺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3):82-84.
[3] 王雪蓮,王慧.讓學生在古詩詞中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國教師,2019(4):36-38.
作者簡介:邵文麗(1997—),女,山東聊城人,本科,二級教師,就職于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