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培養逐漸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藝術技能傳授的重要任務,更承擔著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人文關懷的使命。大單元項目式教學方法以其跨學科整合、實踐導向和真實情境的特點,為美術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探索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美術大單元項目式教學方法,幫助中小學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藝術創作中,從而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實現教育目標。
1 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現狀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美術教學注重技法傳授,以作品的完成度為評價標準。但在當前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包括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等方面。教師們正在探索更加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項目式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已成為當前美術教學的主要趨勢,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逐漸被項目式教學所取代。項目式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學生在項目中,不僅可以學習美術技法,還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團隊合作精神。
在項目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項目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然而,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和指導,不少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困惑,對項目設計、實施及評價等環節把控不夠,導致教學效果未能達到預期。
2 核心素養下中小學美術大單元項目式教學的必要性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小學美術大單元項目式教學的必要性愈發凸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美術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教育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發展。大單元項目式教學通過整合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綜合性學習,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這種跨學科的整合,使得美術學習不僅限于技法的掌握,更延伸到對社會、文化和歷史等多方面的理解。
其次,大單元項目式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而大單元項目式教學則鼓勵他們主動參與,通過項目實踐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創作,這種自主性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動力,也增強了他們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此外,大單元項目式教學強調對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的培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同伴協作,通過共同討論、項目分工來完成任務。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培養了團隊意識和責任感,這些都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最后,大單元項目式教學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大單元項目式教學時,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方法,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這個過程促使教師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
3 核心素養下美術大單元項目式教學實踐策略
3.1 結合課標教材確立大單元學習目標
教師應先深入理解國家課程標準中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包括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技能以及所需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師首先從整體把握大單元的學習目標。而后結合教材內容,分析相關章節與主題,提煉出適合大單元項目式教學的核心概念和主題。例如,如果大單元主題為“自然與藝術”,教師可以圍繞自然元素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與應用進行教學設計,設定學習目標,如“能夠運用觀察到的自然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理解自然對藝術表現的重要性”等。這樣的目標不僅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注重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感知與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在確立大單元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考慮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和需求。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點,設定分層次、逐步遞進的學習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獲得成長。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設定簡單的觀察與模仿目標,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為復雜的創作與批評。
在確立大單元學習目標時,還應融入評價機制。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以便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反饋和調整[2]。這不僅有助于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也能激勵他們在實現學習目標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改進。通過結合課標教材、明確核心概念、考慮學生特點以及設計評價機制,教師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3.2 促進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教師設計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一個以“城市與藝術”為主題的大單元中,教師可以提出諸如“如何通過藝術表達你對家鄉城市文化的理解?”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會深入思考城市的特征、文化背景以及個人情感,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促進深度學習還需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思考。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如歷史、社會、環境等)來審視藝術作品。這種討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之間互動與合作的熱情,也能幫助他們拓寬思維,深化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分析某幅畫作時,學生可以探討畫家的創作動機、所處時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傳達的情感,這樣的多維度分析將有助于他們對藝術作品形成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在每個項目結束后,可以安排反思環節,讓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查漏補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撰寫反思日志或進行小組分享,學生能夠回顧自己的創作過程、遇到的問題及最后采取的解決方案,從而深化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這種反思增強了他們對美術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促進了自我評價與自我提升。
促進深度學習強調“學習為理解而學”,即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反思和多角度分析,實現對美術教育內容的深刻理解。這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在美術學習中獲得更為豐富和有意義的體驗。
3.3" 圍繞“真實性情境”進行教學
圍繞“真實性情境”進行教學,要求教師創造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環境,設計真實情境。例如,在進行關于“社區文化”的項目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訪當地社區,觀察和記錄社區中的藝術表現,如墻面涂鴉、公共藝術裝置等。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與生活、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強對美術作品背后文化和社會意義的認知。
還可以通過引入真實的問題,將學生代入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例如“如何通過藝術表達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這樣的真實問題不僅激勵學生思考,還促使他們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美術技能,更培養了批判性思維,提升了社會責任感。他們進而意識到作為未來公民所應扮演的角色。
圍繞“真實性情境”進行教學還應鼓勵學生參與實際的藝術項目或社會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藝術節、環保活動或公益項目,讓他們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參與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驗到藝術在社會中的作用,提升對美術教育價值的認同感。
綜上所述,圍繞“真實性情境”進行教學的策略,通過創造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在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內容的理解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這一策略使得美術教育超越了技能訓練,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從而真正實現核心素養下的美育目標。
3.4 豐富學習體驗
我們追尋“藝術家創作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真實的藝術創作案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分析其創作背景、主題、技法及其所表達的情感。例如,在講解梵高的《星夜》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欣賞作品本身,還應探討梵高的生平故事、他對色彩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波動。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藝術作品,并體會到創作背后深厚的人文關懷與情感表達。
然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模擬藝術家創作過程的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從靈感生成、草圖繪制到最終成品制作的完整過程。例如,在一個以“自我表達”為主題的大單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觀察自己的情感與經歷入手,進行頭腦風暴,收集靈感,再逐步進行草圖設計和最終作品制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美術技巧,更能體會到藝術創作是一種探索與反思的過程。
之后,為了更好地追尋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教師還可以邀請當地藝術家或專業人士進行現場講座或工作坊,讓學生直接向他們學習[3]。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不僅能夠獲得專業指導,還能了解到當代藝術家的工作流程和思維方式。這種直接接觸真實藝術創作的機會,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也激勵他們勇于嘗試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風格。
通過真實案例分析、模擬創作活動及專業人士指導,教師可以讓美術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在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的同時,提升他們對藝術創作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能力。就真實案例分析而言,教師可選取經典藝術作品或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案例,如梵高的《星空》、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或草間彌生的裝置藝術,帶領學生分析其創作背景、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技巧運用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與社會意義,從而拓寬藝術視野。就模擬創作活動而言,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能力,設計多樣化的創作主題。學生從構思、草圖到完成作品,全程體驗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指導。邀請知名藝術家或美術教育專家舉辦講座,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與藝術理念,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指導與啟發。組織藝術家工作坊,讓學生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嘗試新的藝術形式與技法,如版畫、雕塑或數字藝術。專業人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與指導,幫助他們發現不足、提升技巧,并鼓勵他們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引用
[1] 朱娟.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美術中國畫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24.
[2] 陳陽.初中美術傳統文化大單元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3] 莊秋燕.大單元教學中小學美術色彩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5):190-192.
本文系兵團教育科研2024年度(基礎教育–綜合)立項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中小學美術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BJKY-2024-26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勝利(1989—),男,甘肅白銀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就職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中學。